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涂装用车身倾倒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56169发布日期:2022-12-14 04:10阅读:36来源:国知局
汽车涂装用车身倾倒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涂装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涂装用车身倾倒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涂装车间主要用于白车身的涂装,为了输送车身至各个工位,涂装车间中均设有车身输送系统,其中吊具用于牵引车身移动和升降,通过吊具带动车身移动至指定位置,将车身降下,滑橇移动至吊具下,使车身从吊具转移至滑橇上,通过滑橇支撑对车身进行限位固定,最后通过滑橇将车身输送至涂装及后序工位。
3.在现有技术中,用于输送待涂装车身的吊具结构较为简单,具体的,一般由外框架和吊臂以及与外部传动机构连接的连接部分构成,通过传动机构带动吊具水平移动或者升降,对车身进行抬升或放下,更进一步,将车身固定在吊具上的方式一般采用在吊具上设置向上的凸起,该凸起能够与车身上原有的工艺孔对应,使凸起从下方插入工艺孔内,通过车身自重以及吊臂的共同作用,将车身固定在吊具上。
4.然而,一般来说,用于为车身提供支撑的凸起和吊臂数量设置为四个,分别设置于车身四周,由于支撑面积较小,导致在对车身进行抬升或放下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车身的重心偏移,即发生倾斜,不够稳定,而吊具在车身发生倾斜后,又缺乏对车身的防护结构,从而影响生产,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涂装用车身倾倒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吊具在吊运车身时,车身重心容易偏移,发生倾斜,吊具无法对倾斜车身进行防护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涂装用车身倾倒防护装置,包括吊具,所述吊具具有框架组,所述框架组下端设置有吊臂,所述吊臂上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被设置为与汽车车身上的工艺孔相适配的结构,所述框架组的顶部安装有吊耳,以及设置于所述吊耳一侧的导向轮,所述框架组包括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中间梁,所述中间梁上安装有防护辊组,所述防护辊组设置有两组,并对称设置于吊装在吊具上的车身的两侧,所述中间梁上还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被设置为可分别带动两组防护辊组向朝向或远离车身方向转动的结构。
7.优选的,所述框架组包括两门型架,所述中间梁设置于两门型架之间,所述吊臂垂直设置于门型架的底端,所述门型架的顶端拐角处设置有第一肋板,所述吊臂与门型架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肋板。
8.优选的,所述吊臂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吊臂分别设置于两门型架的底端,并分别关于所述门型架的中线对称。
9.优选的,所述框架组的内顶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长度大于框架组的长度,所
述挡板的宽度至少大于待涂装车身的宽度,所述门型架上安装有与挡板相连接的连接件。
10.优选的,所述防护辊组包括多个防护辊,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安装于中间梁一侧的转轴,以及驱动所述转轴旋转的电机,以及设置于所述转轴上,通过转轴带动转动的传动件,所述中间梁上设置有为转轴提供支撑的轴承座。
11.优选的,所述传动件与防护辊相连接,任一所述防护辊对应连接有两传动件,且两所述传动件对称安装于防护辊的两端。
12.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辅助支撑件,所述框架组上连接有竖直板,所述辅助支撑件的一端与竖直板滑动连接,另一端与传动件铰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吊具上设置有防护辊组,其能够在转动组件的驱动下转动,当车身被固定在吊具上进行输送时,各防护辊组能够转动至靠近车身表面的位置,但不与车身贴合,当车身重心偏移而倾斜时,防护辊组能够对其进行限位,从而起到保护作用,此外,通过在框架组的内顶部安装挡板,还可以防止吊具在移动过程中,与外导轨摩擦产生的铁屑或其他杂质落在车身上。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0.图中:1、吊具;2、框架组;3、吊臂;4、支撑部;5、吊耳;6、导向轮;7、中间梁;8、防护辊组;9、门型架;10、第一肋板;11、第二肋板;12、挡板;13、连接件;14、转轴;15、电机;16、传动件;17、轴承座;18、辅助支撑件;19、竖直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汽车涂装用车身倾倒防护装置,包括吊具1,吊具1具有框架组2,框架组2下端设置有吊臂3,框架组2包括两门型架9,中间梁7设置于两门型架9之间,吊臂3垂直设置于门型架9的底端,门型架9的顶端拐角处设置有第一肋板10,吊臂3与门型架9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肋板11,框架组2还包括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中间梁7。
