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电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7928发布日期:2019-04-09 20:53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静电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环保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静电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静电除尘装置是常用的除尘设备,目前静电式静电除尘装置的电场结构简单,其电场阳极板通常为平板结构,导致电场的阴极和阳极板之间的极距固定,粉尘处理效果有限,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粉尘处理效果的要求。此外,由于阳极板为平板结构,通常依靠增加板厚来满足机械强度,增加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静电除尘器,旨在提高静电除尘器的处理效果并提高阳极板的机械强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静电除尘器,包括净化器箱体,设置于所述净化器箱体外侧的电控箱,设置于净化器箱体内部用于集尘的电场,以及设置于净化器箱体两端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电场包括若干组竖直平行设置的用于放电的阴极和用于收集带电颗粒的阳极板,所述阳极板的横截面呈波纹结构,任意一块所述阳极板的波纹凹面和波纹凸面分别对应与其相邻阳极板的波纹凹面和波纹凸面,所述阴极包括设置于相邻两块阳极板的波纹凹面之间的第一阴极,以及设置于相邻两块阳极板波纹凸面之间的第二阴极。

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阳极板为梯形截面波纹板,所述梯形截面波纹板的各个波纹的尺寸相同。

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第一阴极包括竖直设置的金属杆以及若干个设置于金属杆四周的用于放电的尖刺;所述第二阴极为竖直设置的不带尖刺的金属杆。

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二阴极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支不带尖刺的金属杆。

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的第一阴极的金属杆为方形杆,所述用于放电的尖刺设置于所述方形杆竖直方向的4个棱上。

所述的静电除尘器,还包括用于清洗所述电场的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一条用于进水的总管,连接所述的总管的若干条支管,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的各个支管的若干个喷淋头;所述的各个支管伸入净化器箱体内部,所述喷淋头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极的上方。

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净化器箱体包括截面为梯形波纹的顶盖,所述顶盖的各个波纹位于第一阴极的上方,所述各个喷淋头设置于顶盖向上凸起的波纹的内部。

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净化器箱体包括截面为梯形波纹的底板,所述底板的各个凹槽位于阴极的下方,所述底板的各个凹槽的两端均连接有汇流槽,所述汇流槽的两端设置有排水口。

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的阴极和阳极板独立可拆卸地安装于净化器箱体内。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静电除尘器,包括净化器箱体,设置于所述净化器箱体外侧的电控箱,设置于净化器箱体内部用于集尘的电场,以及设置于净化器箱体两端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电场包括若干组竖直平行设置的用于放电的阴极和用于收集带电颗粒的阳极板,所述阳极板的横截面呈波纹结构,任意一块所述阳极板的波纹凹面和波纹凸面分别对应与其相邻阳极板的波纹凸面和波纹凹面,所述阴极包括设置于相邻两块阳极板的波纹凹面之间的第一阴极,以及设置于相邻两块阳极板波纹凸面之间的第二阴极,因此提高了电场放电效果和集尘效果,并且提高了阳极板的机械强度,降低了阳极板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静电除尘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静电除尘器中,电场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静电除尘器中,阳极板和阴极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静电除尘器中,喷淋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静电除尘器中,净化器箱体底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除尘器。为避免赘述,图2和图3中未画出所有的阳极板和阴极。

一种静电除尘器,包括净化器箱体10,设置于所述净化器箱体10外侧的电控箱20,设置于净化器箱体10内部用于集尘的电场,以及设置于净化器箱体10两端的进风口(图中未画出)和出风口60,所述电场包括若干组竖直平行设置的用于放电的阴极401和用于收集带电颗粒的阳极板402,所述阳极板402的横截面呈波纹结构,任意一块所述阳极板402的波纹凹面4021和波纹凸面4022分别对应与其相邻阳极板402的波纹凹面4021和波纹凸面4022,所述阴极401包括设置于相邻两块阳极板402的波纹凹面4021之间的第一阴极4011,以及设置于相邻两块阳极板402波纹凸面4022之间的第二阴极4012。

运行过程中,所述阴极401进行放电,粉尘地进入电场后带电成为带电颗粒,阴极401与阳极板402之间形成高压电场,带电颗粒被阳极板402捕捉,从而达到除尘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电场结构,本发明所述的电场结构主要获得以下技术好处:(1)阳极板呈波纹结构,扩大了阳极板表面积,提高了除尘能力;(2)第一阴极设置于相邻两块阳极板的波纹凹面之间,增加了与第一阴极对应的阳极板的面积,提高了第一阴极的放电效果;(3)第二阴极设置于相邻两块阳极板的波纹凸面之间,缩短第二阴极与阳极板之间的极距,即提高了第二阴极和阳极板之间的电场强度,提高了第二阴极两侧的阳极板的集尘效果;(4)阳极板呈波纹结构,提高了阳极板的机械强度,使得阳极板的厚度减薄,降低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阳极板402为梯形截面波纹板,所述梯形截面波纹板的各个波纹的尺寸相同。由于梯形截面波纹板制造简单,因此,在保证良好的除尘效果下降低了阳极板的制造成本。此外,所述阳极板的波纹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如圆弧状等。

