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2.随着国内化工行业建设规模的日益增加,国家环保标准对排放至大气的废气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废气处理一般采用喷淋特制的吸收液或者将废气直接通入装有吸收液的箱体中来吸收工业排放气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废气吸收液接触,使废气变成废液,废液再进入污水站处理,从而达到吸收的目的。
3.但是无论是向废气喷淋吸收液的还是将废气直接通入吸收液中,吸收液吸收废气需要反应时间,因此都不能完全将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吸收掉,于是通常会将废气连续通入多个箱体中来进行多次吸收,而且,采用向废气喷淋吸收液的方式进行处理时,得到的废液中混杂有大量吸收液,此时一般都是直接废弃掉,资源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机废气处理装置,能够收集未能完全消耗掉的吸收液并将废气循环通入吸收液中进行处理,最大化利用吸收液,避免浪费的同时,减少处理流程。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有机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喷淋箱、第一吸收箱、第二吸收箱和三通管道,所述第一吸收箱和第二吸收箱均固定在喷淋箱的右侧,所述第一吸收箱叠放在第二吸收箱的上侧;
6.所述喷淋箱的左侧上端连通有出气管且出气管的自由端置于第一吸收箱内,右侧下端连通有进气管,左侧下端连通有出流管且出流管的自由端置于第二吸收箱内,所述喷淋箱内部的上端安装有喷淋器,所述第一吸收箱的上侧设有循环装置,所述三通管道有a、b、c三个端口,其中a端口与循环装置连通,b端口与出气管连通,c端口置于第二吸收箱中,所述循环装置与第一吸收箱连通,并可吸入第一吸收箱内的气体并将其排入三通管道内。
7.优选地,所述三通管道的b端口和c端口内分别设有第一逆止阀和第二逆止阀。
8.优选地,所述循环装置包括工作箱、循环通道和推动器,所述工作箱固定在第一吸收箱的左侧,所述循环通道固定在第一吸收箱的上侧且左端与工作箱相贴合,所述第一吸收箱的上侧开设有与循环通道连通的通口且在通口处设有第三逆止阀,所述循环通道内设有活塞,所述推动器安装在工作箱内并可推动活塞反复移动。
9.优选地,所述推动器包括双轴电机、不完全齿轮、矩形的运动环和连接杆,所述双轴电机上侧的输出端上与不完全齿轮固定连接,所述不完全齿轮置于运动环内侧,所述运动环内侧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可与不完全齿轮相啮合的齿形,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运动环的右侧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箱体、置于循环通道内并与活塞固定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第一吸收箱内的左侧壁上转动连接有搅拌器,所述双轴电机下侧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上啮合有第二锥齿轮,所述搅拌器的转轴贯穿
工作箱并与第二锥齿轮固定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喷淋箱的下侧固定有过滤板且向右倾斜并置于进气管下方,所述过滤板的下侧固定有导流板且向左倾斜,所述导流板的左端置于出流管处。
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喷淋箱对废气进行初步吸收并吸附废气中的固体杂质,由于吸收液不能完全利用,此时废液中会残留大量的吸收液,于是通过出流管流入第二吸收箱中;经初步吸收的废气经出气管流入第一吸收箱中吸收处理,由于废气与吸收液反应需要时间,因此依旧不能完全吸收废气,此时循环装置吸入第一吸收箱中废气并排入三通管道中,部分废气重新进入出气管并进入第一吸收箱处理,部分废气进入第二吸收箱中进行处理,以此可最大化利用吸收液,避免浪费的同时,也无需将废气连续通入多个吸收箱来吸收处理。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处理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运动环的一种工作状态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运动环的另一种工作状态图。
17.上述附图中:运动环1、双轴电机2、第一锥齿轮3、第二锥齿轮4、第二吸收箱5、活塞6、第一吸收箱7、第二逆止阀8、第一逆止阀9、出气管10、搅拌器11、出流管12、喷淋器13、进气管14、过滤板15、导流板16、喷淋箱17、不完全齿轮18、连接杆19。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1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有机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喷淋箱17、第一吸收箱7、第二吸收箱5和三通管道,第一吸收箱7和第二吸收箱5均固定在喷淋箱17的左侧,第一吸收箱7叠放在第二吸收箱5的上侧,第一吸收箱7和第二吸收箱5内均装有吸收液;
