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11748发布日期:2022-10-14 21:33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


背景技术:

2.环境监测仪器是用于监测室内外环境各项参数的仪器总称,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等,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3.目前现有的环境检测用实验架,缺乏对安装在实验架上的环境检测设备进行防护,导致环境检测设备在不使用时放置期间,容易因空气中的湿气,造成环境检测设备内的电子元件受潮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对安装在实验架上的环境检测设备进行防护,导致环境检测设备在不使用时放置期间,容易因空气中的湿气,造成环境检测设备内的电子元件受潮损坏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端固定安装有箱体,还包括:滑动连接在所述箱体上的隔板,所述隔板内侧开设有密封槽;气囊,缠绕设置在所述箱体上,且与所述密封槽相对应;吸气泵,固定安装在所述箱体外壁,所述吸气泵的输入端与箱体内腔相连通、输出端与气囊相连通;泄压管,连接在所述气囊上;螺纹杆,转动连接在所述箱体底部内壁,所述螺纹杆贯穿箱体后侧外壁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手柄;导向杆,固定连接在箱体底部内壁;连接座,滑动连接在所述导向杆上,并与所述螺纹杆螺纹相连,所述连接座上设有用于对环境检测设备进行夹持限位的夹持组件。
7.为了排出气囊内的气体,优选地,所述泄压管上固定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连接有阀门开关。
8.为了对环境检测设备进行夹持限位,优选地,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双向丝杆,以及与所述双向丝杆螺纹连接的两组夹持板,所述双向丝杆转动连接在连接座上,所述双向丝杆贯穿连接座侧壁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摇杆,两组所述夹持板滑动连接在连接座上。
9.为了对隔板进行限位,优选地,所述隔板顶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箱体外壁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与隔板外侧相抵。
10.为了对支撑柱进行限位,优选地,所述支撑柱外壁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套筒上由下至上开设有多组安装孔,所述支撑柱上开设有一组与安装孔相对应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安装孔之间螺纹连接有安装螺栓。
11.为了便于对支撑柱的高低进行调节,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由下至上等距开设有五组。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环境检测用实验架,当连接座回缩进箱体内,然后,松动限位螺栓,此时,隔板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闭合箱体,从而能够达到对连接座上的环境检测设备提供防护,避免环境检测设备在不使用时磕碰造成损坏。
14.2、该环境检测用实验架,吸气泵抽取箱体内的气体输送进气囊内,吸气泵的输出端上设有单向阀,气囊膨胀与密封槽相贴,从而提高隔板与箱体连接处的密封性,并配合吸气泵将箱体内气体抽负真空,从而在放置期间能够有效防止环境检测设备内的电子元件因受潮出现损坏,提高了环境检测设备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的的结构示意图二;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箱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22.图中:1、底板;101、套筒;102、安装孔;103、安装螺栓;2、支撑柱;3、限位螺栓;301、箱体;302、隔板;303、把手;304、密封槽;4、气囊;401、吸气泵;402、泄压管;403、排气管;404、阀门开关;5、螺纹杆;501、手柄;502、导向杆;503、连接座;504、双向丝杆;505、摇杆;506、夹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实施例1:
