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SC光纤适配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95605发布日期:2020-08-11 20:4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SC光纤适配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适配器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sc光纤适配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sc适配器主要由上下对称矩形塑料外壳、内衬、氧化锆陶瓷套管等多个器件经过装配、焊接等多道工序制得,是光纤通信系统中使用量最多的光无源器件,大多数的光纤连接器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两个光纤接头和一个耦合器,两个光纤接头装进两根光纤尾端,耦合器起对准套管的作用,另外,耦合器多配有金属或非金属法兰,以便于连接器的安装固定,光纤之间是由适配器通过其内部的开口套管连接起来的,以保证光纤连接器之间的最高连接性能,为了固定在各种面板上,还设计了多种精细的固定法兰,变换型适配器两端可以连接不同接口类型的光纤连接器,并提供了apc端面之间的连接.双联或多联适配器可提高安装密度,节省空间,目前sc适配器的装配、焊接已实现自动化。

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人发现,现有装配机没有相关检测设备,会由于装配设备机构动作不到位、零件尺寸偏差等原因,不可避免存在上下外壳装反、内衬偏、套管压碎、焊接缝毛刺多、表面划伤等缺陷,sc适配器的外观检测完全依赖人工目视检测,效率低,一致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sc光纤适配器检测装置,旨在改善现有装配机没有相关检测设备,会由于装配设备机构动作不到位、零件尺寸偏差等原因,不可避免存在上下外壳装反、内衬偏、套管压碎、焊接缝毛刺多、表面划伤等缺陷,sc适配器的外观检测完全依赖人工目视检测,效率低,一致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sc光纤适配器检测装置,包括机架箱、上料装置、移动输送装置和检测装置,所述机架箱包括架体、观察窗和plc控制面板,所述架体设置为半包围结构,所述观察窗安装在架体的前端面上,且观察窗与架体转动连接,所述plc控制面板安装在观察窗的上端,且plc控制面板与架体固定连接,所述上料装置固定设置在架体的外侧,且上料装置包括原料斗、振动盘和上料轨道,所述振动盘对称安装在原料斗下端,且振动盘与原料斗固定连接,所述上料轨道设置在振动盘的出口,且上料轨道与振动盘固定连接,所述移动输送装置设置在架体的内部,且移动输送装置包括拿取装置和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固定安装在架体的内部,所述拿取装置固定安装在输送带的上端,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组、第二检测组、第三检测组和第四检测组,所述第一检测组、第二检测组、第三检测组和第四检测组沿着输送带行走的方向依次设置在输送带的两侧,且第一检测组、第二检测组、第三检测组和第四检测组均与输送带固定连接,通过对机架箱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稳定的安装移动输送装置和检测装置,保证移动输送装置可以将适配器稳定运输到输送带上端,便于检测装置可以稳定的依次进行观测和检查使用,并且方便使用者在外部进行观测内部的检测情况,通过对上料装置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将原料放入到原料斗从而经过双振动盘分别从左右两个上料轨道将原料整齐的输送出去,便于移动输送装置的拿取使用,通过对移动输送装置的结构设置来保证拿取装置可以稳定的将适配器拿取到输送带上端,然后通过输送带进行稳定运输传动从而让第一检测组、第二检测组、第三检测组和第四检测组依次进行拍照观察,并且会实时的将拍照检测的画面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便于使用者的正常观察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原料斗包括入料槽和分料管,所述分料管对称安装在入料槽的下端面,且分料管与入料槽一体成型,所述上料轨道分为左侧上料轨道和右侧上料轨道,所述左侧上料轨道与左侧的振动盘出口相连接,所述右侧上料轨道与右侧的振动盘出口相连接,通过对原料斗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方便进料来使用,使用者只需要将适配器杂乱的倒入入料槽后,适配器会通过分料管来分成两部分流入到