20.喷淋箱17的左侧上端连通有出气管10且出气管10的自由端置于第一吸收箱7内的底部,同时出气管10上设有一个引风机,用于将喷淋箱17中气体吸入出气管10中,喷淋箱17的右侧下端连通有进气管14,左侧下端连通有出流管12且出流管12的自由端置于第二吸收箱5内的底部,喷淋箱17内部的上端安装有喷淋器13,第一吸收箱7的上侧设有循环装置,三通管道有a、b、c三个端口,其中a端口与循环装置连通,b端口与出气管10连通,c端口置于第二吸收箱5中,循环装置与第一吸收箱7连通,并可吸入第一吸收箱7内的气体并将其排入三通管道内。
21.第一吸收箱7和第二吸收箱5可采用透明材质,以方便工作人员观察吸收液是否使用已使用完;喷淋箱17对废气进行初步吸收并吸附废气中的固体杂质,由于吸收液不能完全利用,此时喷淋箱17内的废液中会残留大量的吸收液,于是通过出流管12流入第二吸收箱5中;经初步吸收的废气经出气管10流入第一吸收箱7中吸收处理,由于废气与吸收液反应需要时间,因此依旧不能完全吸收废气,此时循环装置吸入第一吸收箱7中废气并排入三通管道中,部分废气重新进入出气管10并进入第一吸收箱7处理,部分废气进入第二吸收箱5中进行处理,之后排入空气中,以此可最大化利用吸收液,避免浪费的同时,也无需将废气连续通入多个吸收箱来吸收处理,减少处理流程。
22.循环装置包括工作箱、循环通道和推动器,工作箱固定在第一吸收箱7的左侧,循环通道固定在第一吸收箱7的上侧且左端与工作箱相贴合,第一吸收箱7的上侧开设有与循环通道连通的通口且在通口处设有第三逆止阀,循环通道内设有活塞6,推动器安装在工作箱内并可推动活塞6反复左右移动;三通管道的b端口和c端口内分别设有第一逆止阀9和第二逆止阀8。
23.c端口的第二逆止阀8只能让气流从上往下流通,b端口的第一逆止阀9只能让气流从左至右流通,第三逆止阀只能让气流从下至上流通,同时c端口的出口只需置于第二吸收箱5底部即可,因此其c端口的管道在实际安装时,可以直接从上至下贯通第一吸收箱7上下侧并置于第二吸收箱5中,也可以沿第一吸收箱7的侧面铺设,且贯穿第二吸收箱5的侧面并置于第二吸收箱5中。
24.工作箱内的推动器会推动活塞6在循环通道内左右反复移动,当活塞6左移时,第一逆止阀9和第二逆止阀8关闭,第三逆止阀打开,此时会将第一吸收箱7中未能完全吸收掉的废气吸入循环通道,之后活塞6右移,第一逆止阀9和第二逆止阀8打开,第三逆止阀关闭,此时部分废气经b端口通入出气管10,并重新进入第一吸收箱7中,部分废气经c端口进入第二吸收箱5,被第二吸收箱5中的吸收液吸收处理,之后排入空气中,以此可以做到最大化利用吸收液,避免浪费的同时,也无需将废气连续通入多个吸收箱来吸收处理。
25.推动器包括双轴电机2、不完全齿轮18、矩形的运动环1和连接杆19,双轴电机2通过支架固定在工作箱内的中部,工作双轴电机2上侧的输出端与不完全齿轮18固定连接,不完全齿轮18置于运动环1内侧,运动环1内侧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可与不完全齿轮18相啮合的齿形,连接杆19的一端与运动环1的右侧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箱体、置于循环通道内并与活塞6固定连接。
26.如图2和图3所示,双轴电机2转动,带动不完全齿轮18转动,由于不完全齿轮18侧面的齿形在同一时刻只能与运动环1一侧的齿形啮合,在不完全齿轮18位于运动环1内侧的左端时,不完全齿轮18与运动环1后侧的齿形啮合,并在逆时针转动过程中推动运动环1左移,直至不完全齿轮18脱离前侧的齿形,此时,不完全齿轮18位于运动环1内侧的右端,不完全齿轮18继续逆时针转动,会与运动环1前侧的齿形啮合,并推动运动环1右移,以此可以使连接杆19左右反复移动,以此可推动活塞6在循环通道内左右反复移动。
27.第一吸收箱7内的左侧壁上转动连接有搅拌器11,双轴电机2下侧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一锥齿轮3,第一锥齿轮3上啮合有第二锥齿轮4,搅拌器11的转轴贯穿工作箱并与第二锥齿轮4固定连接。
28.第一吸收箱7内的吸收液需完全淹没搅拌器11,双轴电机2可以带动搅拌器11转动,对第一吸收箱7内的吸收液进行搅动,增大吸收液与废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吸收液吸收废气的速度。
29.喷淋箱17的下侧固定有过滤板15且向右倾斜并置于进气管14下方,过滤板15的下侧固定有导流板16且向左倾斜,导流板16的左端置于出流管12处。
30.未能完全使用的吸收液和废液能通过过滤板15向下流至导流板16中,并自动向左流动,经出流管12流入第二吸收箱5,最大化利用吸收液,而固体颗粒则堆积在过滤板15上,在更换吸收液的同时,清理过滤板15上的杂物即可。
31.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
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