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螺旋离心机的转鼓排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6571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离心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螺旋离心机的转鼓排液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卧式螺旋离心机是利用互不相溶两种物料的密度差,使物料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实现混合物料的固、液分离,其转鼓部件,主要由高转速的转鼓、设置在转鼓内的与转鼓转向相同且转速比转鼓略高或略低的螺旋卸料器和设置在螺旋卸料器内的进料管等部件组成。当混合物通过进料管进入转鼓后,高速旋转的转鼓部件产生巨大的离心力,由于螺旋卸料器和转鼓的转速不同,二者存在有相对运动(即转速差),利用螺旋卸料器和转鼓的相对运动,把沉积在转鼓内壁的固相推向转鼓小端的出渣口排出,分离固相后的液相从离心机的另一端液相出口排出,从而实现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但是,现有卧式螺旋离心机只能分离固相密度ρ固>液相密度ρ液的混合物料,或只能分离固相密度ρ固>重液相密度ρ重液和轻液相密度ρ轻液的混合物料,而不能分离固相密度ρ固<轻液相密度ρ轻液<重液相密度ρ重液的三相混合物料,解决现有卧式螺旋离心机存在的此分离局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卧式螺旋离心机不能分离固相密度ρ固<轻液相密度ρ轻液<重液相密度ρ重液的三相混合物料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螺旋离心机的转鼓排液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卧式螺旋离心机的转鼓排液装置,包括转鼓和转动设置在转鼓内的螺旋卸料器,所述螺旋卸料器包括中空的芯轴和设置在芯轴上的螺旋推料叶片,所述转鼓的小端贯穿有排渣口,其大端设置有用于排出轻液的第一排液装置和用于排出重液的第二排液装置;

所述第一排液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开设在转鼓的内端面上的排液腔,所述第一挡板的底端固定在转鼓的内壁上,其顶端与芯轴具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挡板的顶端与芯轴配合,其底端固定在转鼓上并与转鼓的内壁具有第二通道,所述排液腔内设置有用于将排液腔内的轻液排出的液相调节管;

所述第二排液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挡板和贯穿在转鼓的端面上的排液口,所述第三挡板的顶端与芯轴配合,其底端固定在转鼓上并与转鼓的内壁具有第三通道,所述排液口的外端靠近转鼓的侧壁设置有用于控制排液口开口大小的溢流板。

作为优选,所述转鼓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固液分离器,所述固液分离器包括若干沿转鼓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刮板,所述刮板的一侧固定在转鼓的内壁上。本发明的转鼓排液装置可分离固相密度ρ固<轻液相密度ρ轻液<重液相密度ρ重液的三相混合物料,固相漂浮在混合物料的最上层,固液分离器的刮板可加速分离进入刮板间隔的固相,固相很容易被螺旋卸料器推到转鼓的排渣口,提高离心机的分离效率,固液分离器的结构简单,功能稳定可靠,成本较低。

作为优选,所述液相调节管穿过转鼓的侧壁,并通过螺纹与转鼓的侧壁连接。第一排液装置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调节液相调节管在排液腔的高度以适应转鼓内轻液的高度,达到轻液的最佳分离效果,螺纹连接便于调节液相调节管在排液腔的高度,结构简单,装配便捷,成本较低。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均通过固定螺钉固定。连接方式简单牢靠,成本较低。

