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的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312577发布日期:2023-12-07 17:40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的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复合膜,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的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由于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全球对锂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随着陆地锂资源的大量减少,在水资源中回收锂已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纳滤是一种由反渗透膜发展起来的新型压力驱动膜技术,基于膜本身的分离优势成为从盐湖中分离镁锂的有效方法。其中的纳滤膜具有纳米级孔径和200-1000da的截留分子量,是纳滤技术的核心组件。与溶液接触时,纳滤膜表面的官能团会发生电离以及吸附带电溶质而产生电荷,进而对不同价态的溶质离子具有显著的分离效果。目前,纳滤膜通常由胺类单体和酰氯单体在多孔支撑层上发生界面聚合反应制备,其表面形成的聚酰胺功能分离层大多具有强负电性。虽然荷负电的纳滤膜可以有效缓解大多数微生物和天然有机物的污染(微生物和天然有机物多数带负电),但本身的强负电性并利于盐湖中的镁锂分离。为此,常见方法为通过荷正电单体改性或者引入荷正电添加剂从而调节纳滤膜表面的电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盐湖中的镁锂分离系数,但这种方法不仅工艺流程复杂而且制备的纳滤膜其对镁的截留稳定性也有待提高。

2、综上所述,目前荷负电的纳滤膜对于镁锂的分离能力较弱,带正电的纳滤膜又容易在实际运行中吸附微生物和天然有机物、造成膜污染等问题。可见,当前膜分离的实际运行环境复杂、条件苛刻,单纯的荷负电或荷正电的纳滤膜难以长时间应用于的实际膜分离运行环境,因此对分离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满足现实际生产中的多样化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的纳滤膜的制备方法,在提高膜分离功能层稳定性的同时增加对镁离子的截留率,从而提高纳滤膜的镁锂分离等综合性能,并可根据环境要求通过调整中间层的结构改变分离层的形态,以满足实际生产中的多样化需求。

3、(二)技术方案

4、第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的纳滤膜,其包括底膜材料层、中间层和聚酰胺活性分离层;所述中间层为硅烷醇与胺类聚合物混合交缠形成的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所述聚酰胺活性分离层是由中间层中的胺类聚合物及水相溶液中的胺类单体与油相溶液中的酰氯单体发生界面聚合反应所形成的表面层。

5、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的纳滤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6、s1、预处理

7、将硅烷醇/胺类聚合物改性液涂覆到底膜材料上,去除多余的改性液,在底膜材料上形成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

8、所述硅烷醇/胺类聚合物改性液制备方法为:将硅烷醇前驱体溶于水和乙醇的混合液中,调节ph至酸性,加热并搅拌,使硅烷醇前驱体发生水解和重新缩合形成硅烷醇网络结构,之后加入至少一种胺类聚合物,使其与硅烷醇网络结构混合和交缠,得到硅烷醇/胺类聚合物改性液;

9、s2、界面聚合反应

10、在具有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的底膜材料上先后涂覆含有胺类单体的水相溶液和含有酰氯单体的油相溶液,热处理,完成界面聚合反应,生成聚酰胺交联网络层,并与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共同构成纳滤膜的功能分离层。

11、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1中,所述硅烷醇前驱体为正硅酸乙酯、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及四氯化硅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硅烷醇前驱体在改性液中的质量分数为0.5%-5%。

12、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1中,水和乙醇的混合液中,水和乙醇的混合质量比为10-2:1。

13、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1中,硅烷醇/胺类聚合物改性液的制备过程中:

14、优选地,调节至ph为2-6,优选为3-5;

15、优选地,通过加入无机酸调节ph至酸性;所述无机酸为盐酸、硫酸、硝酸、硼酸、碳酸及磷酸中的至少一种;

16、优选地,加热温度为35-75℃,优选是40-70℃;

17、优选地,搅拌时间为30min-90min,搅拌速度为200rpm-500rpm。

18、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1中,所述胺类聚合物为聚乙烯胺、聚烯丙胺、聚乙烯亚胺、聚丙烯酰胺及聚酰胺基胺中的至少一种;胺类聚合物在改性液中的质量分数为0.5%-3%。

