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除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62740发布日期:2023-03-29 11:07阅读:69来源:国知局
生物除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物除臭系统。


背景技术:

2.恶臭气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会使中枢神经产生障碍、病变,引起慢性病、急性病等,因此,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气必须经过集中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
3.由于微生物的通过生理代谢可将废气中的有害臭气分解,因此,市面上出现了较多通过微生物进行除臭的除臭设备,该微生物除臭设备主要包括除臭箱和生物除臭模块,除臭箱内部设置有填充腔,生物除臭模块设置于填充腔内,除臭箱的表面设置有与填充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废气从进气口进入填充腔后从出气口通出,废气在经过填充腔时,可通过生物除臭模块对废气进行除臭和净化。
4.为提升微生物对有害物质的分解效果,现有微生物除臭设备通常还会在填充腔内设置喷淋模块,以在微生物除臭过程中对废气进行增湿。虽然通过喷淋模块的喷淋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废气进行增湿,但增湿效果不佳,以致生物除臭模块无法较好的体现其分解特性,导致微生物除臭设备的除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生物除臭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生物除臭设备难以实现废气的有效增湿,导致除臭设备的除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6.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生物除臭系统,包括:
7.除臭箱,所述除臭箱的内部设置有增湿腔和填充腔,所述填充腔与所述增湿腔连通,所述除臭箱的表面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增湿腔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填充腔连通;
8.喷淋单元,所述喷淋单元固定于所述除臭箱上,用于对所述增湿腔和所述填充腔进行喷淋;
9.增湿单元,所述增湿单元设置于所述增湿腔,所述增湿单元用于附着所述喷淋单元喷淋至所述填充腔的喷淋液,以对流经所述增湿单元的废气进行增湿;
10.微生物除臭单元,所述微生物除臭单元设置于所述填充腔,所述微生物除臭单元用于通过微生物对废气进行除臭和净化。
11.可选地,所述增湿单元包括安装架和若干多边球,所述安装架固定于所述增湿腔内,各所述多边球均设置于所述增湿腔内并由所述安装架支撑,所述多边球附着所述喷淋单元喷淋至所述填充腔的喷淋液。
12.可选地,所述填充腔位于所述增湿腔的一侧,所述增湿腔和所述填充腔的底部设置有喷淋液容纳腔,所述喷淋液容纳腔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填充腔和增湿腔连通,所述喷淋液容纳腔用于对所述喷淋单元喷淋的喷淋液进行容纳。
13.可选地,所述喷淋液容纳腔的底壁固定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位于所述填充腔和所述增湿腔之间,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填充腔分隔形成第一分隔腔和第二分隔腔,所述分隔板的一侧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分隔腔和所述第二分隔腔的连通口,所述第一分隔腔位于所述增湿腔的下方,所述第二分隔腔位于所述填充腔的下方,所述第一分隔腔和所述第二分隔腔分别用于对所述喷淋单元喷淋至所述增湿腔的喷淋液和喷淋至所述填充腔的喷淋液进行容纳。
14.可选地,所述微生物除臭单元包括支撑架和微生物模块,所述支撑架固定于所述填充腔内,所述微生物模块填充于所述填充腔并由所述支撑架支撑,用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对所述填充腔的废气进行除臭和净化。
15.可选地,所述喷淋液容纳腔的底壁还固定有若干支撑杆,所述支撑架固定于各所述支撑杆的端部。
16.可选地,还包括进气单元,所述进气单元包括风机、进气管和进风弯头,所述风机固定于所述除臭箱上,所述进气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进气口上,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风机的进气端连通,所述进风弯头的一端与所述风机的出气端连通,所述进风弯头的另一端与所述增湿腔连通。
