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新型可变频多层铝灰过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81443发布日期:2020-09-11 21:4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套新型可变频多层铝灰过滤设备,连接于冷灰系统的冷灰桶(100)之后,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筛灰机构(2)、电气机构(3);所述外壳(1)由上而下包括用于排出细小灰尘的集尘管道(11)、中空的用于放置筛灰机构(2)的壳体(12)、下方用于分级卸灰的一到四号的4个卸灰口(13),分别为一号卸灰口(131)、二号卸灰口(132)、三号卸灰口(133)、四号卸灰口(134);以及用于支撑整个外壳(1)的基座(14);所述筛灰机构(2)位于所述壳体(12)中,由所述电气机构(3)驱动旋转;所述筛灰机构(2)由三层同轴的具有不同孔径筛孔的圆柱形网桶组成,依次为位于最内层的一号筛灰桶(21)、位于中间层的二号筛灰桶(22)和最外层的三号筛灰桶(23),所述一号筛灰桶(21)与所述冷灰桶(100)同口径对接并且所述一号筛灰桶(21)独立于所述冷灰桶(100)旋转;所述一号筛灰桶(21)筛孔的孔径大于所述二号筛灰桶(22)筛孔的孔径,所述二号筛灰桶(22)筛孔的孔径大于所述三号筛灰桶(23)筛孔的孔径;所述一号筛灰桶(21)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二号筛灰桶(22)的轴向长度,所述二号筛灰桶(22)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三号筛灰桶(23)的轴向长度;所述一号筛灰桶(21)末端桶身设有大孔径区,所述大孔径区能够容纳任意大小铝灰的通过,所述大孔径区位于所述四号卸灰口(134)的正上方;所述二号筛灰桶(22)末端出口位于所述三号卸灰口(133)的正上方;所述三号筛灰桶(23)末端出口位于所述二号卸灰口(132)的正上方;所述电气机构(3)包括驱动电机(31)、减速器(32)、电动阀门(33)、阀门电机(34)、温度传感器(35)、控制器(36);所述驱动电机(31)与所述筛灰机构(2)同轴,并固定于所述基座(14)上,所述驱动电机(31)通过减速器(32)带动所述一号筛灰桶(21)旋转,进而带动筛灰机构(2)旋转,所述电动阀门(33)位于所述一号筛灰桶(21)与所述冷灰桶(100)之间,所述阀门电机(34)控制所述电动阀门(33)的开闭;所述温度传感器(35)位于所述电动阀门(33)朝向所述冷灰桶(100)的一面;所述驱动电机(31)、减速器(32)、阀门电机(34)和温度传感器(35)均与所述控制器(36)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新型可变频多层铝灰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一号卸灰口(131)、二号卸灰口(132)、三号卸灰口(133)和四号卸灰口(134)下方对应的位置分别放置有接灰斗(4),所述接灰斗(4)内放置有耐高温包装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新型可变频多层铝灰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筛灰桶(21)、二号筛灰桶(22)、三号筛灰桶(23)的内壁上均刻有可以促进铝灰轴向运动的螺旋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新型可变频多层铝灰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筛灰桶(21)与所述冷灰桶(100)为柔性密封连接,所述电动阀门(33)密封在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新型可变频多层铝灰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筛灰桶(21)的孔径为5-15mm,所述二号筛灰桶(22)的孔径为2.5-7.5mm,所述三号筛灰桶(23)的孔径为18-35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套新型可变频多层铝灰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筛灰桶(21)与所述二号筛灰桶(22)的径向间隔为40-80mm,所述二号筛灰桶(22)与所述三号筛灰桶(23)的径向间隔为30-5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套新型可变频多层铝灰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筛灰桶(21)的孔径为10mm,所述二号筛灰桶(22)的孔径为5mm,所述三号筛灰桶(23)的孔径为24目;所述一号筛灰桶(21)与所述二号筛灰桶(22)的径向间隔为60mm,所述二号筛灰桶(22)与所述三号筛灰桶(23)的径向间隔为4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新型可变频多层铝灰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筛灰桶(21)对应的四号卸灰口(134)的正上方的桶身上开有一号筛灰桶出灰口(211)。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套新型可变频多层铝灰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36)中安装有变频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铝合金材料制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套新型可变频多层铝灰过滤设备,所述过滤设备连接于冷灰系统的冷灰桶(100)之后,包括外壳(1)、筛灰机构(2)、电气机构(3);本实用新型可独立控制筛灰机构(2)的转速,使用多层筛选过滤网桶,过滤出的铝灰渣经过缓冲减缓对筛网的冲击,大大降低了因为筛网更换导致的工序停滞,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铝粉的筛选更精细、更彻底,大大降低了含量高的铝灰流失。

技术研发人员:潘伟;李嘉辉;张福林;屠晓东;杨艳东;秦小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仓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7
技术公布日:2020.09.1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