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姜黄提取物生产用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15551发布日期:2022-09-23 20:54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姜黄提取物生产用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姜黄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姜黄提取物生产用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2.姜黄提取物即姜黄素,是从姜科、天南星科一些植物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化学成分,其中,姜黄约含3~6%,是植物界很稀少的具有二酮的色素,在食品生产中主要用于肠类制品、罐头、酱卤制品等的着色。医学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降血脂、抗肿瘤、抗炎、利胆、抗氧化等作用,并新发现姜黄素有助治疗耐药结核病。
3.在姜黄素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与姜黄素原料溶液进行搅拌,目前的搅拌机构一般是单次搅拌和单轴搅拌,其搅拌混合效果较差,导致生产出来的姜黄素质量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姜黄提取物生产用混合装置,能够保证姜黄素的生产质量。
6.(二)技术方案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姜黄提取物生产用混合装置,包括第一混合机构和第二混合机构;
8.所述第一混合机构包括混合腔体、第一转动电机、主动齿轮、从动齿轮、搅拌轴、搅拌杆、支撑支座、出料管和阀门,所述混合腔体的上部设有所述第一转动电机,所述第一转动电机带动所述混合腔体的顶部表面的主动齿轮转动,所述主动齿轮的两侧分别啮合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中心与所述搅拌轴的一端连接,所述搅拌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混合腔体的顶面位于所述混合腔体内,所述搅拌轴的轴身间隔设有多个搅拌杆,所述混合腔体的底面间隔设有支撑支座,所述混合腔体的侧壁上部设有第一进料口,所述混合腔体的底面设有第一出料口,所述出料管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接,所述出料管设有阀门;
9.所述第二混合机构包括混合斜管、第二转动电机、第二转动轴和绞龙叶片,所述混合斜管的一端为封闭结构、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出料口与所述第一进料口连接,所述混合斜管朝所述第一进料口方向倾斜向下,所述第二转动电机设置于靠近所述混合斜管的一端,所述第二转动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混合斜管内,所述第二转动轴的轴身绕设有所述绞龙叶片,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混合斜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轴连接,所述混合斜管靠近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管壁顶面设有第二进料口。
10.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固定架和固定座;
11.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支撑固定架上,所述固定座的顶面为与所述混合斜管的管壁底面适配的弧面,所述固定座的顶面与所述混合斜管的管壁底面固定连接。
12.进一步地,还包括底座、滑轮和升降支撑组件;
13.所述支撑固定架和支撑支座分别固定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滑轮分别设置于所
述底座的底面四角,所述升降支撑组件分别设置于底座的侧壁四角;
14.所述升降支撑组包括固定块、把手、丝杆和支撑脚,所述固定块的侧壁上部与所述底座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为下端设有开口的矩形腔体结构,所述支撑脚的顶部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固定块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支撑脚滑动连接,所述支撑脚的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孔槽,所述孔槽的内壁设有螺纹,所述丝杆穿过所述固定块的顶面与所述孔槽螺接,所述丝杆的顶端位于所述固定块的顶面外侧且与所述把手连接。
15.进一步地,还包括电机安装架;
16.所述底座的一侧壁设有电机安装架,所述电机安装架的顶面位于所述混合腔体的上方,所述第一转动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架的顶面上。
