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点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29331发布日期:2022-12-03 00:42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恒温点胶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胶机构,尤其是指一种恒温点胶机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点胶装置包括一针筒、一针筒固定座以及以一针头。胶体注入至针筒内以用于对产品进行点胶、涂抹、灌封。胶体的流动性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流动性较差的胶体容易导致在对产品进行点胶的过程中难以控制胶体的点胶量,而直接通过对针筒内流动性较差的胶体增大挤压力进行挤压,则会使得流动性较差的胶体进入针头造成堵塞、出胶不顺,进而使得在产品上胶体过多或不足,造成产品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发热装置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槽,感温装置固定安装于第二安装槽,温控器与发热装置和感温装置通过信号控制连接的点胶机构以保证胶体在恒温的环境下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恒温点胶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6.一金属固定座,所述金属固定座包括一顶壁、一底壁、一前壁、一后壁以及连接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的两侧壁,所述金属固定座自所述顶壁向所述底壁贯穿开设有一容纳空间,所述金属固定座开设有一第一安装槽和一第二安装槽;
7.一储胶仓,所述储胶仓固定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储胶仓包括一顶部、一底部以及连接于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之间的一周壁,所述顶部开设有一注胶口以用于胶体注入,所述底部开设有一出胶口;
8.一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且连接于所述储胶仓;
9.一感温装置,所述感温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且连接于所述储胶仓;
10.一温控器,所述温控器与所述发热装置和所述感温装置通过信号控制连接。
11.进一步,所述周壁环包覆有一层铝件,所述铝件与所述金属固定件抵接。
12.进一步,两所述侧壁均向下延伸有一延伸壁,两所述延伸壁的末端之间连接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开设有一通孔以供所述出胶口穿过,所述底部挡止于所述连接部。
13.进一步,两所述延伸壁之间一体连接有一阻挡壁。
14.进一步,还包括一针头,所述针头与所述出胶口干涉配合。
15.进一步,所述针头包括一安装部以及一针尖部,所述针尖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形成有一加强部以加强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针尖部之间的连接强度。
16.进一步,所述底部还向下延伸有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环设于所述出胶口,且所述限位部插设于所述通孔用以在周向上对所述储胶仓限位。
17.进一步,所述顶部向外延伸有一锁止边缘以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锁止固定。
18.进一步,所述前壁和/或所述后壁开设有至少一连接孔以供连接件连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发热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且连接于所述储胶仓,所述感温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且连接于所述储胶仓,所述温控器与所述发热装置和所述感温装置通过信号控制连接,通过所述温控器设定温度值后,当所述感温装置测量当前所述储胶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所述温控器控制所述发热装置进行工作或停止,使得所述储胶仓保持恒定的温度,以保证胶体始终维持在恒定的温度下,胶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胶体能够被顺利挤出,利于在对产品点胶过程中控制胶体量。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恒温点胶机构的立体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恒温点胶机构的主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恒温点胶机构的后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金属固定座的立体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金属固定座的主视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储胶仓的立体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针头的主视图。
27.恒温点胶机构100、金属固定座1、顶壁11、底壁12、前壁13、后壁14、侧壁15、延伸壁151、连接部1511、通孔a、阻挡壁1513、容纳空间16、第一安装槽17、第二安装槽18、连接孔19、储胶仓2、顶部21、注胶口211、锁止边缘212、底部22、出胶口221、限位部222、周壁23、发热装置3、感温装置 4、温控器5、针头6、安装部61、针尖部62、加强部63。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29.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1.本实用新型一种恒温点胶机构100,包括一金属固定座1、一储胶仓2、一发热装置4、一感温装置5、一温控器6、一铝件(未图示)以及一针头7;
