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替变化的出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93066发布日期:2023-06-28 18:52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替变化的出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出水终端上的出水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交替变化的出水结构。


背景技术:

1、现有的一些出水终端(例如花洒或水龙头或喷枪或抽拉头等)设有能够使水流交替变化(例如往复摆动)的出水结构,从而达到按摩等功效。现有的水流交替变化的出水结构大多都是通过设置能活动的出水嘴,利用水力驱动机构驱动出水嘴摆动,从而实现水流的往复摆动,例如公告号为cn202263664u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按摩花洒”、公告号为cn206763174u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摆动旋转按摩水组件及应用该组件的花洒”、公告号为cn202427572u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磁控花洒”等。然而,采用设置活动的出水嘴以获得循环交替的水花的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出水嘴处密封不良导致漏水问题;2、长期使用后出水嘴的活动间隙可能被水垢堵住,造成出水嘴卡涩或甚至卡死不动,导致交替出水功能失效;3、出水嘴通常需要设置多个,而多个出水嘴需要一个一个组装到出水终端的出水面板上,安装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交替变化的出水结构,其结构简单、功能可靠,不存在出水嘴漏水和卡涩的问题,组装也十分方便。

2、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交替变化的出水结构,包括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本体,还包括:

4、隔水件,设于所述出水口内以将所述出水口的内腔分割为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出水方向和所述第二出水通道的出水方向具有预定角度的夹角,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和所述第二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以该预定角度交汇为一股汇流水;

5、分水件,设于所述本体内,所述分水件具有均与所述进水口相连通的第一过水孔和第二过水孔,所述第一过水孔与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过水孔与所述第二出水通道相连通;

6、切换机构,能活动地设于所述本体内并交替地与所述第一过水孔和所述第二过水孔相配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和第二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呈强弱交替变化,进而使得所述汇流水往复摆动。

7、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隔水件将出水口的内腔分割为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并且第一出水通道的出水方向和第二出水通道的出水方向具有预定角度的夹角,第一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和第二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以该预定角度交汇为一股汇流水,通过切换机构交替地与所述第一过水孔和所述第二过水孔相配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和第二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呈强弱交替变化。这样当第一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较第二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强时,汇流水偏向第一出水通道的出水方向;当第二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较第一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强时,汇流水偏向第二出水通道的出水方向,从而实现汇流水往复摆动,结构简单、功能可靠,由于无需设置类似现有技术的活动的出水嘴,因此也不存在出水嘴漏水的问题,组装也十分方便。

8、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切换机构交替地与所述第一过水孔和所述第二过水孔相配合时,通过交替地改变所述第一过水孔和所述第二过水孔的过流截面积,以使得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和第二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呈强弱交替变化。

9、该方案中,通过交替地改变所述第一过水孔和所述第二过水孔的过流截面积,以使得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和第二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呈强弱交替变化,构思巧妙,容易实现。

10、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切换机构交替地部分遮挡所述第一过水孔和所述第二过水孔,从而交替地改变所述第一过水孔和所述第二过水孔的过流截面积,当所述切换机构部分遮挡所述第一过水孔时,所述第一过水孔的过流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过水孔的过流截面积,当所述切换机构部分遮挡所述第二过水孔时,所述第二过水孔的过流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过水孔的过流截面积。

11、该方案中,通过切换机构交替地部分遮挡所述第一过水孔和所述第二过水孔,从而实现交替地改变所述第一过水孔和所述第二过水孔的过流截面积,构思巧妙、容易实现,且功能可靠。

12、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隔水件的外端位于所述出水口内且与所述出水口的外端具有一定距离,所述隔水件的外端界定所述第一出水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水通道的出水端,所述隔水件的外端与所述出水口的外端之间的空间形成汇流腔,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和所述第二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在所述出水口内交汇为所述汇流水;或者,所述隔水件的外端延伸至所述出水口的外端,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和所述第二出水通道流出的水流在所述出水口之外交汇为所述汇流水。

13、该方案中,两个出水通道的水流选择在出水口内交汇为一股汇流水,可以使得汇流效果更好,并且汇流水的出水状态也更稳定。

14、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分水件与所述本体之间围成出水腔,所述分水件包括分水部,所述分水部将所述出水腔分割为不相通的第一出水腔和第二出水腔,所述第一出水腔分别与所述第一过水孔和第一出水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水腔分别与所述第二过水孔和第二出水通道相连通。