对应两端的振动盘中,经过振动盘的振动筛分整理,分别从左侧上料轨道和右侧上料轨道两侧将适配器稳定侧传输出来,便于拿取装置进行拿取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拿取装置包括横向移动带、支撑架和吸盘机械手,所述横向移动带安装在支撑架的头部,且横向移动带上设置有纵向滑板和气缸,所述滑板均匀的固定安装在横向移动带的外侧面上,所述气缸固定安装在横向移动带的上端面,所述支撑架上安装有转动电机,所述吸盘机械手滑动安装在纵向滑板的外侧面上,且吸盘机械手头部与气缸的输出端相连接,通过对拿取装置的结构设置来及时的将左侧上料轨道和右侧上料轨道上端的适配器及时的拿取到输送带上端,方便下一步的检测来正常进行,通过对横向移动带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方便带动支撑架和吸盘机械手进行横向的位置移动,并且对横向移动带的宽度进行设置可以很好的保证横向移动带前后两侧的吸盘机械手可以有效的将左侧上料轨道和右侧上料轨道上端的适配器拿起来,并且吸盘机械手都是单独的工作,相互之间不会相互影响,通过支撑架的设置来便于固定安装气缸和控制吸盘机械手移动方向的目的,保证吸盘机械手可以在气缸的带动下来进行纵向的位置移动,从而实现将适配器从上料轨道拿起然后放置到输送带上端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带设置在横向移动带的头部的下端,且输送带与架体固定连接,所述输送带包括主输送带和合格输送带,所述合格输送带垂直设置在主输送带的头部末端,且合格输送带与主输送带固定连接,通过对输送带的结构设置来方便将吸盘机械手放置在上端的适配器及时的传输出去,在传输的过程中来配合检测装置进行全面的检测使用,主输送带用来配合检测装置进行传输,并且将合格的适配器经过转弯板传输到合格输送带上,然后通过合格输送带将产品传输到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主输送带上安装有不合格出料装置和高压吹气设备,所述不合格出料装置设置在主输送带上远离合格输送带的一侧边缘,所述不合格出料装置上设置有第一不合格出料口、第二不合格出料口和转弯板,所述第一不合格出料口和第二不合格出料口对称设置在不合格出料装置的头部,所述转弯板设置在不合格出料装置的末端,所述高压吹气设备安装在主输送带上接近合格输送带的一侧边缘,且高压吹气设备的第一喷气口与第一不合格出料口相对,高压吹气设备的第二喷气口与第二不合格出料口相对,通过在主输送带上设置不合格出料装置来便于及时的将合格和不合格的适配器进行分开,及时的将不合格的适配器排出去,保证合格的适配器正常的传输,在主输送带上的适配器经过第一检测组、第二检测组和第三检测组的检测以后会基本完成对组装方面的检测,如果有组装不合格的就会通过高压吹气设备的第一喷气口将其从第一不合格出料口吹出去,组装方面检测合格的适配器继续在主输送带的带动下进行移动,然后就会到达第四检测组的检测范围,然后对适配器进行外观检测,外观检测不合格的会通过高压吹气设备的第二喷气口将其从第二不合格出料口吹出去,合格的适配器继续在主输送带的带动下进行移动,到达转弯板处沿着转弯板的方向落入到合格输送带上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组包括一号相机和二号相机,所述一号相机和二号相机对称安装在主输送带的上端,且一号相机和二号相机均与主输送带固定连接,通过对第一检测组的结构设置来方便一号相机和二号相机可以抓取适配器两个端面的图像,主要用来检测圆孔、卡扣及其周边的多料,毛刺,异物到位,内衬缺料和内衬压偏等缺陷。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检测组包括三号相机和四号相机,所述三号相机和四号相机设置在一号相机和二号相机的后段,且三号相机和四号相机均与主输送带固定连接,所述三号相机和四号相机均设置为内窥相机,通过对第二检测组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三号相机和四号相机来检测套管破损、套管漏装等缺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检测组包括五号相机、六号相机和七号相机,所述五号相机和七号相机对称安装在主输送带左右两侧,所述六号相机垂直安装在主输送带的头部,且五号相机、六号相机和七号相机均与主输送带固定连接,通过对第三检测组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五号相机、六号相机和七号相机分别采集适配器的左侧、上面和右侧的图像,方便检测上下壳体装反、上下壳体混料、外壳破损和上下壳体焊接缝大或有毛刺、划伤等缺陷。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检测组包括相机支架和八号相机,所述相机支架固定安装在不合格出料装置的中部,所述八号相机转动安装在相机支架的头部,通过对第四检测组的结构设置来方便通过八号相机对适配器进行外观的检测,并且使用者可以通过相机支架来调节八号相机的位置,保证检测位置的准确。