17.(三)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姜黄素生产溶液从第二进料口倒入后,会先在第二混合机构中被转动的绞龙叶片进行初次搅拌混合,之后溶液从第一进料口落入第一混合机构的混合腔体内进行双搅拌杆的搅拌混合作业。本装置能够对姜黄素生产溶液进行二次搅拌以及双搅拌杆搅拌,保证了混合质量,进而保证了姜黄素的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姜黄提取物生产用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姜黄提取物生产用混合装置的升降支撑组件的透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姜黄提取物生产用混合装置的第二混合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混合腔体;2、第一转动电机;3、电机安装架;4、主动齿轮;5、从动齿轮;6、搅拌轴;7、搅拌杆;8、出料管;9、阀门;10、支撑支座;11、混合斜管;12、第二转动电机;13、进料漏斗;14、固定座;15、支撑固定架;16、底座;
24.17、升降支撑组;171、固定块;172、支撑脚;173、丝杆;174、把手;
25.18、滑轮;19、绞龙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27.实施例一
28.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一种姜黄提取物生产用混合装置,包括第一混合机构和第二混合机构;
29.所述第一混合机构包括混合腔体1、第一转动电机2、主动齿轮4、从动齿轮5、搅拌轴6、搅拌杆7、支撑支座10、出料管8和阀门9,所述混合腔体1的上部设有所述第一转动电机2,所述第一转动电机2带动所述混合腔体1的顶部表面的主动齿轮4转动,所述主动齿轮4的两侧分别啮合连接有从动齿轮5,所述从动齿轮5的中心与所述搅拌轴6的一端连接,所述搅拌轴6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混合腔体1的顶面位于所述混合腔体1内,所述搅拌轴6的轴身间隔设有多个搅拌杆7,所述混合腔体1的底面间隔设有支撑支座10,所述混合腔体1的侧壁上部
设有第一进料口,所述混合腔体1的底面设有第一出料口,所述出料管8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接,所述出料管8设有阀门9;
30.所述第二混合机构包括混合斜管11、第二转动电机12、第二转动轴和绞龙叶片19,所述混合斜管11的一端为封闭结构、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出料口与所述第一进料口连接,所述混合斜管11朝所述第一进料口方向倾斜向下,所述第二转动电机12设置于靠近所述混合斜管11的一端,所述第二转动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混合斜管11内,所述第二转动轴的轴身绕设有所述绞龙叶片19,所述第二转动电机12的输出轴穿过所述混合斜管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轴连接,所述混合斜管11靠近所述第二转动电机12的管壁顶面设有第二进料口。
31.其中,还包括支撑固定架15和固定座14;
32.所述固定座14固定于所述支撑固定架15上,所述固定座14的顶面为与所述混合斜管11的管壁底面适配的弧面,所述固定座14的顶面与所述混合斜管11的管壁底面固定连接。
33.其中,还包括底座16、滑轮18和升降支撑组17件;
34.所述支撑固定架15和支撑支座10分别固定于所述底座16的顶面,所述滑轮18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16的底面四角,所述升降支撑组17件分别设置于底座16的侧壁四角;
35.所述升降支撑组17包括固定块171、把手174、丝杆173和支撑脚172,所述固定块171的侧壁上部与所述底座16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171为下端设有开口的矩形腔体结构,所述支撑脚172的顶部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固定块171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支撑脚172滑动连接,所述支撑脚172的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孔槽,所述孔槽的内壁设有螺纹,所述丝杆173穿过所述固定块171的顶面与所述孔槽螺接,所述丝杆173的顶端位于所述固定块171的顶面外侧且与所述把手174连接。
36.由上述可知,当使用所述把手174转动所述丝杆173时,
37.所述通过所述升降组件可调整所述底座16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可便捷地对本装置进行固定使用或使用滑轮18进行移动。
38.其中,还包括电机安装架3;
39.所述底座16的一侧壁设有电机安装架3,所述电机安装架3的顶面位于所述混合腔体1的上方,所述第一转动电机2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架3的顶面上。
40.其中,还包括进料漏斗13,所述进料漏斗13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料口处。
4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姜黄提取物生产用混合装置,当姜黄素生产溶液从第二进料口倒入后,会先在第二混合机构中被转动的绞龙叶片进行初次搅拌混合,之后溶液从第一进料口落入第一混合机构的混合腔体内进行双搅拌杆的搅拌混合作业。本装置能够对姜黄素生产溶液进行二次搅拌以及双搅拌杆搅拌,保证了混合质量,进而保证了姜黄素的生产质量。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