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网组件和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41347发布日期:2022-12-21 03:24阅读:19来源:国知局
滤网组件和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滤网组件和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保健康意识的加强,频繁的雾霾天气引发人们对空气质量的担忧。用于过滤空气的过滤组件的结构和材料不断创新,但是,目前过滤组件内空气的流通量有限,过滤组件的过滤效果不好,空气质量仍然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滤网组件,可以增加气流的流量,降低气体在内部的气流阻力。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过滤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滤网组件。
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滤网组件,包括:多个滤网,多个所述滤网沿所述滤网的厚度方向排布,每个所述滤网上形成有多个通孔和多个盲孔,相邻两个所述滤网分别为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所述第一滤网的至少一个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滤网的至少一个所述盲孔沿所述滤网的厚度方向相对。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滤网组件,通过设置多个滤网以使相邻的第一滤网的通孔与第二滤网的盲孔相对,以使气流在经过第一滤网的通孔后能够直接进入相对的第二滤网的盲孔,再在第二滤网的盲孔的阻挡和引导后向外侧流向第二滤网的通孔,通过这样,可以增加气流在滤网内流经的时间,以使气流能够充分与滤网接触,从而增加滤网对气流中的颗粒物的吸附,可以有效提高滤网组件的过滤效果,提高过滤后空气的质量。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网的厚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至少一个所述盲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至少一个所述盲孔的横截面积沿从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8.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盲孔的内表面形成为曲面或锥面。
9.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盲孔由所述滤网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一部分朝向所述滤网的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凹入形成。
10.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滤网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两端均敞开,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通孔的侧壁相连,所述延伸部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滤网的方向延伸。
11.在一些实施例中,从所述延伸部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延伸部的所述另一端的方向,所述延伸部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盲孔在所述滤网的厚度方向上的深度小于所述延伸部在所述滤网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的所述另一端沿所述滤网的额厚度方向与相邻的所
述滤网的所述盲孔相对。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滤网上设有多个通孔组和多个盲孔组,多个所述通孔组和多个所述盲孔组沿第一方向交错排布,每个所述通孔组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通孔,每个所述盲孔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盲孔,每个所述通孔组的多个所述通孔和每个所述盲孔组的多个所述盲孔沿所述第一方向交错布置或一一对应。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通孔和每个所述盲孔的形状分别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或多边形。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滤网分别为pp无纺布、pe无纺布或pet无纺布。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滤网分别为静电驻极无纺布。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过滤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滤网组件。
19.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1.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网组件的示意图。
22.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网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23.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网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滤网组件100;
26.滤网10;