32.所述金属固定座1,包括一顶壁11、一底壁12、一前壁13、一后壁14以及连接所述前壁13和所述后壁14的两侧壁15,所述金属固定座1自所述顶壁11 向所述底壁12贯穿开设有一容纳空间16以容纳所述储胶仓2,使得所述储胶仓 2固定于所述容纳空间16并与所述容纳空间16的内壁干涉配合,所述金属固定座1开设有一第一安装槽17和一第二安装槽18。所述前壁13开设有三个连接孔19及所述后壁14开设有两个所述连接孔19以用于连接件连接,从而对所述储胶仓2进行再次干涉固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在所述前壁13开设一个/两个/三个所述连接孔19,或者在所述后壁14开设一个/两个所述连接孔19,在此不作
限定)。两所述侧壁15均向下延伸有一延伸壁151,两所述延伸壁151的末端之间连接有一连接部1511,所述连接部1511开设有一通孔a。两所述延伸壁151之间一体连接有一阻挡壁1513,具体地,所述阻挡壁1513位于两所述述延伸壁151的后方,使得所述阻挡壁1513对所述储胶仓2的周壁23 进行支撑,同时所述阻挡壁1513的设置,阻挡空气在两所述延伸壁151之间的空间流过,保证所述储胶仓2的温度恒定。所述阻挡壁1513与两所述延伸壁151 之间均圆弧连接,使得阻挡壁1513与两所述延伸壁151的连接处能够抵接于所述储胶仓2。
33.所述储胶仓2固定于所述容纳空间16,包括一顶部21、一底部22以及连接于所述顶部21和所述底部22之间的一周壁23,所述顶部21开设有一注胶口 211以用于胶体注入,所述底部22开设有一出胶口221以用于胶体的流出且所述出胶口221穿过所述通孔a;所述周壁23环包覆有一层所述铝件(未图示),所述铝件(未图示)与所述发热装置4及所述感温装置5连接,保证所述周壁 23温度的恒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所述铝件(未图示),使得周壁23直接与所述发热装置4及所述感温装置5连接,在此不作限定)。所述底部22还向下延伸有一限位部222,所述限位部222环设于所述出胶口221,且所述限位部222插设于所述通孔a用以在周向上对所述储胶仓2限位,保证所述储胶仓2在点胶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所述顶部21向外延伸有一锁止边缘 212以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锁止固定,保证所述储胶仓2与外部设备能够固定连接。
34.所述发热装置4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7,所述发热装置4的接线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所述发热装置4连接于所述储胶仓2,以便于对所述储胶仓2进行加热,使得注入至所述储胶仓2的胶体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利于在对产品进行点胶时,能够顺利挤出。
35.所述感温装置5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8,所述感温装置5的接线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所述感温装置5连接于所述储胶仓2,能够准确的测量当前所述储胶仓2的温度变化,以便于更好的控制温度,使得温度满足胶体的需要。
36.所述温控器6与所述发热装置4和所述感温装置5通过信号控制连接,通过所述温控器6设定温度值后,当所述感温装置5测量当前所述储胶仓2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所述温控器6控制所述发热装置4进行工作或停止,使得所述储胶仓2保持恒定的温度,以保证胶体始终维持在恒定的温度下,胶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利于在对产品点胶过程中控制胶体量。
37.所述针头7与所述出胶口221干涉配合,包括一安装部71以及一针尖部 72,所述针尖部72与所述安装部71之间形成有一加强部73以加强所述安装部 71与所述针尖部72之间的连接强度,具体地,所述加强部73自所述安装部71 向所述针尖部72倾斜设置以形成漏斗状。
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恒温点胶机构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9.1、所述发热装置4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7,且连接于所述储胶仓2,所述感温装置5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8,且连接于所述储胶仓2,所述温控器6与所述发热装置4和所述感温装置5通过信号控制连接,通过所述温控器6设定温度值后,当所述感温装置5测量当前所述储胶仓2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所述温控器6控制所述发热装置4进行工作或停止,使得所述储胶仓2保持恒定的温度,以保证胶体始终维持在恒定的温度下,胶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胶体能够被顺利挤出,利于在对产品点胶过程中控制胶体量。
40.2、所述周壁23环包覆有一层铝件(未图示),所述铝件(未图示)与所述发热装置4及所述感温装置5连接,保证所述周壁23温度的恒定,能够更好地控制胶体需要的温度。
41.3、所述底部22向下延伸有一限位部222,所述限位部222环设于所述出胶口221,且所述限位部222插设于所述通孔a用以在周向上对所述储胶仓2限位,保证所述储胶仓2在点胶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
42.4、所述针尖部72与所述安装部71之间形成有一加强部73,加强所述安装部71与所述针尖部72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所述安装部71与所述针尖部72 的位置发生弯折。
4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优选实施例”、“再一实施例”、“其他实施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5.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