进一步地,所述转鼓的端面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溢流板上设置有锁紧螺钉,所述锁紧螺钉的螺母与滑槽配合。第二排液装置同样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调节溢流板的高度以适应转鼓内重液的高度,达到重液的最佳分离效果,锁紧螺钉的螺母与滑槽配合,方便上下移动溢流板,当溢流板达到预设高度时,拧紧锁紧螺钉即将溢流板固定,调节方便,结构简单,装配便捷,成本较低。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卧式螺旋离心机的转鼓排液装置实现固相密度ρ固<轻液相密度ρ轻液<重液相密度ρ重液的三相混合物料的分离,结构简单牢靠,成本较低;本发明的卧式螺旋离心机的转鼓排液装置的固液分离器的刮板可加速分离进入刮板间隔的固相,固相很容易被螺旋卸料器推到转鼓的排渣口,提高离心机的分离效率,固液分离器的结构简单,功能稳定可靠,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卧式螺旋离心机的转鼓排液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向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中1、转鼓,11、排液腔,12、排液口,13、排渣口,2、螺旋卸料器,21、芯轴,211、进料口,22、螺旋推料叶片,23、进料管,3、第一排液装置,31、液相调节管,32、第一挡板,321、第一通道,33、第二挡板,331、第二通道,4、第二排液装置,41、第三挡板,411、第三通道,42、溢流板,421、锁紧螺钉,5、固液分离器,51、刮板,6、罩盖,61、轻液排出腔,611、轻液排出口,62、重液排出腔,621、重液排出口,7、主电机,8、副电机,9、差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卧式螺旋离心机的转鼓排液装置,包括罩盖6、转动设置在罩盖6内的转鼓1和转动设置在转鼓1内的螺旋卸料器2,转鼓1的小端由主电机7驱动转动,所述螺旋卸料器2包括中空的芯轴21和设置在芯轴21上的螺旋推料叶片22,芯轴21在转鼓1的大端的一端与差速器9固定连接,差速器9由副电机8驱动,所述芯轴21的内腔的一端设置有进料管23,所述芯轴21上开设有与转鼓1的内腔连通的进料口211,芯轴21内设置有具有布料腔的加速器,所述布料腔分别与进料管23和进料口211连通,所述转鼓1的小端贯穿有排渣口13,其大端设置有用于排出轻液的第一排液装置3和用于排出重液的第二排液装置4。为了提高分离机的分离效率,所述转鼓1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固液分离器5,所述固液分离器5包括若干沿转鼓1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刮板51,所述刮板51的一侧固定在转鼓1的内壁上。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排液装置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挡板32、第二挡板33和开设在转鼓1的内端面上的排液腔11,所述第一挡板32的底端固定在转鼓1的内壁上,其顶端与芯轴21具有第一通道321,所述第二挡板33的顶端与芯轴21配合,不影响芯轴21的转动,其底端固定在转鼓上并与转鼓1的内壁具有第二通道331,利用连通器原理,所述排液腔11内设置有用于将排液腔11内的轻液排出的液相调节管31,所述液相调节管31穿过转鼓1的侧壁,并通过螺纹与转鼓1的侧壁连接,方便调节液相调节管31的高度。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排液装置4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挡板41和贯穿在转鼓1的端面上的排液口12,所述第三挡板41的顶端与芯轴21配合,不影响芯轴21的转动,其底端固定在转鼓上并与转鼓1的内壁具有第三通道411,利用连通器原理,所述排液口12的外端靠近转鼓1的侧壁设置有用于控制排液口12开口大小的溢流板42。罩盖6内依次设有与液相调节管31配合的轻液排出腔61以及与排液口12配合的重液排出腔62,轻液排出腔61的下侧具有轻液排出口611,重液排出腔62的下侧具有重液排出口621。为了使溢流板42便于调节,所述转鼓1的端面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溢流板42上设置有锁紧螺钉421,所述锁紧螺钉421的螺母与滑槽配合。为了方便调节或更换以适应不同混合物料的分离,所述第一挡板32,第二挡板33和第三挡板41均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工作原理如下:

分离固相密度ρ固<轻液相密度ρ轻液<重液相密度ρ重液的三相混合物料:当混合物料从进料管23进入芯轴21,经芯轴21内的加速器加速后,从进料口211进入转鼓1内,在转鼓1高速旋转产生强大离心力作用下将混合物料按密度不同分离出重液-轻液-固相,密度最大的重液沉降到转鼓1上,密度较轻的轻液悬浮在重液之上而在固体之下,密度小的固相悬浮在轻液之上,固液分离器5加速重液-轻液-固相分离使浮在最上面的固相层在刮板51之间的固相很容易被螺旋卸料器2推到转鼓1的排渣口13;第三挡板41阻挡固相和轻液从排液口12流出,只有重液经第三通道411从排液口12流出转鼓1,根据重液高度,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调节溢流板42的高度达到重液分离的最佳效果;同时第一挡板32阻挡重液流过,固相和轻液从第一通道流过,第二挡板33阻挡浮在轻液上面的固相流过,轻液从第二通道流过,轻液再从液相调节管31流出转鼓1,根据轻液高度,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调节液相调节管31在排液腔11的高度达到轻液分离的最佳效果。更换不同规格的第一挡板32、第二挡板33和第三挡板41以适应不同三相混合物料的分离需要。

分离固相密度ρ固<液相密度ρ液的二相混合物料:先关闭液相调节管31,当混合物料从进料管23进入芯轴21,经芯轴21内的加速器加速后,从进料口211进入转鼓1内,在转鼓1高速旋转产生强大离心力作用下将混合物料按密度不同分离出液相-固相,密度最大的液相沉降到转鼓1上,密度小的固体悬浮在液相上面,固液分离器5加速液相-固相分离使浮在最上面的固相层在刮板51之间的固相很容易被螺旋卸料器2推到转鼓1的出渣口;第三挡板41阻挡固相从排液口12流出,只有液相从第三通道411经排液口12流出转鼓1,根据液相高度,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调节溢流板42的高度达到液相分离的最佳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