27.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通孔13;盲孔14;
28.延伸部15;通孔组16;盲孔组17;
29.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第三方向c。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网组件100,滤网组件100包括:多个滤网10。滤网10的宽度方向为第一方向a,滤网10的长度方向为第二方向b,滤网10的厚度方向为第三方向c。
31.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滤网10沿滤网10的厚度方向排布(图中显示为四个滤网),每个滤网10上形成有多个通孔13和多个盲孔14,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通孔13是指完全贯穿滤网10的厚度方向的穿透孔状结构,即空气可以从通孔13的一侧贯穿通孔13从而到达另一侧;盲孔14是指在滤网10的厚度方向形成的凹陷穴状结构,即空气不可穿透盲孔14。
32.相邻两个滤网10分别为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第一滤网的至少一个通孔13与第二
滤网的至少一个盲孔14沿滤网10的厚度方向相对。空气形成的气流在经过滤网组件100时,至少部分气流从第一滤网的通孔13流向第二滤网与之相对的盲孔14,气流沿盲孔14的周向流向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之间并从第二滤网的通孔13流出或流向下一个滤网10。
3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网组件100,通过设置多个滤网10以使相邻的第一滤网的通孔13与第二滤网的盲孔14相对,以使气流在经过第一滤网的通孔13后能够直接进入相对的第二滤网的盲孔14,再在第二滤网的盲孔14的阻挡和引导后向外侧流向第二滤网的通孔13,通过这样,可以增加气流在滤网10内流经的时间,以使气流能够充分与滤网10接触,从而增加滤网10对气流中的颗粒物的吸附,可以有效提高滤网组件100的过滤效果,提高过滤后空气的质量。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滤网10的厚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至少一个盲孔14贯穿第一表面11,至少一个盲孔14的横截面积沿从第一表面11朝向第二表面12的方向逐渐减小。由此,盲孔14沿厚度方向从第一表面11到第二表面12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即盲孔14的侧壁形成一个倾斜面,进入盲孔14内的气流可以沿着盲孔14的侧壁顺畅地引导流向相邻的两个滤网10之间,从而增加气流的流通路径,提高过滤效果,并且以使气流流动过程中减少由于气流阻碍而产生的噪音、具有良好的静音性。
35.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盲孔14的内表面形成为曲面或锥面。如此设置,流向盲孔14内的气流能够沿着曲面或者锥面向相邻的两个滤网10之间发散出去,便于气体流向滤网10之间,以使气体能够与滤网10充分接触,可以降低气流在盲孔14内表面上的流动阻力,以使气流中滤网10之间的分布更加均匀。
36.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盲孔14由滤网10的第一表面11的一部分朝向滤网10的第二表面12的方向凹入形成。由此,盲孔14由滤网10的第一表面11向第二表面12凹入形成,形成的方式简单,且盲孔14为滤网10的一部分,可以增加盲孔14的结构强度,提高滤网10的整体性强度,防止损坏,或出现由于自身强度不足、振晃等原因引起的噪音等情况。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至少一个滤网1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延伸部15,延伸部15的两端均敞开,延伸部15的一端与通孔13的侧壁相连,延伸部15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滤网10的方向延伸。例如,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上均设有延伸部15,第一滤网上的延伸部15邻近第二表面12的一端与通孔13的侧壁连接,且沿滤网10的厚度方向朝向第二滤网的方向延伸,从而延伸部15形成类似圆锥体侧面的形状。延伸部15可以由滤网10的第一表面11的部分向第二表面12冲压形成。由此,至少一个滤网10沿厚度方向的一侧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延伸部15,可以增加滤网10对气流的导向性,增加气流与滤网1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滤网10对气流中的杂质的吸附,提高过滤效果。
38.在一些实施例中,从延伸部15的一端朝向延伸部15的另一端的方向,延伸部15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延伸部15的一端邻近第一表面11设置,延伸部15的另一端邻近第二表面12设置,从第一表面11到第二表面12延伸部15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由此,延伸部15的上述一端的横截面积较大,可以保证气体的流入量,延伸部15的上述另一端的横截面积较小,可以增加进入通孔13内的气流流出的流速以便于气流流向相邻的下一个滤网10,增加滤网组件100的过滤效率,同时可以顺畅地引导空气通过通孔13后准确地到达相邻的滤网10的对应盲孔14的位置,防止风路错乱导致过滤效果不均匀。
39.可选地,盲孔14在滤网10的厚度方向上的深度小于延伸部15在滤网10的厚度方向
