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景观绿色给排水建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27666发布日期:2022-11-03 00:26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景观绿色给排水建筑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为一种市政景观绿色给排水建筑机构。


背景技术:

2.在市政之中为了提高观赏性会在很多广场等位置处建设一些建筑用于供人们欣赏,如喷泉建筑,这类市政景观建筑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现有技术的市政景观建筑在使用时因为其长期的暴露在外部环境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水源的污染,使得水源内部有大量的杂质,这些杂质的长期聚集会对市政景观建筑的给排水系统造成堵塞,极大的限制到市政景观建筑的使用,这是现有技术的一大不足,并且现有技术的市政景观建筑其上的喷头大多为固定设置的,在使用时其喷洒的水柱形状完全是依靠喷头的调节实现,局限性较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赏性,这是现有技术的另一不足。基于以上的原因,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市政景观绿色给排水建筑机构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市政景观绿色给排水建筑机构,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市政景观绿色给排水建筑机构,包括圆壳,所述圆壳的顶面不封闭设置,所述圆壳的内腔中心固定连接有竖管,所述竖管的靠近底端处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环形槽内活动连接有圆环壳,所述圆环壳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齿轮,所述竖管内腔顶面中心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子上固定连接有主轴,所述主轴远离电机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一侧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侧壁中心活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与圆壳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远离第一齿轮一侧与环形齿轮啮合,所述圆环壳内腔设置有收集壳,所述收集壳内腔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所述圆环壳的外侧壁上均匀分布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中心开设有两个空腔,所述固定板的顶面上均匀分布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喷头,所述固定板顶面靠近圆环壳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抽水机,所述第一抽水机与固定板上侧空腔贯通,所述第一抽水机顶面上固定连接有导管,所述导管远离第一抽水机一端贯穿圆环壳并与收集壳贯通设置,所述固定板下侧空腔的底面对称开设有两排通孔,所述固定板的底面位于通孔之间处固定连接有清理刷,所述固定板下侧空腔靠近圆环壳一侧处固定连接有第二抽水机,所述第二抽水机与收集壳贯通设置,所述圆壳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圆壳的底面上开设有排水孔。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环形槽的上下侧壁上均开设有圆环槽,所述圆环壳的上下侧壁靠近中心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圆环板,所述圆环板与圆环槽之间活动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收集壳呈环形设置,所述收集壳的内
侧壁上均匀分布活动连接有若干个侧板。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收集壳的顶面上均匀分布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把手。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管远离第一抽水机一端高于过滤网设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竖管的高度大于圆壳的高度设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板均匀分布设置有四个。
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市政景观绿色给排水建筑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通过设置有电机、收集壳、固定板、第二抽水机和清理刷,通过电机转动,通过齿轮啮合传动可以实现圆环壳的转动,此时通过圆环壳上的清理刷可以对圆壳底面上的杂质进行清理操作,并通过第二抽水机将杂质连同水源一起吸入到固定板下侧空腔内部,使得杂质进入到收集壳内腔,通过过滤网实现对杂质进行过滤,可以实现对圆壳底面上杂质的高效且彻底的清理,实现对水源净化和避免堵塞,给排水效果好;