26.参照图1-7,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包括支撑柱2,支撑柱2顶端固定安装有箱体301,还包括:滑动连接在箱体301上的隔板302,隔板302内侧开设有密封槽304;气囊4,缠绕设置在箱体301上,且与密封槽304相对应;吸气泵401,固定安装在箱体301外壁,吸气泵401的输入端与箱体301内腔相连通、输出端与气囊4相连通;泄压管402,连接在气囊4上;螺纹杆5,转动连接在箱体301底部内壁,螺纹杆5贯穿箱体301后侧外壁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手柄501;导向杆502,固定连接在箱体301底部内壁;连接座503,滑动连接在导向杆502上,并与螺纹杆5螺纹相连,连接座503上设有用于对环境检测设备进行夹持限位的夹持组件。
27.泄压管402上固定连接有排气管403,排气管403上连接有阀门开关404。
28.隔板302顶端固定连接有把手303,箱体301外壁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3,限位螺栓3与隔板302外侧相抵。
29.使用时,首先,打开阀门开关404,此时,气囊4内的气体经过泄压管402、排气管403排出气囊4外,然后,通过把手303向上提拉隔板302,打开箱体301,并在打开箱体301后,通过手动拧动限位螺栓3与隔板302外侧相抵,增加限位螺栓3与隔板30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能够实现对隔板302进行限位,然后,人工通过手柄501驱动螺纹杆5转动,螺纹杆5驱动连接座503上的环境检测设备在导向杆502的限位下向箱体301外侧移动,直至连接座503移出箱体301外,从而便于工作人员通过环境检测设备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
30.当使用完成后,人工通过手柄501驱动螺纹杆5转动,螺纹杆5驱动连接座503上的环境检测设备在导向杆502的限位下向箱体301内侧移动,直至连接座503回缩进箱体301内,然后,松动限位螺栓3,此时,隔板302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闭合箱体301,从而能够达到对连接座503上的环境检测设备提供防护,然后,启动吸气泵401,吸气泵401抽取箱体301内的气体输送进气囊4内,吸气泵401的输出端上设有单向阀,气囊4膨胀与密封槽304相贴,从而提高隔板302与箱体301连接处的密封性,当气囊4内的气压大于泄压管402上设有的泄压阀设定的安全数值时,泄压阀自动打开泄压,从而保持气囊4内的气压恒定,直至吸气泵401将箱体301内气体抽负真空,从而在放置期间能够有效防止环境检测设备内的电子元件因受潮出现损坏,提高了环境检测设备使用寿命。
31.实施例2:
32.参照图1-7,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更进一步的是,夹持组件包括双向丝杆504,以及与双向丝杆504螺纹连接的两组夹持板506,双向丝杆504转动连接在连接座503上,双向丝杆504贯穿连接座503侧壁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摇杆505,两组夹持板506滑动连接在连接座503上。
33.当环境检测设备放置到连接座503上,此时,通过摇杆505手动驱动双向丝杆504转动,双向丝杆504驱动两组夹持板506在连接座503上端开设的限位滑槽的限位下平稳相向移动,使得两组夹持板506与环境检测设备左右两侧外壁相贴,从而能够达到对环境检测设备进行夹持限位,同时,双向丝杆504驱动两组夹持板506在连接座503上端开设的限位滑槽的限位下平稳相向移动或向连接座503的两侧移动,进而能够便于根据环境检测设备的大小对两组夹持板506之间间距调节,从而使得两组夹持板506能够达到对不同大小规格的环境检测设备进行夹持限位。
34.实施例3:
35.参照图1-7,一种环境检测用实验架,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更进一步的是,支撑柱2外壁套接有套筒101,套筒101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1,套筒101上由下至上开设有多组安装孔102,支撑柱2上开设有一组与安装孔102相对应的限位孔,限位孔与安装孔102之间螺纹连接有安装螺栓103。
36.安装孔102由下至上等距开设有五组。
37.当需要对箱体301进行高度调节时,首先,先拧下对支撑柱2进行限位固定的安装螺栓103,然后,手拖住箱体301底部向上移动支撑柱2,并配合套筒101上由下至上等距开设有两组的安装孔102,进而能够便于根据需求对箱体301内连接座503上的环境检测设备进行高度调节,当调节到合适高度后,通过支撑柱2上的限位孔与五组安装孔102任意一组相
对应,然后,拧上安装螺栓103,进而能够实现对支撑柱2进行限位固定。
38.本实用新型,可在不使用时能够对连接座503上的环境检测设备提供防护,防止磕碰造成损坏,并通过增加箱体301的密封性,以及将箱体301内气体抽负真空,从而在放置期间能够有效防止环境检测设备内的电子元件因受潮出现损坏,提高了环境检测设备使用寿命。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