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管及其瓶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79675发布日期:2022-11-05 07:13阅读:42来源:国知局
提取管及其瓶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提取管及其瓶体。


背景技术:

2.提取管是一类集采样和加样于一体的工具,主要用于体外诊断项目。公开号为 cn21622445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提取管。该提取管包括管身、管盖以及滴头,所述管盖以及滴头均通过一防脱筋连接在管身上,所述管盖与滴头在防脱筋牵拉下的活动范围包括盖设在管身的口端位置,所述管身的口端设有环形扣槽,所述管盖内侧设置有与环形扣槽相匹配的环形扣,所述环形扣可扣入环形扣槽。该提取管通过在管身的口端设有环形扣槽和在管盖内侧设置环形扣的方式来实现密封,虽然具有一定密封效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3.1)挤压管体滴样时,由于管体较软,容易造成挤压量过大,即滴样速度过快、滴液量过多,难以控制单次滴液的量。
4.2)管身可挤压变形,在封膜的时候,容易造成管身的管口变形,造成环形扣槽内存在过多的胶体,导致管盖难以通过环形扣盖在管身上;
5.3)由于提取管的管身、管盖等可挤压变形,在受到挤压时,环形扣槽和环形扣会崩开,存在漏液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取管及其瓶体,能够控制滴液量,防止滴样速度过快。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本实用新型首先提出了一种瓶体,所述瓶体内设有瓶腔,所述瓶腔靠近腔底的内壁上环形均布设有用于增加强度的凸筋。
9.进一步,所述瓶腔包括靠近所述瓶口的第一腔段和远离所述瓶口的第二腔段,所述凸筋设置在所述第二腔段的内壁上。
10.进一步,所述凸筋的宽度t满足:0.5t2≤t≤1.5t2,其中,t2为所述第二腔段的壁厚。
11.进一步,所述第一腔段的壁厚t1大于第二腔段的壁厚t2。
12.进一步,所述凸筋的高度为3mm-30mm。
13.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提取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管塞和如上所述的瓶体。
14.进一步,所述瓶腔上设有瓶口,所述管塞上设有用于通过所述瓶口塞入到所述瓶腔内的塞柱,所述瓶口处设有避空槽,所述避空槽的内径大于所述瓶口的内径。
15.进一步,所述瓶口处设有扩口段,所述扩口段的内径沿着所述瓶口指向所述瓶腔腔底的方向逐渐减小。
16.进一步,还包括管帽,所述管塞上设有滴样头,所述滴样头内设有滴样孔。所述塞
柱内设有与所述滴样孔相连通的连通孔;所述管帽内设有一端开口并用于与所述滴样头配合的盖槽,所述盖槽的槽底设有用于与所述滴样孔密闭配合的密封柱。
17.进一步,所述瓶体和管塞之间设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将所述瓶体和管塞连接为一体。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9.本实用新型的瓶体,通过在瓶腔的内壁上设置靠近腔底的凸筋,凸筋的结构加强作用会在挤压瓶体滴样时限制瓶体的挤压变形量,同时,凸筋还可减小瓶体的挤压变形空间,也进一步减少瓶体的挤压变形量,从而可以效解决因瓶体的挤压变形量过大导致的滴样速度过快、滴液量过多,难以控制单次滴液的量的问题,以解决超量加样问题。
20.本实用新型的提取管还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1.通过设置管帽,利用盖槽可盖在滴样头上,同时利用设置在盖槽槽底的密封柱与滴样孔密闭配合,能够提高密封效果,防止漏液;
22.通过设置避空槽,并使避空槽的内径大于瓶口的内径,如此,在瓶口与避空槽之间形成台阶,该台阶区域可容纳一定量的胶体,从而避免对瓶口封膜时,因过渡封膜将瓶口部位封塌造成口部多胶的问题,使管塞能够顺利通过瓶口塞入到瓶腔内。
附图说明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取管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为在瓶体上塞入管塞但未盖上管帽时的状态图;
25.图2为本实施例提取管在管塞塞入到瓶口内且盖上管帽时的全剖图;
26.图3为图2的a详图;
27.图4为图3的b详图;
28.图5为瓶体和管塞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1-管帽;12-滴样头;13-滴样孔;13a-孔外端;13b-孔内端;14-瓶体;15-管塞;16
‑ꢀ
连接带;17-盖槽;18-密封柱;19-瓶腔;20-瓶口;21-塞柱;22-连通孔;23-避空槽;24-扩口段;25-凸筋;26-第一腔段;27-第二腔段。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防漏液的提取管,包括管体和管帽11。管体上设有滴样头12,滴样头12内设有滴样孔13。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管体包括瓶体14和管塞15,滴样头12设置在管塞15上,瓶体14和管塞15之间设有连接带16,连接带16将瓶体14和管塞15连接为一体。为了控制滴样速度和滴液量,本实施例瓶腔19靠近腔底的内壁上环形均布设有用于增加强度的凸筋25,如图2所示。凸筋25的结构加强作用会在挤压瓶体14滴样时限制瓶体14 的挤压变形量,同时,凸筋25还可减小瓶体14的挤压变形空间,也进一步减少瓶体14的挤压变形
量,从而可以效解决因瓶体14的挤压变形量过大导致的滴样速度过快、滴液量过多,难以控制单次滴液的量的问题,以解决超量加样问题。本实施例中,瓶腔19包括靠近瓶口 20的第一腔段26和远离瓶口20的第二腔段27,凸筋25设置在第二腔段27的内壁上,本实施例中,第一腔段26的壁厚t1大于第二腔段27的壁厚t2,且凸筋25的宽度t满足: 0.5t2≤t≤1.5t2,其中,t2为第二腔段27的壁厚,凸筋25在沿着瓶体14轴线方向上的高度为3mm-30mm。将第二腔段27的壁厚t2设置为小于第一腔段26的壁厚t1,使用时可使用较小的力挤压第二腔段27,使第二腔段27产生挤压形变后驱动液体从滴样孔13内流出。
33.如图3-4所示,管帽11内设有一端开口并用于与滴样头12配合的盖槽17,盖槽17的槽底设有用于与滴样孔13密闭配合的密封柱18,如此,利用盖槽17盖在滴样头12上,同时使密封柱18插入到滴样孔13内,利用密封柱18与滴样孔13之间的密闭配合关系,可以提高密封效果,满足密封要求,防止漏液。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盖槽17与滴样头12之间间隙配合,配合间隙为l1,以减小盖帽11盖在滴样头12或从滴样头12上取下时的阻力,便于操作。
34.具体的,为了满足密封柱18与滴样孔13之间的密封要求,本实施例将密封柱18与滴样孔13之间过盈配合,过盈配合量为l2,如图3-4所示。为了便于密封柱18插入到滴样孔13 内或便于将密封柱18从滴样孔13内抽出,本实施例将密封柱18的外径沿着盖槽17的开口指向槽底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可使密封柱18远离盖槽17的头部与滴样孔13之间间隙配合,从而可以方便地插入到滴样孔13内,随着密封柱18插入到滴样孔13内的深度的增加,密封柱18的外径逐渐增大,最终达到过盈配合的效果。具体的,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加便于密封柱18插入滴样孔13或从滴样孔13内抽出,还将滴样孔13设置为内径尺寸沿着其轴线方向逐渐变化的形状。具体的,滴样孔13包括与管体相连通的孔内端13a(图5所示)和与外界环境相连通的孔外端13b(图5所示),滴样孔13的内径沿着孔外端13b指向孔内端13a的方向逐渐减小,密封柱18从滴样孔13的孔外端13b插入到滴样孔13内。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滴样孔13靠近孔外端13a的一端设置变径段,变径段的内径沿着孔外端指13b向孔内端13a的方向逐渐减小,利用变径段与密封柱18配合,此时,滴样孔13除变径段的其他位置的孔径可以保持不变。同时,为了满足密闭配合的要求,则要求密封柱18某一位置处的外径要大于滴样孔13内径的最大值。具体的,本实施例将密封柱 18设为圆锥体,将滴样孔13或变径段为圆锥孔,密封柱18的锥角α大于滴样孔13或变径段的锥角β,如此,密封柱18头部的外径小于滴样孔13或变径段的最大内径,但当密封柱 18插入到滴样孔13或变径段内一定深度后,密封柱18外径逐渐增大并大于滴样孔13或变径段的最大内径,从而实现过盈配合。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密封柱18的锥角α的优选范围为:5
°
≤α≤20
°
,圆锥孔的锥角β满足:1
°
≤|α-β|≤5
°
,即滴样孔13或变径段的锥角β比密封柱 18的锥角α小1
°‑5°

