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套检测筛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8988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缸套检测筛选装置。



背景技术:

缸套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检测和筛选,将不良品从良品中剔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缸套检测筛选装置,其能对缸套进行检测和筛选,将不良品从良品中剔除,且良品和不良品分别收集存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缸套检测筛选装置,包括:料斗,振动送料盘,平置的直条形导料槽,光学检测仪,推料气缸,不良品储存盒,以及良品储存盒;

所述料斗位于振动送料盘正上方,待检测的缸套由料斗输入振动送料盘;

所述导料槽包括:平置直条形底板,以及分设于底板两侧、与底板同向延伸的两个竖置侧板;两个侧板位于底板上方,两个侧板相互平行,且两个侧板的间距不小于缸套的外径;

所述导料槽的一端与振动送料盘的出料端连接,导料槽的另一端敞口;

所述振动送料盘用于依次输出竖置的缸套,导料槽用于接收从振动送料盘出料端所输出的竖置缸套;

一个侧板上设有供缸套滑落的第一缺口,另一个侧板上与该第一缺口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二缺口,该第二缺口供推料气缸的推料杆贯穿;

所述推料气缸设于第二缺口外侧,且推料气缸的推料杆朝向第二缺口,推料杆用于将底板上的竖置缸套推出第一缺口;

所述底板上被第一缺口、第二缺口所夹区域为检测区域,光学检测仪位于检测区域正上方,且光学检测仪的探头朝向底板;光学检测仪用于检测底板上的竖置缸套,且在检测到不良品时输出NG信号;

所述推料气缸由上述NG信号触发工作,伸出推料杆;

所述良品储存盒顶部敞口,且良品储存盒位于导料槽敞口端正下方;

所述不良品储存盒顶部敞口,且不良品储存盒位于第一缺口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缺口的横向宽度为缸套的1~1.5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缸套检测筛选装置,其能对缸套进行检测和筛选,将不良品从良品中剔除,且良品和不良品分别收集存放。

待检测的缸套由料斗输入振动送料盘,振动送料盘向导料槽底板依次输出竖置的缸套,后一缸套推动前一缸套,各缸套在底板上沿着导料槽长度方向滑动;当缸套经过底板上的检测区域时,被光学检测仪检测;当检测到不良品时,光学检测仪输出NG信号,触发推料气缸立即工作,推料气缸的推料杆伸出,穿过第二缺口,并将不良品从第一缺口推出;不良品从第一缺口落下,并落至不良品储存盒内;良品会沿着导料槽长度方向滑动至导料槽敞口端,并从该敞口端落下至良品储存盒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

如图1所示,一种缸套检测筛选装置,包括:料斗1,振动送料盘2,平置的直条形导料槽3,光学检测仪4,推料气缸5,不良品储存盒76,以及良品储存盒7;

所述料斗1位于振动送料盘2正上方,待检测的缸套由料斗1输入振动送料盘2;

所述导料槽3包括:平置直条形底板,以及分设于底板两侧、与底板同向延伸的两个竖置侧板;两个侧板位于底板上方,两个侧板相互平行,且两个侧板的间距不小于缸套的外径;

所述导料槽3的一端与振动送料盘2的出料端连接,导料槽3的另一端敞口;

所述振动送料盘2用于依次输出竖置的缸套,导料槽3用于接收从振动送料盘2出料端所输出的竖置缸套;

一个侧板上设有供缸套滑落的第一缺口,另一个侧板上与该第一缺口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二缺口,该第二缺口供推料气缸5的推料杆贯穿;

所述推料气缸5设于第二缺口外侧,且推料气缸5的推料杆朝向第二缺口,推料杆用于将底板上的竖置缸套推出第一缺口;

所述底板上被第一缺口、第二缺口所夹区域为检测区域,光学检测仪4位于检测区域正上方,且光学检测仪4的探头朝向底板;光学检测仪4用于检测底板上的竖置缸套,且在检测到不良品时输出NG信号;

所述推料气缸5由上述NG信号触发工作,伸出推料杆;

所述良品储存盒7顶部敞口,且良品储存盒7位于导料槽3敞口端正下方;

所述不良品储存盒76顶部敞口,且不良品储存盒76位于第一缺口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缺口的横向宽度为缸套的1~1.5倍。

待检测的缸套由料斗1输入振动送料盘2,振动送料盘2向导料槽3底板依次输出竖置的缸套,后一缸套推动前一缸套,各缸套在底板上沿着导料槽3长度方向滑动;当缸套经过底板上的检测区域时,被光学检测仪4检测;当检测到不良品时,光学检测仪4输出NG信号,触发推料气缸5立即工作,推料气缸5的推料杆伸出,穿过第二缺口,并将不良品从第一缺口推出;不良品从第一缺口落下,并落至不良品储存盒76内;良品会沿着导料槽3长度方向滑动至导料槽3敞口端,并从该敞口端落下至良品储存盒7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