17.可选地,所述喷淋单元包括喷淋水箱、喷淋泵和喷淋管,所述喷淋水箱固定于所述除臭箱,喷淋泵固定于所述喷淋水箱,所述喷淋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喷淋泵,所述喷淋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填充腔和所述增湿腔,所述喷淋管位于所述填充腔和所述增湿腔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喷淋头,所述喷淋泵用于抽取所述喷淋水箱的喷淋液,并将所抽取的喷淋液驱动至所述喷淋头。
18.可选地,所述除臭箱的内部还设置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位于所述增湿腔的一侧并与所述填充腔间隔设置,所述风机、所述喷淋水箱和所述喷淋泵均装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19.可选地,所述除臭箱的表面设置有通风窗,所述通风窗与所述安装腔连通。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除臭系统有益效果包括:通过设置除臭箱、喷淋单元、增湿单元和微生物除臭单元,除臭箱的内部设置有增湿腔和填充腔,填充腔与增湿腔连通,除臭箱的表面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由于进气口与增湿腔连通,出气口与填充腔连通;进行废气净化工作时,废气先从进气口进入增湿腔,再通过增湿腔流至填充腔,最终从出气口排出,喷淋单元固定于除臭箱上,喷淋单元通过对增湿腔和填充腔进行喷淋,实现对废气的喷淋增湿,由于增湿单元设置于增湿腔,增湿单元可附着喷淋单元喷淋至填充腔的喷淋液,使得废气再流经增湿单元时,可通过增湿单元进一步增湿,以进一步提升废气的增湿效果,使得废气在通入填充腔时,可有效得到微生物除臭单元内微生物对废气的除臭和净化,进而提升废气的除臭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生物除臭系统的正视图。
22.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切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生物除臭系统的俯视图。
24.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剖切视图。
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6.10—除臭箱
ꢀꢀꢀꢀꢀꢀꢀꢀꢀꢀꢀꢀ
11—增湿腔
ꢀꢀꢀꢀꢀꢀꢀꢀꢀꢀꢀ
12—填充腔
27.13—进气口
ꢀꢀꢀꢀꢀꢀꢀꢀꢀꢀꢀꢀ
14—出气口
ꢀꢀꢀꢀꢀꢀꢀꢀꢀꢀꢀ
15—喷淋液容纳腔
28.16—安装腔
ꢀꢀꢀꢀꢀꢀꢀꢀꢀꢀꢀꢀ
17—通风窗
ꢀꢀꢀꢀꢀꢀꢀꢀꢀꢀꢀ
18—法兰
29.20—喷淋单元
ꢀꢀꢀꢀꢀꢀꢀꢀꢀꢀ
21—喷淋水箱
ꢀꢀꢀꢀꢀꢀꢀꢀꢀ
22—喷淋泵
30.23—喷淋管
ꢀꢀꢀꢀꢀꢀꢀꢀꢀꢀꢀꢀ
30—增湿单元
ꢀꢀꢀꢀꢀꢀꢀꢀꢀ
31—安装架
31.32—多边球
ꢀꢀꢀꢀꢀꢀꢀꢀꢀꢀꢀꢀ
40—微生物除臭单元
ꢀꢀꢀ
41—支撑架
32.42—微生物模块
ꢀꢀꢀꢀꢀꢀꢀꢀ
50—进气单元
ꢀꢀꢀꢀꢀꢀꢀꢀꢀ
51—风机
33.52—进气管
ꢀꢀꢀꢀꢀꢀꢀꢀꢀꢀꢀꢀ
53—进风弯头
ꢀꢀꢀꢀꢀꢀꢀꢀꢀ
151—第一分隔腔
34.152—第二分隔腔
ꢀꢀꢀꢀꢀꢀꢀ
153—分隔板
ꢀꢀꢀꢀꢀꢀꢀꢀꢀꢀ
154—连通口
35.155—支撑杆
ꢀꢀꢀꢀꢀꢀꢀꢀꢀꢀꢀ
231—喷淋头。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除臭系统,如图1和3~4所示,包括除臭箱10、喷淋单元20、增湿单元30和微生物除臭单元40,除臭箱10的内部设置有增湿腔11和填充腔12,填充腔12与增湿腔11连通,除臭箱10的表面开设有进气口13和出气口14,进气口13与增湿腔11连通,出气口14与填充腔12连通;喷淋单元20固定于除臭箱10上,用于对增湿腔11和填充腔12进行喷淋;增湿单元30设置于增湿腔11,增湿单元30用于附着喷淋单元20喷淋至填充腔12的喷淋液,以对流经增湿单元30的废气进行增湿;微生物除臭单元40设置于填充腔12,微生物除臭单元40用于通过微生物对废气进行除臭和净化。
38.具体地,通过设置除臭箱10、喷淋单元20、增湿单元30和微生物除臭单元40,除臭箱10的内部设置有增湿腔11和填充腔12,填充腔12与增湿腔11连通,除臭箱10的表面开设有进气口13和出气口14,由于进气口13与增湿腔11连通,出气口14与填充腔12连通;进行废气净化工作时,废气先从进气口13进入增湿腔11,再通过增湿腔11流至填充腔12,最终从出气口14排出,喷淋单元20固定于除臭箱10上,喷淋单元20通过对增湿腔11和填充腔12进行喷淋,实现对废气的喷淋增湿,由于增湿单元30设置于增湿腔11,增湿单元30可附着喷淋单元20喷淋至填充腔12的喷淋液,使得废气再流经增湿单元30时,可通过增湿单元30进一步增湿,以进一步提升废气的增湿效果,使得废气在通入填充腔12时,可有效得到微生物除臭单元40内微生物对废气的除臭和净化,进而提升废气的除臭效果。
39.可以理解的,除臭箱10可通过在增湿腔11和填充腔12之间设置板体,并在板体上设置连通口154,实现增湿腔11和填充腔12的连通。
