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除建筑垃圾中液体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0145发布日期:2019-04-16 23:55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除建筑垃圾中液体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垃圾处理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除建筑垃圾中液体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近几年城镇化进程加速,建筑业日渐发达,各地拆迁改造工程浩大,在各种拆迁改造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逐年积累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现有的建筑垃圾处理方式较简单,容易将含有液体的建筑垃圾和干燥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不易于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加重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进料过程中进料口堵塞可,将建筑垃圾中的液体分离实现固液分离,并对建筑垃圾进行暂存的一种清除建筑垃圾中液体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清除建筑垃圾中液体的装置,包括过滤器,过滤器上方连接有输送管,输送管端部连接进料斗,过滤器一侧方倾斜连接有第二排放管,第二排放管末端与垂直设置的第二输送管连接,第二输送管端部连接有进料斗,底端连接存放箱,过滤器底部连接有第三排放管,第三排放管下方设有第二收集池,过滤器另一侧方倾斜连接有第一排放管,第一排放管出口下方设有第一收集池,第一排放管下方设有用于对第一排放管振动作用的液压缸,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可分别将垃圾分别投入输送管或第二输送管上方的进料斗中,较干燥的垃圾由第二输送管上方的进料斗放入,带有液体或泥污等的建筑垃圾由输送管上的进料斗放入,建筑垃圾中的液体或流动泥污经过过滤器的过滤将较大颗粒的泥污从第一排放管排出由第一收集池将泥污收集后集中处理,利于垃圾的分类处理,并且在第一排放管下方设置液压缸对第一排放管起到振动作用,提高第一排放管内的泥污流动速度,避免第一排放管出现堵塞,颗粒较小或者是污液直接从第三排放管排出至第二收集池实现对污液的集中处理,而分离污液及泥污的建筑垃圾通过第二排放管进入第二输送管内与干燥的建筑垃圾集中收集至存放箱内暂存,等待集中处理干燥的建筑垃圾。

作为优选,过滤器内倾斜设置有与第二排放管相配合的第一滤网,第一滤网下方设有与过滤器内壁倾斜连接的第二滤网,第二滤网低端与第一排放管配合连接,带有液体或泥污的建筑垃圾进入过滤器后第一滤网将建筑垃圾截留并利用倾斜设置的第二排放管向下的斜度使固体建筑垃圾从第二排放管排出至第二输送管内,而较大颗粒的泥污或污液落至第一滤网下方的第二滤网,第二滤网可将较大颗粒的泥污截留而污液由第二滤网落下经过第三排放管至第二收集池内,污泥等较大颗粒污物由第一排放管排出至第一收集池内,实现将污泥、污液、固体建筑垃圾分类收集,有益于进行分类处理,降低对环境的伤害。

作为优选,第一滤网网目大于第二滤网网目,用于实现第一滤网截留固体建筑垃圾,将污泥、污液等过滤至第二滤网,而第二滤网用于实现污泥与污液的分离。

作为优选,第二输送管上倾斜连接有吹气喷头,吹气喷头高度位置低于第二排放管与第二输送管连接处,吹气喷头通过连接管连接有吹气泵,通过吹气泵和吹气喷头对第二输送管内进行吹气处理有益于降低从第二排放管进入第二输送管内的固体建筑垃圾表面的湿度,而且可在设有吹气喷头部分的第二输送管处形成负压区,对第二排放管及过滤器内具有“吸力”,加快固体建筑垃圾进入第二输送管内,提高建筑垃圾分类效率。

作为优选,存放箱底部设有可活动的支撑板,支撑板与存放箱底面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为避免建筑垃圾进入存放箱中具有巨大的下落冲击力损坏存放箱,设置支撑板与弹簧对下落的建筑垃圾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存放箱损坏,存放箱正面设有开合门,定期对存放箱内的建筑垃清理。