19、优选地,加入胺类聚合物后,通过继续搅拌或加热搅拌的方法使胺类聚合物与硅烷醇网络结构混合和交缠,得到所述硅烷醇/胺类聚合物改性液;继续搅拌的时间为15-50min。

20、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1中,所述涂敷方式包括滴涂、刷涂、浸涂中的任一种将所述硅烷醇/胺类聚合物改性液均匀转移到底膜材料上的方式。

21、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1中,所述底膜材料为聚砜底膜、聚醚砜底膜、聚偏氟乙烯底膜、聚四氟乙烯底膜和聚丙烯腈底膜中的任一种;每一种底膜由无纺布和超滤层所组成,例如,聚砜底膜是由无纺布和聚砜超滤层叠合形成,而聚醚砜底膜是由无纺布和聚醚砜超滤层叠合形成;其他底膜以此类推。

22、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2中,所述界面聚合反应的水相溶液中,胺类单体为哌嗪、二胺基二丙基胺、乙二胺、二乙烯三胺、2,5-二甲基哌嗪、间苯二胺、对苯二胺、邻苯二胺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胺类单体在水相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0.1%-5%;更优选为二乙烯三胺,可使膜荷正电。

23、优选地,水相溶液中还添加有吸酸剂,所述吸酸剂(缚酸剂)为碱性金属盐,例如可选自磷酸钾、碳酸钠、磷酸三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三乙胺中的一种或几种,质量浓度为0-3%。吸酸剂可与界面聚合反应过程产生的盐酸反应,将盐酸中和促使界面聚合反应的进行。由于哌嗪和多乙烯多胺均具有缚酸(与h+反应促进界面聚合反应过程)的作用,因此也可以通过稍微提高哌嗪或多乙烯多胺的浓度,使哌嗪或多乙烯多胺作为聚合单体参与聚合反应的同时,其本身还作为缚酸剂,并与氢离子中和。

24、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2中,所述界面聚合反应的油相溶液中,酰氯单体为均苯三甲酰氯、对苯二甲酰氯、邻苯二甲酰氯、间苯二甲酰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酰氯单体在油相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0.05%-3%;更优选地,酰氯单体为均苯三甲酰氯,在油相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0.1%-1%。优选地,油相溶液的溶剂不做限定,为用的界面聚合反应的油剂,具体可为isopar l、isopar g、isopar m、isopar e、正己烷、环己烷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25、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2中,所述涂敷方式包括滴涂、刷涂、浸涂中的任一种将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转移到底膜材料上的方式。

26、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2中,热处理温度为40℃-140℃。热处理包括使用烘箱、加热板或水浴进行控制加热。优选地,根据选用的油相溶液的溶剂来控制热处理温度和时间:若油相溶液的溶剂为正己烷(沸点69℃),则热处理温度范围在40-100℃,处理时间2-6min;若为isopar g(初沸点163℃),则热处理温度范围在60-120℃,处理时间2-6min;若为isopar l(初沸点185℃),则热处理温度范围在80-140℃,处理时间2-6min;在前述热处理条件下,所制备纳滤膜的性能较好。

27、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1中的过程为:将正硅酸乙酯、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及四氯化硅中至少一种硅烷醇前驱体溶解在水和乙醇按质量比10-2:1组成的溶液中,加酸调节ph3-5,加热至35-75℃,在200-500rpm下搅拌30min-90min,使硅烷醇前驱体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并重新缩合成硅烷醇网络结构,之后加入聚乙烯胺、聚烯丙胺、聚乙烯亚胺、聚丙烯酰胺及聚酰胺基胺中的至少一种胺类聚合物,继续搅拌15-50min,使胺类聚合物与硅烷醇网络结构混合和交缠,得到改性液;改性液中,硅烷醇前驱体浓度为0.5%-5%(优选为1-4%),胺类聚合物浓度为0.5%-3%(优选为0.2-2%);将所述改性液涂覆在底膜材料上,静置1-15min后,去除多余的改性液,干燥,在底膜材料上形成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本技术中胺类聚合物的分子量为600~70000。改性液中加入胺类聚合物,胺类聚合物可以与硅烷醇网络结构分子链之间交缠和氢键反应,而胺类聚合物又可以参与s2的界面聚合反应,可以加强中间层与表面的聚酰胺活性分离层之间的结合牢固性。此外,除了物理交缠外,胺类聚合物本身和硅烷醇也会发生氢键反应。