进一步的,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第一阴极4012包括竖直设置的金属杆以及若干个设置于金属杆四周的用于放电的尖刺;所述第二阴极4012为竖直设置的不带尖刺的金属杆。由于第二阴极未设置有用于放电的尖刺,第二阴极放电效果减弱,降低了电流,换言之,第一阴极实现放电的目的,而第二阴极主要用于与阳极板之间形成高压电场提高除尘效果,因此实现了在满足除尘效果的要求下的同时节省了电能。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的第二阴极4012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支不带尖刺的金属杆。即,相邻阳极板的波纹凸面之间并列设置有两个不带尖刺的金属杆,进一步提高了电场强度,提高了除尘效果。优选地,所述第二阴极的金属杆为圆形杆。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3,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的第一阴极4011的金属杆为方形杆,所述用于放电的尖刺设置于所述方形杆竖直方向的4个棱上。具体地,所述的方形杆的截面为正方形,所述的方形杆自上而下设置有若干组尖刺,每组尖刺包括设置于方形杆4个棱上的4个尖刺。具体布置时,方形杆的两个竖直面与阳极板的凹面平行,从而使得各个尖刺均匀地对应的阳极板的梯形波纹的平面和斜面,提高了放电效果,使得粉尘更容易成为带电粒子从而被阳极板捕捉。此外,所述第一阴极的金属杆也可以为圆柱形或其他形状的金属杆。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4,所述的静电除尘器,还包括用于清洗所述电场的喷淋装置70;所述喷淋装置包括一条用于进水的总管701,连接所述的总管701的若干条支管702,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的各个支管702的若干个喷淋头703;所述的各个支管702伸入净化器箱体10内部,所述喷淋头703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极4021的上方。具体地,当所述静电除尘器运行一段时间后,用户可以启动喷淋装置,系统将自动打开设置于总管前的开关,各个喷淋头开始喷水,从而对电场进行喷淋清洗,从而减少了通过拆除电场进行的清洗次数,延长了设备运行周期。所述喷淋头向四周喷水,喷水的角度根据阳极板具体尺寸决定。较佳地,所述净化器箱体内部设置有多个消防感应器,当消防感应器感应到净化器发生火灾时,所述喷淋装置的开关自动打开进行喷淋,从而提高了所述静电除尘器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4,所述净化器箱体10包括截面为梯形波纹的顶盖,所述顶盖的各个波纹位于第一阴极4011的上方,所述各个喷淋头703设置于顶盖向上凸起的波纹的内部。不仅节省了净化器箱体内空间,同时提高了顶盖的机械强度。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5,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净化器箱体10包括截面为梯形波纹的底板80,所述底板的各个凹槽位于阴极401的下方,所述底板的各个凹槽的两端均连接有汇流槽,所述汇流槽的两端设置有排水口。具体地,喷淋头喷水清洗电场,污水分别流入底板上的多个凹槽,自凹槽汇入槽,通过打开排水口,从而将净化器箱体内的污水排除。相比平板式的底板,本发明使得污水更容易排除,避免了出现积水等问题,此外,还提高了底板的机械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静电除尘器中,所述的阴极401和阳极板402独立可拆卸地安装于净化器箱体内。具体地,所有的阴极401和阳极板402均独立安装于净化器箱体10内部,所述的电控箱20安装于所述净化器箱体10的前面,而净化器箱体10的顶部设置有顶盖。正常情况下,所述顶盖通过螺栓与所述净化器箱体连接,当需要清洗电场时,通过打开所述顶盖并进一步拆除电场并转移至净化器箱体外进行清洗,从而使得电场的清洗更加方便,更加彻底。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静电除尘器通过设置波纹结构的阳极板,设置于相邻两块阳极板的波纹凹面之间的第一阴极,以及设置于相邻两块阳极板波纹凸面之间的第二阴极,提高了所述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果,并提高了阳极板的机械强度,降低了阳极板的制造成本;通过设置喷淋装置,并且减少对电场进行拆除清洗的次数,通过设置梯形波纹截面的底板,使得污水更易被排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