作为优选,进料斗内设有可活动且与进料斗形状一致的第二进料斗,第二进料斗底部连接有推杆,推杆与进料斗活动连接,在建筑垃圾放入进料斗进入输送管或第二输送管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放入的建筑垃圾大于输送管或第二输送管的口径导致进口堵塞,而且不易操作人员清除过大的建筑垃圾,为避免此类情况出现设置与进料斗形状一致的第二进料斗贴合于进料斗内壁,且第二进料斗与进料斗为活动连接,当出现输送管或第二输送管进口堵塞的情况时,通过向上推动推杆即可将堵塞输送管或第二输送管的建筑垃圾向上推动直至操作人员方便拿取的位置。

作为优选,第二排放管的管壁上内嵌有可滚动的滚球,经过过滤器分离出的固体建筑垃圾由于第二排放管向下倾斜及重力的作用可沿第二排放管向下滑移,在滑移过程中管壁上的滚球可降低固体建筑垃圾与管壁的摩擦力,有益于固体建筑垃圾快速通过第二排放管避免第二排放管堵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可实现将建筑垃圾中的污泥、污液、固体建筑垃圾分类收集,有益于进行分类处理,降低对环境的伤害;

2)设有吹气喷头部分的第二输送管处形成负压区,对第二排放管及过滤器内具有“吸力”,加快固体建筑垃圾进入第二输送管内,提高建筑垃圾分类效率;

3)存放箱可对固体建筑垃圾进行收集存放并且可降低高速下落的建筑垃圾的冲击力,自身损伤小,使用寿命长;

4)设计的进料斗与第二进料斗有效解决了建筑垃圾大于输送管进口的导致进口堵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清除建筑垃圾中液体的装置,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清除建筑垃圾中液体的装置示意图;

图2为存放箱剖视图;

图3为进料斗剖视图;

图4为第二排放管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进料斗;101.第二进料斗;102.推杆;2.输送管;201.第二输送管;3.过滤器;301.第一滤网;302.第二滤网;303.第三排放管;4.第一排放管;5.第一收集池;6.液压缸;7.第二收集池;8.存放箱;801.支撑板;802.弹簧;9.吹气泵;901.吹气喷头;10.第二排放管;10a.管壁;10b.滚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清除建筑垃圾中液体的装置,包括过滤器3,过滤器3上方连接有输送管2,输送管2端部连接进料斗1,过滤器3一侧方倾斜连接有第二排放管10,第二排放管10末端与垂直设置的第二输送管201连接,第二输送管201端部连接有进料斗1,底端连接存放箱8,过滤器3底部连接有第三排放管303,第三排放管303下方设有第二收集池7,过滤器3另一侧方倾斜连接有第一排放管4,第一排放管4出口下方设有第一收集池5,第一排放管4下方设有用于对第一排放管4振动作用的液压缸6,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可分别将垃圾分别投入输送管2或第二输送管201上方的进料斗1中,较干燥的垃圾由第二输送管201上方的进料斗1放入,带有液体或泥污等的建筑垃圾由输送管2上的进料斗1放入,建筑垃圾中的液体或流动泥污经过过滤器3的过滤将较大颗粒的泥污从第一排放管4排出由第一收集池5将泥污收集后集中处理,利于垃圾的分类处理,并且在第一排放管4下方设置液压缸6对第一排放管4起到振动作用,提高第一排放管4内的泥污流动速度,避免第一排放管4出现堵塞,颗粒较小或者是污液直接从第三排放管303排出至第二收集池7实现对污液的集中处理,而分离污液及泥污的建筑垃圾通过第二排放管10进入第二输送管201内与干燥的建筑垃圾集中收集至存放箱8内暂存,等待集中处理干燥的建筑垃圾。