进一步的,所述原料斗下端安装有供料机架,且原料斗与供料机架固定连接,所述架体内还安装有显示器,所述第一检测组、第二检测组、第三检测组和第四检测组均与显示器电性连接,通过对供料机架的设置来方便使用者可以移动上料装置的位置,从而可以稳定的调节上料装置和移动输送装置之间的距离,保证拿取装置可以正常的拿取使用,通过对显示器的设置来方便使用者可以实时的观察到检测装置检测的结构,变元素使用者可以通过plc控制面板来进行控制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的特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传统的光纤适配器生产加工过程加以研究,设计出一种sc光纤适配器检测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配机没有相关检测设备,会由于装配设备机构动作不到位、零件尺寸偏差等原因,不可避免存在上下外壳装反、内衬偏、套管压碎、焊接缝毛刺多、表面划伤等缺陷,sc适配器的外观检测完全依赖人工目视检测,效率低,一致性差的问题;

通过第一检测组、第二检测组、第三检测组和第四检测组的结构和安装位置的设置来便于对输送带上的适配器依次进行两个端面的检查、套管的检查、三侧图形检查和外观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将不合格品两次采用高压吹气的方式将其从不合格出料口剔除,合格的产品经过合格输送带传送出去,从而完成对适配器的完成检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移动输送装置与检测装置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机架箱;11、架体;111、显示器;12、观察窗;13、plc控制面板;2、上料装置;21、原料斗;211、入料槽;212、分料管;213、供料机架;22、振动盘;23、上料轨道;231、左侧上料轨道;232、右侧上料轨道;3、移动输送装置;31、拿取装置;311、横向移动带;3111、纵向滑板;3112、气缸;312、支撑架;313、吸盘机械手;32、输送带;320、不合格出料装置;321、主输送带;322、合格输送带;323、高压吹气设备;324、第一不合格出料口;325、第二不合格出料口;326、转弯板;327、第一喷气口;328、第一喷气口;4、检测装置;41、第一检测组;411、一号相机;412、二号相机;42、第二检测组;421、三号相机;422、四号相机;43、第三检测组;431、五号相机;422、六号相机;423、七号相机;44、第四检测组;441、相机支架;442、八号相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sc光纤适配器检测装置,包括机架箱1、上料装置2、移动输送装置3和检测装置4,机架箱1包括架体11、观察窗12和plc控制面板13,架体11设置为半包围结构,观察窗12安装在架体11的前端面上,且观察窗12与架体11转动连接,plc控制面板13安装在观察窗12的上端,且plc控制面板13与架体11固定连接,通过对传统的光纤适配器生产加工过程加以研究,设计出一种sc光纤适配器检测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配机没有相关检测设备,会由于装配设备机构动作不到位、零件尺寸偏差等原因,不可避免存在上下外壳装反、内衬偏、套管压碎、焊接缝毛刺多、表面划伤等缺陷,sc适配器的外观检测完全依赖人工目视检测,效率低,一致性差的问题,通过对机架箱1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稳定的安装移动输送装置3和检测装置4,保证移动输送装置3可以将适配器稳定运输到输送带32上端,便于检测装置4可以稳定的依次进行观测和检查使用,并且方便使用者在外部进行观测内部的检测情况,架体11内还安装有显示器111,第一检测组41、第二检测组42、第三检测组43和第四检测组44均与显示器111电性连接,通过对显示器111的设置来方便使用者可以实时的观察到检测装置检测4的结构,便于使用者可以通过plc控制面板13来进行控制操作;

