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888276阅读:6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雨水收集再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洪利用,可以减少雨水外排,延长降雨径流时间。合理利用城市雨水,不仅是开源节流的一条途径,而且对生态环境改善、水污染控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0003]目前,城区雨水利用主要包括三种途径,即屋面、道路、绿地。根据我国城市卫生状况比较可知,屋面雨水水质较好、径流量大、便于收集利用,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但是,根据相关资料和数据统计可知,初期降雨形成的径流中污染物浓度较高,在雨水收集回用之前应将最初2mm降雨形成的径流分离出来,排入市政污水管道。然而,以往对于雨水利用和收集的研究中,忽略了将初期降雨形成的径流排入市政污水管道中,或是在雨水回用之前,需要根据回用的目的,检查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是否达标,或是装置较多,安装较复杂、运行费用较高、维护管理复杂等问题。另外,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雨水中的污染物(如悬浮物(英文为:Suspended Solids,英文简称:SS)、C0D(英文为:Chemical Oxygen Demand,中文简称: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浓度增高,许多雨水收集利用装置不能满足雨水回用的标准。
[0004]综上所述,现有的雨水回收系统存在未对雨水进行分流,同时未对进入回收系统的雨水进行过滤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处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雨水回收系统存在未对雨水进行分流,同时未对进入回收系统的雨水进行过滤的问题。
[000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包括:
[0007 ] 分流单元,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
[0008]所述分流单元的侧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 ;
[0009]所述分流单元内部设置过滤斗,且所述过滤斗的外壁与所述分流单元的内壁接触,所述过滤斗的底部设置排水器,且所述排水器内部设置浮球阀,所述过滤斗与第一过滤单元相邻的侧壁上设置第二出水口 ;
[0010]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内至少包括两面第一透水墙,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相邻的侧壁为第二透水墙。
[0011]优选地,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分流单元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过滤斗与所述分流单元顶部之间的距离;
[0012]所述分流单元的底面为倾斜面,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开口位于所述倾斜面下端;
[0013]设置在所述过滤斗底部的排水器为锥形,所述锥形最低端设置浮球阀门,且所述锥形的一个侧边与所述倾斜面上表面不接触。
[0014]优选地,还包括杀菌单元;所述杀菌单元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单元顶部。
[0015]优选地,还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相邻,且所述检测单元的侧壁上设置第三出水口,其中,设置所述第三出水口的侧壁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相邻的侧壁相互对称。
[0016]优选地,所述过滤斗采用防锈材料制成,且所述过滤斗的顶部设置提手。
[0017]优选地,所述第二透水墙的组成材料为沸石滤料,且所述沸石滤料的粒径介于
0.8mm ?1.2mm;
[0018]所述第二透水墙的厚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透水墙的厚度,且所述第二透水墙的高度均大于所述第一透水墙的高度。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透水墙的组成材料为石英砂滤料,且所述石英砂滤料的粒径介于0.5?1.2mm;
[0020]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包括三面第一透水墙,其中,第一面第一透水墙的厚度均大于第二面第一透水墙和第三面第一透水墙的厚度。
[0021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雨水处理装置,包括分流单元,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所述分流单元的侧壁上设置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分流单元内部设置过滤斗,且所述过滤斗的外壁与所述分流单元的内壁接触,所述过滤斗的底部设置浮球阀门,所述过滤斗与第一过滤单元相邻的侧壁上设置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内至少包括两个第一透水墙,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相邻的侧壁为第二透水墙。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过滤斗底部设置排水器,且该排水器内有浮球阀,即进入到分流单元的雨水比较少的时候,通过过滤斗排入到排水器内的水不能将浮球阀压至排水器的排水口上,从而可以将刚进入排水器内的雨水从第一出水口排出;进一步地,过滤斗可以将对进入分流单元的雨水进行初步过滤,而与分流单元相连设置的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都可以对进入处理装置内的雨水进行分次过滤,从而提高了雨水水质,减少了雨水的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25] 10-分流单元,20-第一过滤单元,30-第二过滤单元,40-杀菌单元,50-检测单元,101-进水口,102-第一出水口,103-过滤斗,104-浮球阀,105-第二出水口,20_1_第一面第一过滤墙,20-2-第二面第一过滤墙,20-3-第三面第一过滤墙,501-第三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7]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用于雨水回收系统。
[0028]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包括:分流单元10,第一过滤单元20和第二过滤单元30,其中,第一过滤单元20位于分流单元10和第二过滤单元30之间。
[0029]具体地,如图1所示,分流单元10的侧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进水口 101和第一出水口 102,在分流单元101内部设置有过滤斗103,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进入分流单元10内的雨水全部通过过滤斗103,优选地,过滤斗103的外壁与分流单元10的内壁相接触。进一步地,过滤斗103的底部设置排水器,且排水器内部设置有浮球阀104,过滤斗103与第一过滤单元20相邻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出水口 105。
[0030]在实际应用中,屋面雨水通过雨斗,落水管流入进水口101,雨水进入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后,需要通过过滤斗103将雨水内夹杂的树叶、颗粒垃圾等拦截在过滤斗表面设置的过滤网内。优选地,进水口 101与分流单元10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过滤斗103与分流单元顶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确保通过进水口 101进入的雨水可以通过过滤斗103。
[0031]进一步地,当少量雨水通过过滤斗103进入过滤斗103底部设置的排水器内之后,由于下雨初期的雨水内污染物浓度较高,需要将这部分水通过分流单元10内设置的第一出水口排入到污水管内。优选地,设置在过滤斗103底部的排水器的形状为锥形,且锥形排水器的最低端设置有浮球阀门。
[0032]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排水器内部设置有浮球阀104,当排水器内的水量比较上时,排水器内的水对浮球阀104的作用力比较小,不能是浮球阀104与浮球阀门完全吻合在一起,从而导致进入排水器内的少量雨水通过浮球阀门流出排水器。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实现雨污分流,将最先进入雨水处理装置内的雨水排放到污水管内。
[003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排水器内部设置浮球阀104,可以确定,设置在排水器底部的排水阀与浮球阀104的大小、尺寸相匹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设置在排水器底部的排水阀的大小,尺寸和设置在排水器内部的浮球阀104的大小和尺寸不做具体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