上的高度。可以理解的是,盲孔14的底部距离第一表面11的距离小于延伸部15的另一端距离第一表面11的距离,在相邻的两个滤网10叠置时,第一滤网沿滤网10长度方向的至少部分延伸部15止抵在第二滤网上,第一滤网上的盲孔14远离第一表面11的一端与第二滤网的第一表面11间隔设置。由此,在滤网10的厚度方向上,盲孔14的深度小于延伸部15的高度,以便于增加相邻的延伸部15之间的空间,便于延伸部15与相邻滤网10的止抵,以使气流能够顺利从相邻两个滤网10中的一个上设有的通孔13流向另一个上设有的通孔13,保证气流在滤网组件100内的顺利流通。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延伸部15的邻近相邻的滤网10的另一端沿滤网10的厚度方向与相邻的滤网10的盲孔14相对。在相邻的两个滤网10叠置后,一个滤网10上的延伸部15与另一个滤网10上的盲孔14相对,经过延伸部15的气流会流向盲孔14,经盲孔14的发散流向相邻的两个滤网10之间并从另一个滤网10的通孔13内流出。由此,延伸部15与相邻的滤网10的盲孔14相对,以便于气流顺利流向盲孔14,从盲孔14内流向相邻的两个滤网10之间,增加气流流动的路径,增加气流与滤网10的接触时间,以使气流能够充分与滤网10接触,提高滤网10对气流的过滤效果。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每个滤网10上设有多个通孔组16和多个盲孔组17(例如在图1中,滤网10从第一方向a设有10个盲孔14和9个通孔13,从第二方向b设有5个盲孔14和4个通孔13),多个通孔组16和多个盲孔组17沿第一方向a交错排布,每个通孔组16包括沿与第一方向a垂直的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的多个通孔13,每个盲孔组17包括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的多个盲孔14,每个通孔组16的多个通孔13和每个盲孔组17的多个盲孔14沿第一方向a交错布置或一一对应。需要说明的是,交错布置是指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的通孔13和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的盲孔14在第二方向b上错开设置,一一对应是指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的通孔13和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的盲孔14在第二方向b上相对设置,也即多个通孔13和多个盲孔14在第二方向b上依次间隔设置。例如,多个通孔13和多个盲孔14沿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均间隔设置,在多个盲孔14和多个通孔13沿第一方向a交错布置时,每个盲孔14与之相邻的两个通孔13可以呈等腰三角形设置,在多个盲孔14与多个通孔13沿第一方向a一一对应时,多个通孔13和多个盲孔14沿第一方向a的数量相同。这里以多个通孔13和多个盲孔14沿第一方向a交错布置为例,沿第一方向a,多个通孔13的中心的连线与多个盲孔14的中心的连线平行设置。由此,在滤网10上设置多个通孔13和多个盲孔14,多个通孔13和多个盲孔14沿第一方向a交错布置或一一对应,可以增加气流在滤网组件100内的流通量,提高滤网组件100的过滤效率,降低气流流通的阻力。
42.可选地,每个通孔13和每个盲孔14的形状分别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或多边形等。由此,通孔13和盲孔14的形状在这里不做限定,为保证气流的流通,通孔13和盲孔14的形状可以保持相同,增加气流在通孔13与盲孔14之间的流通量,避免流经通孔13的气流在盲孔14内受阻,增加滤网组件100的过滤效率。这里优选通孔13和盲孔14的形状为圆形。
4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滤网10分别为pp(聚丙烯:polypropylene)无纺布、pe(聚乙烯:polyethylene)无纺布或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无纺布。这里pp无纺布指的是包含pp材质在内的无纺布,pe无纺布指的是包含pe材质的无纺布,pet无纺布指的是包含pet材质在内的无纺布,其中pp材质、pe材质或pet材质的原料可以与制造无纺布的原料混合形成相应的无纺布,或者可以在无纺布的表
面设置相应的涂层。由此,滤网10为pp无纺布、pe无纺布或pet无纺布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保证多个滤网10之间的气流通过性,增加对气流中有害的颗粒物的吸附,提高空气的质量。
44.可选地,多个滤网10分别为静电驻极无纺布。即一种通过静电驻极设备通过高压放电,将电荷附着在无纺布上,以使用于制造滤网10的无纺布带有电荷,且由于无纺布的材质致密,以使无纺布内形成了大量的电荷,形成对环境中的带电微粒吸附,或者将带电的部分颗粒极化,进而吸附一些颗粒较小的污染物,以使滤网10具有高效、低阻并能够吸附极小颗粒的优点。由此,滤网10为静电驻极无纺布可以降低气流在过滤组件内部的流通阻力,以使滤网组件100能够高效的吸附气流中的杂质,提高滤网组件100的过滤效率,以使滤网10具有更高的容尘能力,增加滤网10的使用寿命。
45.此外,用于形成滤网10的无纺布可以通过浸没在具有除尘、除臭或者抗菌材料的溶液中,以使无纺布具有除臭、抗菌的能力。或者,在无纺布内设置具有除尘、除臭或者抗菌的涂层。多个通孔13和多个盲孔14均可以通过在无纺布上进行冲压形成。
4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过滤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滤网组件100。
47.结合图1-图3,在滤网组件100包括的相邻两个滤网10上交错设置多个通孔13和盲孔14,且第一滤网上的通孔13与第二滤网上的盲孔14相对,以使流经第一滤网通孔13的气流能够流向第二滤网的盲孔14,气流在盲孔14内经盲孔14的侧壁流向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之间并流向第二滤网的通孔13。叠置后的相邻两个滤网10中的其中一个滤网10上的延伸部15止抵在另一个滤网10上,以保证相邻两个滤网10上通孔13与盲孔14相对。
4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装置,通过改善滤网组件100的结构,降低气流在过滤装置内部流通的阻力,提高过滤装置的过滤能力,以使过滤装置的过滤效果更好。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5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5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
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