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37705发布日期:2023-02-03 19:19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涂料配料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池的试验研究阶段或者批量生产阶段,常常需要经常配制不同配方的涂料,并用刮棒、刮刀、挤压或者辊涂的方式将涂料涂布在箔片的表面,并进一步通过辊压、干燥或者剪切后获得极片,以便进行电芯后的后续生产。在涂料配制试验时,需要定量加注若干种不同试剂或者原料,还需要人工或者采用搅拌设备不停的搅拌并加热涂料容器,高温的涂料可能会飞溅出,导致操作人员被灼伤,飞溅的原料也会被浪费。
3.因此,开发一种试剂加注和更换方便,不易飞溅灼伤操作人员的配料搅拌装置,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操作方便、加料精准、加热搅拌时不会飞溅的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包括操作台(1)、罐体(2)、搅拌机构(3)、立柱(4)、导杆(5)、盖体(6)和加料机构(7);操作台(1)顶部设置有罐体(2),罐体 (2)顶部相对固定设置有搅拌机构(3);
6.立柱(4)设置在操作台(1)水平长度延伸方向的边缘位置,立柱(4) 的一端与操作台(1)固定连接,立柱(4)的另一端朝着远离操作台(1)的方向竖直向上延伸;立柱(4)内部设置有中空的腔体(100);
7.搅拌机构(3)的一端设置在立柱(4)远离操作台(1)的一端,搅拌机构(3)的另一端沿着立柱(4)的径向方向水平延伸至罐体(2)的中心的正上方;
8.导杆(5)嵌设在腔体(100)内,导杆(5)的外表面与腔体(100)的内表面滑动或者转动连接;导杆(5)的一端伸入腔体(100)内部,导杆(5) 的另一端竖直的穿过立柱(4)并向外延伸;
9.加料机构(7)设置在导杆(5)伸出立柱(4)的一端,加料机构(7)的一端与导杆(5)固定连接,加料机构(7)的另一端沿着导杆(5)的径向方向水平向外延伸;
10.盖体(6),盖设在罐体(2)的顶部,盖体(6)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一通孔 (200)和第二通孔(300),第二通孔(300)处设置有可开启的盖板(61);搅拌机构(3)穿过第一通孔(200)并伸入罐体(2)内;加料机构(7)跟随导杆(5)相对于立柱(4)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并抵持在搅拌机构(3) 的侧表面上;加料机构(7)选择性的开启盖板(61)并穿过第二通孔(300),向罐体(2)内加注物料;盖体(6)与罐体(2)可拆卸式连接。
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搅拌机构(3)包括第一固定环 (31)、第一支撑板(32)、驱动电机(33)和搅拌部(34);第一固定环(31) 嵌设在立柱(4)的腔体(100)
内,第一固定环(31)的中心处设置有贯通的第三通孔(400),第三通孔(400)与立柱(4)的腔体(100)相互连通;第一支撑板(32)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环(31)的外表面,第一支撑板(32)远离第一固定环(31)的一端设置有贯通的第一沉槽,驱动电机(33)嵌设在第一沉槽内,驱动电机(33)的转动轴竖直的穿过第一通孔(200)且沿着罐体 (2)中心轴方向向下延伸,驱动电机(33)的转动轴的端部设置有弧形的搅拌部(34)。
12.优选的,所述搅拌部(34)为板状,搅拌部(34)边缘处设置有若干贯通的扰流孔。
13.优选的,导杆(5)嵌设在第三通孔(400)内,导杆(5)的一端朝着腔体(100)内部延伸,导杆(5)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延伸;第三通孔(400)的轮廓的边缘处间隔的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槽(401),各卡槽(401)沿着第三通孔(400)的轴向方向竖直延伸;导杆(5)的外表面设置有一个卡板(51),卡板(51)沿着导杆(5)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卡板(51)与卡槽(401)的轮廓相适应,且卡板(51)与卡槽(401)滑动连接。
14.进一步优选的,加料机构(7)包括第二固定环(71)、第二支撑板(72)、料管(73)和推筒(74);第二固定环(71)环绕导杆(5)的外表面设置,第二支撑板(72)的一端与第二固定环(7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 (72)的另一端沿着导杆(5)的径向方向水平延伸;第二支撑板(72)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二沉槽,第二沉槽内嵌设有中空的料管(73),料管(73)内设置有推筒(74);推筒(74)沿着料管(73)的轴向方向与料管(73)内表面滑动连接;料管(73)的端部穿过第二通孔(300),推动盖板(61)并伸入罐体(2)内。