上料装置2固定设置在架体11的外侧,且上料装置2包括原料斗21、振动盘22和上料轨道23,振动盘22对称安装在原料斗21下端,且振动盘22与原料斗21固定连接,上料轨道23设置在振动盘22的出口,且上料轨道23与振动盘22固定连接,通过对上料装置2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将原料放入到原料斗21从而经过双振动盘22分别从左右两个上料轨23道将原料整齐的输送出去,便于移动输送装置3的拿取使用,原料斗21下端安装有供料机架213,且原料斗21与供料机架213固定连接,通过对供料机架213的设置来方便使用者可以移动上料装置的位置,从而可以稳定的调节上料装置2和移动输送装置3之间的距离,保证拿取装置31可以正常的拿取使用;

原料斗21包括入料槽211和分料管212,分料管212对称安装在入料槽211的下端面,且分料管212与入料槽211一体成型,上料轨道23分为左侧上料轨道231和右侧上料轨道232,左侧上料轨道231与左侧的振动盘22出口相连接,右侧上料轨道232与右侧的振动盘22出口相连接,通过对原料斗21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方便进料来使用,使用者只需要将适配器杂乱的倒入入料槽211后,适配器会通过分料管212来分成两部分流入到对应两端的振动盘22中,经过振动盘22的振动筛分整理,分别从左侧上料轨道231和右侧上料轨道232两侧将适配器稳定侧传输出来,便于拿取装置31进行拿取使用;

移动输送装置3设置在架体11的内部,且移动输送装置3包括拿取装置31和输送带32,输送带32固定安装在架体11的内部,拿取装置31固定安装在输送带32的上端,通过对移动输送装置3的结构设置来保证拿取装置31可以稳定的将适配器拿取到输送带32上端,然后通过输送带32进行稳定运输传动从而让第一检测组41、第二检测组42、第三检测组43和第四检测组44依次进行拍照观察,并且会实时的将拍照检测的画面在显示器111上显示出来,便于使用者的正常观察使用;

拿取装置31包括横向移动带311、支撑架312和吸盘机械手313,横向移动带311安装在支撑架312的头部,且横向移动带311上设置有纵向滑板3111和气缸3112,滑板3111均匀的固定安装在横向移动带311的外侧面上,气缸3112固定安装在横向移动带311的上端面,支撑架312上安装有转动电机3121,吸盘机械手313滑动安装在纵向滑板3111的外侧面上,且吸盘机械手313头部与气缸3112的输出端相连接,通过对拿取装置31的结构设置来及时的将左侧上料轨道231和右侧上料轨道232上端的适配器及时的拿取到输送带上端,方便下一步的检测来正常进行,通过对横向移动带311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方便带动支撑架312和吸盘机械手313进行横向的位置移动,并且对横向移动带311的宽度进行设置可以很好的保证横向移动带前后两侧的吸盘机械手313可以有效的将左侧上料轨道231和右侧上料轨道232上端的适配器拿起来,并且吸盘机械手313都是单独的工作,相互之间不会相互影响,通过支撑架312的设置来便于固定安装气缸3112和控制吸盘机械手313移动方向的目的,保证吸盘机械手313可以在气缸3112的带动下来进行纵向的位置移动,从而实现将适配器从上料轨道23拿起然后放置到输送带32上端的目的;