40.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4所示,填充腔12位于增湿腔11的一侧,填充腔12和增湿腔11之间设置有间隔板,增湿腔11和填充腔12的底部设置有喷淋液容纳腔15,喷淋液容纳腔15的两侧分别与填充腔12和增湿腔11连通,喷淋液容纳腔15用于对喷淋单元20喷淋的喷淋液进行容纳。具体地,通过喷淋液容纳腔15的设置,在实现增湿腔11和填充腔12连通的同时,可对喷淋单元20喷淋至增湿腔11和填充腔12的喷淋液进行容纳,使得废气在经过喷淋液容纳腔15时,可通过喷淋液容纳腔15的喷淋液进一步增湿,有效提升废气的除臭效果。
41.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喷淋液容纳腔15的底壁固定有分隔板153,分隔板153位于填充腔12和增湿腔11之间,分隔板153将填充腔12分隔形成第一分隔腔151和第二分隔腔152,分隔板153的一侧设置有连通第一分隔腔151和第二分隔腔152的连通口154,第一分隔腔151位于增湿腔11的下方,第二分隔腔152位于填充腔12的下方,第一分隔腔151和第二分隔腔152分别用于对喷淋单元20喷淋至增湿腔11的喷淋液和喷淋至填充腔12的喷淋液进行容纳。
42.具体地,间隔板可将喷淋液容纳腔15间隔为第一分隔腔151和第二分隔腔152两部分,使得喷淋单元20喷淋至增湿腔11的喷淋液流至第一分隔腔151,喷淋单元20喷淋至填充腔12腔的喷淋液流至第二分隔腔152,由于经增湿单元30渲染后的喷淋液和经微生物除臭单元40渲染后的喷淋液的性质不同,该两部分喷淋液通过第一分隔腔151和第二分隔腔152间隔,可方便对该两部分喷淋液进行分开处理。
43.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4所示,微生物除臭单元40包括支撑架41和微生物模块42,支撑架41固定于填充腔12内,微生物模块42填充于填充腔12并由支撑架41支撑,用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对填充腔12的废气进行除臭和净化。具体地,支撑架41可实现微生物模块42与填充腔12的稳固填充,微生物模块42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对进入填充腔12内废气的除臭和净化。
44.本实施例中,微生物模块42包括若干供微生物生长的活性炭填料。
45.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喷淋液容纳腔15的底壁还固定有若干支撑杆155,支撑架41固定于各支撑杆155的端部。具体地,支撑杆155可提升支撑架41的稳定性,进而实现支撑架41对微生物模块42的稳定支撑。
46.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4所示,增湿单元30包括安装架31和若干多边球32,安装架31固定于增湿腔11内,各多边球32均设置于增湿腔11内并由安装架31支撑,多边球32附着喷淋单元20喷淋至填充腔12的喷淋液。具体地,安装架31可实现多边球32于增湿腔11内的稳定安装,多边球32可实现对喷淋液较好的附着,进而实现对废气的稳定增湿。
47.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除臭系统还包括进气单元50,进气单元50包括风机51、进气管52和进风弯头53,风机51固定于除臭箱10上,进气管52的一端固定于进气口13上,进气管52的另一端与风机51的进气端连通,进风弯头53的一端与风机51的出气端连通,进风弯头53的另一端与增湿腔11连通。具体地,废气净化工作时,风机51启动,废气从进气管52进入风机51,然后通过进气弯管进入增湿腔11。
48.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除臭箱10上固定有法兰18,进风弯头53和进气管52固定于除臭箱10的一端均固定于法兰18上。
49.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喷淋单元20包括喷淋水箱21、喷淋泵22和喷淋管23,喷淋水箱21固定于除臭箱10,喷淋泵22固定于喷淋水箱21,喷淋管23的一端固定于喷淋泵22,喷淋管23的另一端延伸至填充腔12和增湿腔11,喷淋管23位于填充腔12和增湿腔11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喷淋头231,喷淋泵22用于抽取喷淋水箱21的喷淋液,并将所抽取的喷淋液驱动至喷淋头231。具体地,通过喷淋泵22对喷淋水箱21内喷淋液的抽取下,可将喷淋液通知喷淋管23和喷淋头231,最终在喷淋头231的喷淋下喷淋至增湿腔11和填充腔12。
50.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如图2和4所示,除臭箱10的内部还设置有安装腔16,安装腔16位于增湿腔11的一侧并与填充腔12间隔设置,风机51、喷淋水箱21和喷淋泵22均装设
于安装腔16内。具体地,安装腔16可有效对风机51、喷淋水箱21和喷淋泵22进行防护,提升除臭系统除臭过程的稳定性能。
51.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除臭箱10的表面设置有通风窗17,通风窗17与所述安装腔16连通。具体地,通风窗17可对安装腔16进行实时通风,保证风机51、喷淋水箱21和喷淋泵22的稳定运行。
52.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