1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32)的侧表面设置有弧形的定位部 (321),定位部(321)的侧表面与料管(73)的轮廓相适应。
16.更进一步优选的,定位部(321)的侧表面与料管(73)的外表面可分离式连接。
17.优选的,驱动电机(33)的转动轴的直径不超过第一通孔(200)的直径,推筒(74)远离第二支撑板(72)的端部的直径不超过第二通孔(300)的直径。
18.优选的,弧形的定位部(321)对应的卡槽(401),相对于卡板(51)的初始位置的水平夹角为150-155
°

19.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料管(73)上设置有刻度线。
2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操作台(1)内还设置有加热器,加热器靠近罐体(2)底部设置,罐体(2)底部与加热器之间设置有导热层 (500)。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方案的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可以在不移动罐体和搅拌机构的前提下,定量加入配料,减少操作人员与配料直接接触的可能性,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3.(2)当加料机构到达指定位置后会由对应位置的卡槽和定位部的侧表面进行限位,防止因搅拌机构振动,导致的加料机构位置变化,提升投料过程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的前视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的加料机构和导杆沿着立柱竖直移动的半剖前视图;
27.图3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28.图4为图1的b—b向部分剖视图;
29.图5为图2的c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30.图6为图2的d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的盖体的半剖前视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的加料机构的旋转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如图1、2和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生产用配料搅拌装置,包括操作台1、罐体2、搅拌机构3、立柱4、导杆5、盖体6和加料机构7;操作台1顶部设置有罐体2,罐体2顶部相对固定设置有搅拌机构3;操作台 1是放置罐体2并支撑搅拌机构3和加料机构7的基础。
35.立柱4设置在操作台1水平长度延伸方向的边缘位置,立柱4的一端与操作台1固定连接,立柱4的另一端朝着远离操作台1的方向竖直向上延伸;立柱4内部设置有中空的腔体100;立柱4内部用于容纳导杆5并提供导杆5的升降空间。
36.搅拌机构3的一端设置在立柱4远离操作台1的一端,搅拌机构3的另一端沿着立柱4的径向方向水平延伸至罐体2的中心的正上方;搅拌机构3用于搅拌罐体2内的各种物料。
37.导杆5嵌设在腔体100内,导杆5的外表面与腔体100的内表面滑动或者转动连接;导杆5的一端伸入腔体100内部,导杆5的另一端竖直的穿过立柱 4并向外延伸;导杆5用于驱动加料机构升降或者旋转到达罐体2上方的指定位置。
38.加料机构7设置在导杆5伸出立柱4的一端,加料机构7的一端与导杆5 固定连接,加料机构7的另一端沿着导杆5的径向方向水平向外延伸;
39.盖体6盖设在罐体2的顶部,盖体6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一通孔200和第二通孔300,第二通孔300处设置有可开启的盖板61;搅拌机构3穿过第一通孔 200并伸入罐体2内;加料机构7跟随导杆5相对于立柱4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并抵持在搅拌机构3的侧表面上;加料机构7选择性的开启盖板61并穿过第二通孔300,向罐体2内加注物料;盖体6与罐体2可拆卸式连接。由图可知,第一通孔200对应的设置在盖体6的中心处。由于加料机构7旋转到一定角度后,会与搅拌机构3抵持在一起,此时加料机构7能穿过第二通孔300 和盖板61伸入罐体2内进行加料。
40.如图2和图3所示,搅拌机构3包括第一固定环31、第一支撑板32、驱动电机33和搅拌部34;第一固定环31嵌设在立柱4的腔体100内,第一固定环 31的中心处设置有贯通的第
三通孔400,第三通孔400与立柱4的腔体100相互连通;第一支撑板32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环31的外表面,第一支撑板32远离第一固定环31的一端设置有贯通的第一沉槽,驱动电机33嵌设在第一沉槽内,驱动电机33的转动轴竖直的穿过第一通孔200且沿着罐体2中心轴方向向下延伸,驱动电机33的转动轴的端部设置有弧形的搅拌部34。驱动电机33可采用伺服电机。第一沉槽用于限定驱动电机33在第一固定环31的固定位置,为了减少电机振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在驱动电机33与第一固定环31之间设置橡胶缓冲垫,也可以进一步在驱动电机33的输出轴与第一固定环31之间设置轴承。如图5所示的局部放大图中,搅拌部34为板状,搅拌部34边缘处设置有若干贯通的扰流孔。搅拌部整体呈u字形,搅拌部中心处靠近罐体2的中心处的内表面。