35.本实施例中,将管体分体设置为瓶体14和管塞15,并在瓶体14和管塞15之间设置连接带16将瓶体14和管塞15连接为一体。如图5所示,瓶体14内设有瓶腔19,瓶腔19上设有瓶口20。为了便于瓶体14和管塞15之间配合,本实施例在管塞15上设有用于通过瓶口20塞入到瓶腔19内的塞柱21。同时,为了使瓶腔19能够与滴样孔13相连通,则在塞柱 21内设有与滴样孔13相连通的连通孔22,如此,当塞柱21插入到瓶口20内后,瓶腔19通过连通孔22与滴样孔13相连通,即瓶腔19内的液体可以通过滴样孔13滴样。
36.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瓶口20处设有避空槽23,并使避空槽23的内径大于瓶口20的
内径,如此,在避空槽23的内壁与瓶口20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状台阶,该环状台阶可容纳一定量的胶体,同时还可以增加瓶口20处的强度,避免封膜时因瓶口20被挤压变形,即可避免对瓶口20封膜时,因过渡封膜将瓶口部位封塌造成口部多胶的问题,使管塞15能够顺利通过瓶口20塞入到瓶腔19内。具体的,本实施例的避空槽23的深度为0.1mm-1mm,避空槽23的内径与瓶口20的内径之差1mm-4mm,即环状台阶的径向宽度为0.5mm-2mm。另外,为了便于塞柱21能够与瓶口20配合,本实施例在瓶口20处还设有扩口段24,扩口段24的内径沿着瓶口20指向瓶腔19腔底的方向逐渐减小,起到导向塞柱21进入到瓶口20 内的技术目的。具体的,扩口段24设置在避空槽23面向瓶腔19腔底的一端,避空槽23的内径与扩口段24的最大内径之差为1mm-4mm,即本实施例中,将扩口段24视为瓶口20的一部分。
3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