过滤器3内倾斜设置有与第二排放管10相配合的第一滤网301,第一滤网301下方设有与过滤器3内壁倾斜连接的第二滤网302,第二滤网302低端与第一排放管4配合连接,带有液体或泥污的建筑垃圾进入过滤器3后第一滤网将建筑垃圾截留并利用倾斜设置的第二排放管10向下的斜度使固体建筑垃圾从第二排放管10排出至第二输送管201内,而较大颗粒的泥污或污液落至第一滤网301下方的第二滤网302,第二滤网302可将较大颗粒的泥污截留而污液由第二滤网302落下经过第三排放管303至第二收集池7内,污泥等较大颗粒污物由第一排放管4排出至第一收集池内,实现将污泥、污液、固体建筑垃圾分类收集,有益于进行分类处理,降低对环境的伤害。

第一滤网301网目大于第二滤网302网目,用于实现第一滤网301截留固体建筑垃圾,将污泥、污液等过滤至第二滤网,而第二滤网用于实现污泥与污液的分离。

第二输送管201上倾斜连接有吹气喷头901,吹气喷头901高度位置低于第二排放管10与第二输送管201连接处,吹气喷头901通过连接管连接有吹气泵9,通过吹气泵9和吹气喷头901对第二输送管201内进行吹气处理有益于降低从第二排放管10进入第二输送管201内的固体建筑垃圾表面的湿度,而且可在设有吹气喷头901部分的第二输送管201处形成负压区,对第二排放管10及过滤器3内具有“吸力”,加快固体建筑垃圾进入第二输送管201内,提高建筑垃圾分类效率。

存放箱8底部设有可活动的支撑板801,支撑板801与存放箱8底面之间通过弹簧802连接,为避免建筑垃圾进入存放箱中具有巨大的下落冲击力损坏存放箱8,设置支撑板801与弹簧802对下落的建筑垃圾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存放箱8损坏,存放箱正面设有开合门,定期对存放箱8内的建筑垃清理。

进料斗1内设有可活动且与进料斗1形状一致的第二进料斗101,第二进料斗101底部连接有推杆102,推杆102与进料斗1活动连接,在建筑垃圾放入进料斗1进入输送管2或第二输送管201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放入的建筑垃圾大于输送管2或第二输送管201的口径导致进口堵塞,而且不易操作人员清除过大的建筑垃圾,为避免此类情况出现设置与进料斗1形状一致的第二进料斗101贴合于进料斗1内壁,且第二进料斗101与进料斗1为活动连接,当出现输送管2或第二输送管201进口堵塞的情况时,通过向上推动推杆102即可将堵塞输送管2或第二输送管201的建筑垃圾向上推动直至操作人员方便拿取的位置。

第二排放管10的管壁10a上内嵌有可滚动的滚球10b,经过过滤器3分离出的固体建筑垃圾由于第二排放管10向下倾斜及重力的作用可沿第二排放管10向下滑移,在滑移过程中管壁10a上的滚球10b可降低固体建筑垃圾与管壁10a的摩擦力,有益于固体建筑垃圾快速通过第二排放管10避免第二排放管10堵塞。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一种清除建筑垃圾中液体的装置实际使用时: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分别将垃圾分别投入输送管2或第二输送管201上方的进料斗1中,较干燥的垃圾由第二输送管201上方的进料斗1放入,带有液体或泥污等的建筑垃圾由输送管2上的进料斗1放入,建筑垃圾中的液体或流动泥污经过过滤器3的过滤将较大颗粒的泥污从第一排放管4排出由第一收集池5将泥污收集后集中处理,颗粒较小或者是污液直接从第三排放管303排出至第二收集池7实现对污液的集中处理,而分离污液及泥污的建筑垃圾通过第二排放管10进入第二输送管201内与干燥的建筑垃圾集中收集至存放箱8内暂存,实现将污泥、污液、固体建筑垃圾分类收集,有益于进行分类处理,降低对环境的伤害,设计的进料斗与第二进料斗有效解决了建筑垃圾大于输送管进口的导致进口堵塞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上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述实施例中涉及的常规技术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补充或类似方式替代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