41.如图2和图3所示,图示展示了导杆5的一种结构,导杆5嵌设在第三通孔400内,导杆5的一端朝着腔体100内部延伸,导杆5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延伸;第三通孔400的轮廓的边缘处间隔的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槽401,各卡槽 401沿着第三通孔400的轴向方向竖直延伸;导杆5的外表面设置有一个卡板 51,卡板51沿着导杆5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卡板51与卡槽401的轮廓相适应,且卡板51与卡槽401滑动连接。导杆5可以相对于第一固定环31旋转,为了限定导杆5的旋转角度,防止导杆5转动时因驱动电机33的振动而导致加料机构7抖动,故在第三通孔400边缘做了卡槽401,图示的卡槽401有3个,一个在初始位置,另两个对称分布在与搅拌机构3相邻的位置,分布对应了导杆5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的极限角度。卡板51的长度小于导杆5的长度,当卡板51完全从卡槽401中拉出后,导杆5即可自由旋转。
42.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防止导杆5转动到极限位置时与第一固定环31 发生干涉,影响加料过程。特在第一支撑板32的侧表面设置有弧形的定位部 321,定位部321的侧表面与料管73的轮廓相适应。弧形的定位部321对应了导杆5转动到极限位置时卡槽401。从图3可以看出,左侧水平位置的卡槽401与另外两侧对称设置的卡槽的夹角均为150-155
°
,即顺时针旋转或者逆时针旋转的最大角度。
43.进一步的,为了防止定位部321与料管73在加料过程中意外分离,可以在定位部231的侧表面与料管73的外表面可分离式连接。这种可分离式连接,可以采用魔术贴或者铁磁性材料制成,魔术贴或者铁磁性材料分别固定设置在定位部231的侧表面或者料管73的外表面,从而提高料管73跟随导杆5转动到极限位置时的稳定性。
44.如图2和4所示,加料机构7包括第二固定环71、第二支撑板72、料管 73和推筒74;第二固定环71环绕导杆5的外表面设置,第二支撑板72的一端与第二固定环7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72的另一端沿着导杆5的径向方向水平延伸;第二支撑板72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二沉槽,第二沉槽内嵌设有中空的料管73,料管73内设置有推筒74;推筒74沿着料管73的轴向方向与料管73内表面滑动连接;料管73的端部穿过第二通孔300,推动盖板61并伸入罐体2内。第二支撑板72对应的设置有第二沉槽,第二沉槽与料管73的结合部位同样可以使用橡胶缓冲垫来隔振。料管73和推筒74之间可以采用带阻尼的方式滑动,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方式实现沿料管73的轴向运动。料管 73与第二支撑板72优选为可拆卸式设置,这样便于更换不同类型的物料。
45.进一步结合图7可知,驱动电机33的转动轴的直径不超过第一通孔200的直径,推筒74远离第二支撑板72的端部的直径不超过第二通孔300的直径。本方案的盖板61可以采用扭簧与盖体6铰连接,在不加料时,驱动电机33的输出轴几乎能封堵第一通孔,盖板61能
遮蔽第二通孔,与盖体6结合,能够防止原料飞溅,为了进行散热或者排气,可以进一步在盖体6表面设置一个或者多个排气孔。
46.为了方便的观测料罐73加入物料的体积,可以在料管73上设置有刻度线。当然,对应的料管73可采用透明材质制成。如塑料或者玻璃材质。
47.操作台1内还设置有加热器,加热器靠近罐体2底部设置,罐体2底部与加热器之间设置有导热层500。罐体2底部为平面,为了均匀传热,导热层 500可以选用石棉网或者替代石棉网的陶土网,传热隔热的同时均匀罐体2底部的温度。
48.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为:在工作台1上放好罐体和搅拌机构3,并盖好盖体6;使搅拌机构3的驱动电机33的输出轴穿过第一窗口伸入罐体内部,开启驱动电机33对罐体2内预先添加的物料进行搅拌;将导杆5设置在远离搅拌机构3一侧的初始位置的卡槽401内,将含有待加物料的料管73和推筒74组装后,放置在第二支撑板72的第二沉槽内,随后,竖直的拉动导杆5,使卡板 51脱离当前卡槽401,进一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导杆5到极限位置,并降下导杆5,使当前位置的卡板51与极限位置的一个卡槽401卡接,即料罐73 与定位部321贴合锁定后,旋转或者推动推筒74,将料罐73的物料穿过第二通孔和盖板61,送入罐体2内,即完成了物料的加料,随后拉动导杆5使将料罐73与定位部321分离,使导杆5回到初始位置,等待下一次加料,或者更换含有另一种物料的料管73和推筒74,等待下一次加料。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