23.结合图1-2,门型架9具体由一上水平梁和两分别设置于上水平梁两端,竖直向下延伸的立柱构成,其中上水平梁与立柱之间一般采用刚性连接的方式,如焊接,使其形成为一整体,即上水平梁与立柱之间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中间梁7可采用同样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也可以采用紧固件进行连接。
24.上述门型架9的顶端拐角处即是指上水平梁与立柱的连接处,进一步的,第一肋板10设置于拐角处,具体截面形状可以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直角边与上水平梁相连接,另一直角边与立柱相连接,采用该结构可以提高上水平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强度。
25.吊臂3水平设置,即与门型架9具有的上水平梁平行,与立柱垂直,并向门型架9的内侧延伸,第二肋板11的设置于第一肋板10类似,在此不做赘述,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降低吊具自重,可以将第一肋板10和第二肋板11设置为镂空状的结构。
26.吊臂3上设置有支撑部4,支撑部4被设置为与汽车车身上的工艺孔相适配的结构,框架组2的顶部安装有吊耳5,以及设置于吊耳5一侧的导向轮6,中间梁7上安装有防护辊组8,防护辊组8设置有两组,并对称设置于吊装在吊具1上的车身的两侧,中间梁7上还设置有转动组件,转动组件被设置为可分别带动两组防护辊组8向朝向或远离车身方向转动的结构。
27.由于汽车车身本省重量较大,因此用于吊运车身的吊具应当具有足够的强度,框架组2各部件可以由合金结构钢制成。
2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吊臂3设置有四个,四个吊臂3分别设置于两门型架9的底端,并分别关于门型架9的中线对称。
29.为了使车身在吊具1上能够保持稳定,则为车身提供支撑作用的吊臂3,应当均匀分布于车身底部,即可采用上述的四个吊臂3,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但应保证各吊臂3的分布均匀,受力平衡。
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框架组2的内顶部设置有挡板12,挡板12的长度大于框架组2的长度,挡板12的宽度至少大于待涂装车身的宽度,门型架9上安装有与挡板12相连接的连接件13。
31.如图1-2所示,车身一般设置于靠近框架组2内底部的位置,使得挡板12位于车身的上方,采用上述结构是为了保证挡板12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将车身完全覆盖,从而使得吊具在移动时,上方掉落的碎屑或杂质无法落在车身上,因为车身在涂装前后,均需要保证车身表面光滑无杂质。
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护辊组8包括多个防护辊,转动组件包括安装于中间梁7一侧的转轴14,以及驱动转轴14旋转的电机15,以及设置于转轴14上,通过转轴14带动转动的传动件16,中间梁7上设置有为转轴14提供支撑的轴承座17,传动件16与防护辊相连接,任一防护辊对应连接有两传动件16,且两传动件16对称安装于防护辊的两端。
33.在附图1中示出了各防护辊组8转动至一定位置时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各防护辊的设置应当大致与车身轮廓相配合,因为车身轮廓一般为下部比上部宽,因此位于上部的防护辊之间间距小于位于下部的防护辊之间间距,因为车身在涂装前后均需要使用吊具1进行转运,因此应当避免防护辊与车身表面贴合,防止影响涂装效果,即防护辊应当保持在与车身具有一定间隙的位置,该间隙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小容易与车身接触,过大则降低防护效果。
34.需要注意的是,防护辊的转动角度应当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结合附图1,当吊具1未转运车身时,防护辊应当处于竖直向下的位置,车身被放置于吊具1之前,转动组件带动防护辊逆时针旋转,使其靠近车身表面,对车身的位移进行限制,进一步的,为了防止车身倾斜时,与防护辊接触造成车身表面磨损,可以在防护辊表面设置柔性材料,避免硬接触。
3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组件还包括辅助支撑件18,框架组2上连接有竖直板19,辅助支撑件18的一端与竖直板19滑动连接,另一端与传动件16铰接。
36.具体的,在竖直板19上应当开设有竖直方向的滑槽,辅助支撑件18上设置与滑槽配合的滑块,使辅助支撑件18的一端能够在滑槽内滑动。
37.为了提高转动组件在带动防护辊转动时的稳定性,可以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当电机15带动转轴14旋转时,转轴14通过传动件16带动防护辊旋转,在此过程中,由于辅助支撑件18与传动件16铰接,因此辅助支撑件18能够随传动件16转动而移动,从而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
3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