15、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出水口设有若干个且周圈间隔布置,各个所述出水口流出的所述汇流水形成一水圈,所述第一出水腔围绕在所述第二出水腔的外周,所述第一出水通道位于若干个所述出水口围成的圆的外侧,所述第二出水通道位于若干个所述出水口围成的圆的内侧,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水流较所述第二出水通道的水流强时,所述水圈呈内缩状态,所述第二出水通道的水流较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水流强时,所述水圈呈外张状态。

16、该方案中,出水口设有若干个且周圈间隔布置,从而使得汇流水会形成一水圈,出水状态呈现为该水圈的内缩或外张,出水方式新颖;此外,第一出水腔围绕在所述第二出水腔的外周,所述第一出水通道位于若干个所述出水口围成的圆的外侧,所述第二出水通道位于若干个所述出水口围成的圆的内侧,结构布局十分简单、紧凑且巧妙。

17、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分水件还包括分水盘,所述分水部为连接在所述分水盘上面向所述出水口一侧的分水圈,所述第一过水孔和第二过水孔贯穿地设于所述分水盘上,所述分水圈的内侧界定所述第二出水腔,所述分水圈的外侧界定所述第一出水腔。

18、该方案中,通过分水圈隔出第一出水腔和第二出水腔,以使得第一出水腔围绕在第二出水腔的外周,结构简单。

19、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分水圈围绕在所述第一过水孔和第二过水孔之外,所述分水圈上设有缺口,所述分水盘上面向所述出水口一侧设有引流筋条,所述引流筋条与所述本体的内壁围成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水孔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过水孔通过所述引流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水腔相连通。

20、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隔水件一体成型在所述分水圈上,所述分水件装入所述本体内时,所述隔水件伸入所述出水口中。

21、该方案中,将隔水件一体成型在所述分水圈上,使得整体结构更简单、紧凑,组装也更方便,无需单独组装隔水件。

22、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出水腔内位置与所述第一过水孔相对应处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整流柱,所述第一过水孔的水流向所述第一整流柱,并经所述第一整流柱整流后流至所述第一出水腔的内壁;所述第二出水腔内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水孔相对应处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整流柱,所述第二过水孔的水流向所述第二整流柱,并经所述第二整流柱整流后流至所述第二出水腔的内壁。

23、该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整流柱和第二整流柱,能够使得第一过水孔或第二过水孔的水接触到对应出水腔的内壁前被对应的整流柱整流缓存,从而减小水流冲击出水腔的内壁时的噪音,降噪效果明显。

24、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本体与所述分水件之间还形成有分水腔,所述分水腔的进口与所述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过水孔和第二过水孔形成所述分水腔的出口,所述切换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分水腔内的叶轮、与所述叶轮同轴固定连接的传动齿轮、设于所述分水腔内周壁的周圈内齿、分别与所述传动齿轮和周圈内齿相啮合的行星齿轮、与所述叶轮同轴转动的切换片,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切换片传动配合,所述分水腔的进口流入的水流驱动所述叶轮转动,所述叶轮通过所述传动齿轮带动所述行星齿轮沿所述周圈内齿周向移动,所述行星齿轮进而带动所述切换片绕所述叶轮的转轴转动,所述切换片转动时交替地与所述第一过水孔和所述第二过水孔相配合。

25、该方案中,通过切换机构包括叶轮、传动齿轮、周圈内齿、行星齿轮和切换片,切换机构的结构十分简单、紧凑、占用本体内腔的空间小。

26、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隔板,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连接后围成一容腔,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隔板、隔水件、分水件和切换机构均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围成一与所述进水口相连通的进水腔,所述隔板背向所述进水腔的一侧与所述分水件之间围成所述分水腔,所述隔板上设有所述分水腔的进口。

27、该方案中,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隔板,并通过隔板同时隔出进水腔和分水腔,使得本体的结构简单、紧凑。

28、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均为直通道,且两个出水通道沿水流方向渐靠近。

29、该方案中,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均为直通道,这样,通过直通道的整流作用,能够使得两个出水通道的出水方向更稳定。

30、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隔水件位于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一侧设有第一圆弧面,所述隔水件位于所述第二出水通道的一侧设有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面与所述出水口的内壁围成圆柱状的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二圆弧面与所述出水口的内壁围成圆柱状的所述第二出水通道。

31、该方案中,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均为圆柱状的直通道,相比非圆柱状的直通道而言,出水的冲击力更集中,出水效果更好。

32、一些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隔水件一体成型在所述分水件上,所述分水件装入所述本体内时,所述隔水件伸入所述出水口中;或者,所述隔水件一体成型在出水口内。

33、该方案中,隔水件一体成型在分水件上,或者直接一体成型在出水口内,从而无需额外装配隔水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