28、其中胺类单体不宜直接加到改性液中,胺类单体具有较强碱性,易于调节ph的无机酸发生中和,使ph难以达到硅烷醇前驱体水解和重新缩合的条件,也会影响胺类单体与酰氯的界面聚合反应。

29、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2中的过程为:在具有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的底膜材料上涂覆水相溶液,保持30-90s后去除多余水相溶液,吹干或阴干,再将油相溶液涂覆在干燥的底膜材料上,保持20-40s后去除多余的油相溶液,转入烘箱中40℃-140℃下热处理2-10min;

30、水相溶液为将哌嗪、二胺基二丙基胺、乙二胺、二乙烯三胺、2,5-二甲基哌嗪、间苯二胺、对苯二胺及邻苯二胺中至少一种胺类单体溶于水中形成浓度为0.1%-5%(优选为0.5-2.5%)的水相溶液,优选为二乙烯三胺,可使膜荷正电;所述水相溶液中添加0-3%的吸酸剂;所述油相溶液为将均苯三甲酰氯、对苯二甲酰氯、邻苯二甲酰氯及间苯二甲酰氯中的至少一种酰氯单体溶于油剂中形成浓度为0.05%-3%(优选为0.1-1%)油相溶液;油剂为isopar l、isopar g、isopar m、isopar e、正己烷、环己烷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31、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的纳滤膜,其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制备方法制得。

32、(三)有益效果

33、(1)本发明通过硅烷醇前驱体的水解缩合反应形成硅烷醇网络结构,与胺类聚合物混合交缠和氢键反应等,得到改性液,在底膜材料上涂覆该改性液并干燥后,在该底膜材料上得到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该中间层可为界面聚合反应提供较为疏松的界面平台,从而使聚酰胺分离层具有独特的形态和性质,如可随着操作压力大小而变化的分离孔径,有助于提高纳滤膜的产水量。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的存在,可使聚酰胺层的表面更加粗糙,由此增加膜表面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水通量。

34、调节制备改性液过程中,硅烷醇前驱体的浓度、搅拌温度、搅拌时间、搅拌速度、胺类聚合物的添加量等,可得的理化参数不同的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进而可根据环境要求通过调整中间层的结构改变分离层的形态,以满足实际生产中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当卤水中镁锂比较高时(通常渗透压力大),可通过提高硅烷醇前驱体的浓度、降低反应温度、缩短搅拌时间、在200rpm-500rpm之间提高搅拌速度等得到疏松度更大的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

35、(2)本发明的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上具有丰富的羟基,提高了膜的亲水性,有助于提高水通量。改性液中在形成硅烷醇网络结构后,又加入胺类聚合物,胺类聚合物和硅烷醇网络结构之间可发生混合、交缠和氢键连接,胺类聚合物又可与酰氯单体发生界面反应,因此可使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与表面的聚酰胺层之间结合更牢固。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由硅烷醇和胺类聚合物所组成,含有丰富的羟基与胺基官能团,通过氢键作用增强了底膜材料与功能分离层的结合稳定性。

36、(3)本发明的硅烷醇三维网络中间层中结合一定量的胺类聚合物,胺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间层的荷正电性,基于同电荷相斥,可提高纳滤膜对高价离子如二价镁离子的截留能力,提高单价/多价离子的分离系数,适用于更多的单价/多价离子的分离场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