14.2、通过设置有第一抽水机和固定板,通过电机的转动可以实现固定板转动,固定板可以带动其上的喷头转动,再利用第一抽水机将过滤后的水源排到固定板上侧的空腔内部,可以实现喷头的转动喷水,观赏性好。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顶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a-a面结构示意图 ;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b处放大图。
21.图中:1、圆壳;2、竖管;3、连接板;4、圆环壳;5、环形齿轮;6、电机;7、主轴;8、第一齿轮;9、第二齿轮;10、转轴;11、收集壳;12、过滤网;13、固定板;14、空腔;15、喷头;16、第一抽水机;17、导管;18、通孔;19、清理刷;20、第二抽水机;21、圆环槽;22、圆环板;23、把手;24、进水管;25、排水孔;26、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实施例:如图1-5所示,一种市政景观绿色给排水建筑机构,包括圆壳1,圆壳1的顶面不封闭设置,圆壳1的内腔中心固定连接有竖管2,竖管2的高度大于圆壳1的高度设置,竖管2的靠近底端处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环形槽内活动连接有圆环壳4,圆环壳4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齿轮5,竖管2内腔顶面中心固定连接有电机6,电机6的转子上固定连接有主轴7,主轴7远离电机6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8,第一齿
轮8一侧啮合有第二齿轮9,第二齿轮9的侧壁中心活动连接有转轴10,转轴10与圆壳1底面固定连接,第二齿轮9远离第一齿轮8一侧与环形齿轮5啮合,圆环壳4内腔设置有收集壳11,收集壳11内腔固定连接有过滤网12,可以实现对杂质进行过滤操作,从而完成对杂质的收集,避免堵塞;
24.其中,环形槽的上下侧壁上均开设有圆环槽21,圆环壳4的上下侧壁靠近中心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圆环板22,圆环板22与圆环槽21之间活动连接,便于圆环壳4的稳定转动;
25.其中,收集壳11呈环形设置,收集壳11的内侧壁上均匀分布活动连接有若干个侧板26,收集壳11的顶面上均匀分布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把手23,可以方便的对收集壳11内腔杂质的清理操作;
26.圆环壳4的外侧壁上均匀分布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板13,固定板13均匀分布设置有四个,固定板13中心开设有两个空腔14,固定板13的顶面上均匀分布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喷头15,固定板13顶面靠近圆环壳4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抽水机16,第一抽水机16与固定板13上侧空腔14贯通,第一抽水机16顶面上固定连接有导管17,导管17远离第一抽水机16一端贯穿圆环壳4并与收集壳11贯通设置,固定板13下侧空腔14的底面对称开设有两排通孔18,固定板13的底面位于通孔18之间处固定连接有清理刷19,固定板13下侧空腔14靠近圆环壳4一侧处固定连接有第二抽水机20,第二抽水机20与收集壳11贯通设置,圆壳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进水管24,圆壳1的底面上开设有排水孔25,可以实现对内部的杂质的高效且彻底的清理操作,避免杂质污染和对给排水的影响;
27.其中,导管17远离第一抽水机16一端高于过滤网12设置,便于杂质过滤。
28.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装置在使用前首先根据实际建设的需要将雕像或者其它观赏性物品置于竖管2顶面上,并将其与竖管2之间固定连接,然后通过进水管24向圆壳1内部加注水源,使得圆壳1内存到一定量的水源,在使用时通过外部电源启动电机6、第一抽水机16和第二抽水机20,通过电机6带动主轴7上的第一齿轮8转动,第一齿轮8啮合第二齿轮9转动,第二齿轮9啮合环形齿轮5转动,环形齿轮5带动圆环壳4转动,圆环壳4带动其上的固定板13转动,使得固定板13底面上的清理刷19对圆壳1底面上聚集的杂质进行清理操作,与此同时通过第二抽水机20的作用可以将水源和杂质通过通孔18吸入到固定板13下侧的空腔14之中,并使得杂质和水源进入到收集壳11内腔,再通过第一抽水机16的作用实现对收集壳11内腔进行抽水操作,此时利用过滤网12可以将杂质过滤分离使其留在收集壳11内腔之中,第一抽水机16将过滤后的水源通过加注到固定板13上侧的空腔14内,并在水压的作用下使得水源通过喷头15喷出,便于观赏,并且通过固定板13带动喷头15转动喷水,使得观赏性更佳,通过本装置可以实现对水源中的杂质进行收集操作,有效的避免对进水管24和排水孔25的堵塞,便于给排水操作,当收集壳11内收集一定杂质后,通过把手23将收集壳11从圆环壳4内抽出,并通过打开侧板26可以方便的对杂质的清理操作,使用效果好。
29.最后应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