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式电除尘器放电极下悬架晃动稳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4177发布日期:2019-12-03 18:41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湿式电除尘器放电极下悬架晃动稳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湿式电除尘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湿式电除尘器放电极下悬架晃动稳定装置。



背景技术:

湿式电除尘器是一种处理气体排放中含尘、含酸性腐蚀污染物的设备,它能有效的降低气体中粉尘颗粒、酸性污染物的排放。长用在冶炼、冶金、化工、水泥等行业,如锅炉尾气的处理、工业炉窑尾气的处理等。

湿式电除尘器主要有放电极与收尘极构成,在放电极与收尘极上通入直流高压电,使俩极间产生一高压静电场,在高压静电场内,空气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离,产生了电子和离子。当含尘粒子通过高压静电场区时,电子与离子会吸附在尘粒上,使尘粒带电。带电尘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收尘极移动,并被收尘极吸附捕集。

例如专利号为201420674013.2,专利名称为湿式静电除尘器放电极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放电极的中部安装有固定套,放电极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上固定框架和下固定框架,下固定框架通过连接件和放电极的下端连接,下固定框架的端部连接有绝缘件,绝缘件的端部安装有热风吹扫装置,热风吹扫装置设有若干热风口,放电极包括骨架,骨架外部包覆有导电防腐层,导电防腐层的外周安装有若干放电尖端。

热风装置产生的热风吹向上固定框架和下固定框架,以防止上固定框架和下固定框架结露。但是,热风会使下固定框架晃动,进而影响整个框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效提升稳固性的湿式电除尘器放电极下悬架晃动稳定装置。

一种湿式电除尘器放电极下悬架晃动稳定装置,包括基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基板上连接有多个放电极,多个所述放电极沿着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阵列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依次间隔连接多个所述放电极,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基板,所述第二支架与相邻两侧的所述第一支架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一个第一管夹和两个第一支撑,所述第一管夹套接在所述放电极上,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管夹两侧,且分别与所述基板相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一个第二管夹和两个第二支撑,所述第二管夹套接在所述放电极上,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管夹两侧,且分别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支撑。

进一步,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分别沿着所述第一管夹的轴线对称设置;

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分别沿着所述第二管夹的轴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分别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分别与所述第一管夹和所述基板相铰接;

所述第二支撑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基板相铰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管夹和所述第一支撑为一体化结构;

所述第二管夹和所述第二支撑为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相垂直。

进一步,所述第一管夹包括两个夹部,所述夹部呈环形,两个所述夹部相对连接。

进一步,两个所述夹部相对连接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延伸部,当两个所述夹部相对连接时,两者上的所述延伸部分别相抵接。

进一步,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凸部,与其相抵接的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凸部配合的凹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架连接在放电极和基板之间,第二支架连接在放电极和第一支架之间,有效提升放电极的稳固性,有效防止其因热风装置产生的热风等晃动。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湿式电除尘器放电极下悬架晃动稳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管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基板、20第一支架、21第一管夹、211夹部、212延伸部、22第一支撑、30第二支架、31第二管夹、32第二支撑、40放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所述湿式电除尘器放电极下悬架晃动稳定装置包括基板10、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基板10上连接有多个放电极40,多个放电极40沿着基板10的长度方向阵列设置。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依次间隔连接多个放电极40,即与连接第二支架30的放电极40相邻的放电极40连接第一支架20,其中,第一支架20连接基板10,第二支架30与相邻两侧的第一支架20相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以提升放电极40固定在基板10上的稳定性,有效防止放电极40晃动。

第一支架20包括一个第一管夹21和两个第一支撑22,第一管夹21套接在放电极40上,两个第一支撑22分别设置在第一管夹21两侧,且分别与基板10相连接。

第二支架30包括一个第二管夹31和两个第二支撑32,第二管夹31套接在放电极40上,两个第二支撑32分别设置在第二管夹31两侧,且分别连接一个第一支撑22。

优选地,两个第一支撑22分别沿着第一管夹21的轴线对称设置。

两个第二支撑32分别沿着第二管夹31的轴线对称设置。

更优选地,两个第一支撑22和两个第二支撑32分别位于同一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对称结构,使得稳定装置结构稳定,进一步防止放电极晃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22分别与第一管夹21和基板10相铰接。第二支撑32分别与第一支撑22和基板10相铰接。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管夹21和第一支撑22为一体化结构。第二管夹31和第二支撑32为一体化结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连接同一个第一管夹21的两个第一支撑22之间的夹角呈60°。连接同一个第二管夹31的两个二支撑32之间的夹角呈120°。即相互连接第一支撑22和第二支撑32,两者相互垂直。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22和基板10相垂直,第二支撑32和基板10相平行。即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22和第二支撑32,两者相互垂直。

第一管夹21呈环形,其可为分体结构,便于第一管夹21和放电极40的连接。

参考图2,第一管夹21包括两个夹部211,夹部211呈环形,两个夹部211相对连接,进而形成了呈环形的第一管夹21,两个夹部211相对连接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延伸部212,当两个夹部211相对连接时,两者上的延伸部212分别相抵接。延伸部212用于固定,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支撑22。

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212上设置有凸部,与其相抵接的延伸部212上设置有与凸部配合的凹部。以提升两个夹部211连接的稳固性。

进一步,两个延伸部212相对配合的面呈波浪形。

第二管夹31的形状可以与第一管夹21的相同,也采用分体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采用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