输送带32设置在横向移动带311的头部的下端,且输送带32与架体11固定连接,输送带32包括主输送带321和合格输送带322,合格输送带322垂直设置在主输送带321的头部末端,且合格输送带322与主输送带321固定连接,通过对输送带32的结构设置来方便将吸盘机械手313放置在上端的适配器及时的传输出去,在传输的过程中来配合检测装置4进行全面的检测使用,主输送带321用来配合检测装置4进行传输,并且将合格的适配器经过转弯板326传输到合格输送带322上,然后通过合格输送带322将产品传输到外部,主输送带321上安装有不合格出料装置320和高压吹气设备323,不合格出料装置320设置在主输送带321上远离合格输送带322的一侧边缘,不合格出料装置320上设置有第一不合格出料口324、第二不合格出料口325和转弯板326,第一不合格出料口324和第二不合格出料口325对称设置在不合格出料装置320的头部,转弯板326设置在不合格出料装置320的末端,高压吹气设备323安装在主输送带321上接近合格输送带322的一侧边缘,且高压吹气设备323的第一喷气口327与第一不合格出料口324相对,高压吹气设备323的第二喷气口328与第二不合格出料口325相对,通过在主输送带321上设置不合格出料装置320来便于及时的将合格和不合格的适配器进行分开,及时的将不合格的适配器排出去,保证合格的适配器正常的传输,在主输送带321上的适配器经过第一检测组41、第二检测组42和第三检测组43的检测以后会基本完成对组装方面的检测,如果有组装不合格的就会通过高压吹气设备323的第一喷气口327将其从第一不合格出料口324吹出去,组装方面检测合格的适配器继续在主输送带321的带动下进行移动,然后就会到达第四检测组44的检测范围,然后对适配器进行外观检测,外观检测不合格的会通过高压吹气设备323的第二喷气口328将其从第二不合格出料口325吹出去,合格的适配器继续在主输送带321的带动下进行移动,到达转弯板326处沿着转弯板326的方向落入到合格输送带上端;

如图3和图4所示,检测装置4包括第一检测组41、第二检测组42、第三检测组43和第四检测组44,第一检测组41、第二检测组42、第三检测组43和第四检测组44沿着输送带32行走的方向依次设置在输送带32的两侧,且第一检测组41、第二检测组42、第三检测组43和第四检测组44均与输送带32固定连接,通过第一检测组41、第二检测组42、第三检测组43和第四检测组44的结构和安装位置的设置来便于对输送带32上的适配器依次进行两个端面的检查、套管的检查、三侧图形检查和外观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将不合格品两次采用高压吹气的方式将其从不合格出料口剔除,合格的产品经过合格输送带32传送出去,从而完成对适配器的完成检测,第一检测组41包括一号相机411和二号相机412,一号相机411和二号相机412对称安装在主输送带321的上端,且一号相机411和二号相机412均与主输送带321固定连接,通过对第一检测组41的结构设置来方便一号相机411和二号相机412可以抓取适配器两个端面的图像,主要用来检测圆孔、卡扣及其周边的多料,毛刺,异物到位,内衬缺料和内衬压偏等缺陷,第二检测组42包括三号相机421和四号相机422,三号相机421和四号相机422设置在一号相机411和二号相机412的后段,且三号相机421和四号相机422均与主输送带321固定连接,三号相机421和四号相机422均设置为内窥相机,通过对第二检测组42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三号相机421和四号相机422来检测套管破损、套管漏装等缺陷,第三检测组43包括五号相机431、六号相机422和七号相机433,五号相机431和七号相机433对称安装在主输送带321左右两侧,六号相机422垂直安装在主输送带321的头部,且五号相机431、六号相机422和七号相机433均与主输送带321固定连接,通过对第三检测组43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五号相机431、六号相机422和七号相机433分别采集适配器的左侧、上面和右侧的图像,方便检测上下壳体装反、上下壳体混料、外壳破损和上下壳体焊接缝大或有毛刺、划伤等缺陷,第四检测组44包括相机支架441和八号相机442,相机支架441固定安装在不合格出料装置320的中部,八号相机442转动安装在相机支架441的头部,通过对第四检测组44的结构设置来方便通过八号相机442对适配器进行外观的检测,并且使用者可以通过相机支架441来调节八号相机442的位置,保证检测位置的准确。

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装置已基本能满足sc光纤适配器检测装置的使用,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