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旋转格栅除铁器的磁系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92795发布日期:2020-11-04 00:04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旋转格栅除铁器的磁系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铁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旋转格栅除铁器的磁系组件。



背景技术:

磁系组件是一种在旋转格栅除铁器上,用于吸附铁材料的关键组成部分。

公告号为cn20929117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硝酸铵除铁进料仓,包括顶部开口的进料仓主体、网格格栅和除铁器;在进料仓主体的顶部开口上设有网格格栅;除铁器包括驱动马达、转盘、强磁棒;在进料仓主体底部设有出料溜管;在出料溜管的一侧外壁上设有驱动马达;驱动马达的转轴穿过出料溜管的外壁,置于出料溜管内;在出料溜管内的驱动马达的转轴上固定设有转盘,在转盘的盘面上均匀分布设有强磁棒。该现有技术中的铁性杂质在吸附于强磁棒上之后,需要操作人员手握强磁棒靠近转盘的一端,再往远离转盘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铁性杂质被操作人员的手部推出强磁棒。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但是由于强磁棒上的磁性极强,且铁性杂质在被操作人员推动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强磁棒的吸附作用,因此铁性杂质在强磁棒上的移动较为困难,所以操作人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来逐根清楚强磁棒上的铁性杂质,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旋转格栅除铁器的磁系组件,具有提高除铁效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旋转格栅除铁器的磁系组件,包括箱体、驱动电机和主轴,所述驱动电机可拆卸连接于箱体的外侧,所述箱体背离驱动电机的一侧沿其厚度方向开设有工作腔,所述主轴沿工作腔的深度方向设置于工作腔内,所述主轴靠近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箱体并连接于驱动电机,所述工作腔内设置有磁系组件,所述磁系组件包括转动盘、若干强磁棒、若干套设于强磁棒外侧的套管和从动轴,所述从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转动盘背离驱动电机的一侧,所述转动盘靠近驱动电机的一侧朝远离驱动电机的方向开设有插设槽,所述插设槽延伸至从动轴内,所述主轴远离驱动电机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带动块,所述从动轴远离转动盘的一端开设有供带动块嵌设的带动孔,所述从动轴远离转动盘的端部设置有磁性件,所述磁性件与带动块磁性相吸,所述强磁棒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转动盘背离驱动电机的一侧,所述套管远离转动盘的一端设置有吸附件,所述吸附件与强磁棒磁性相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除铁时,操作人员只需要从工作腔内将磁系组件取出,再将套设于强磁棒外侧的套管取下,便能将原本受到强磁棒磁性作用而吸附在套管外侧壁上的铁性杂质,全部脱离强磁棒的磁性作用范围,从而实现铁性杂质的快速去除。

进一步的,所述位于工作腔内的主轴靠近驱动电机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抵接板,所述转动盘靠近驱动电机的一侧与抵接板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板的设置,避免了转动盘直接与箱体的内侧壁相抵接,因此避免了转动盘转动时与箱体内侧壁的磨损,所以延长了转动盘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抵接板靠近转动盘的一侧开设有限位面,所述转动盘靠近抵接盘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插设槽相通,所述限位面抵触于限位槽的槽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盘在安装于主轴上之后,转动盘径向的位移将会在限位面与限位槽的抵紧而受到限制,从而提高了转动盘工作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主轴的外侧套设有防磨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磨管的设置,避免了主轴的外侧壁金属部分直接与从动轴的内侧壁接触,从而防止在从动轴沿主轴拔插时,由于金属间的直接摩擦产生新的金属污染物。

进一步的,所述套管靠近转动盘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抵触盘,所述抵触盘与转动盘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触盘的设置,增大了套管安装后与转动盘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套管安装后更加的稳定,卸铁时对吸附在套管表面的磁性污染物,起到阻挡作用,便于彻底卸除磁性污染物。

进一步的,所述从动轴远离转动盘的端部开设有嵌置孔,所述磁性件嵌设于嵌置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嵌置孔的设置,使得磁性件与从动轴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凑,从而提高了转动盘转动时,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磁性件远离主轴的一侧设置有定位螺塞,所述定位螺塞螺纹连接于嵌置孔内,所述定位螺塞靠近主轴的端壁抵触于磁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螺塞的设置,使得磁性件通过定位螺塞的安装而固定于嵌置孔内,这样便实现了磁性件的可拆卸,方便了操作人员后期对磁性件的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螺塞整体位于嵌置孔内,所述定位螺塞背离磁性件的一侧相对开设有转动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螺塞与从动轴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凑,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转动盘转动时,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操作人员装卸磁系组件时,无需类似拧松螺钉的操作,只需克服磁性件产生的磁性吸力,即可沿主轴拔出磁系组件;插入磁系组件时,在磁性件产生吸力的作用下自动锁紧磁系组件。

2.当需要除铁时,操作人员只需要从工作腔内将磁系组件取出,再将套设于强磁棒外侧的套管取下,便能将原本受到强磁棒磁性作用而吸附在套管外侧壁上的铁性杂质,全部脱离强磁棒的磁性作用范围,从而实现铁性杂质的快速去除。

3.限位面与限位槽的设置,使得转动盘在安装于主轴上之后,转动盘径向的位移将会在限位面与限位槽的抵紧而受到限制,从而提高了转动盘工作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体现一种用于旋转格栅除铁器的磁系组件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体现磁系组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体现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箱体;11、工作腔;2、驱动电机;3、主轴;31、抵接板;311、限位面;32、带动块;4、防磨管;5、磁系组件;51、转动盘;511、插设槽;512、限位槽;52、强磁棒;53、套管;531、抵触盘;54、从动轴;541、带动孔;542、嵌置孔;6、磁性件;7、定位螺塞;71、转动孔;8、吸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旋转格栅除铁器的磁系组件,包括箱体1、驱动电机2和主轴3。驱动电机2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于箱体1的外侧壁上,箱体1背离驱动电机2的一侧沿其厚度方向水平开设有工作腔11。

参照图2和图3,主轴3沿工作腔11的深度方向设置于工作腔11内,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2选用的是内嵌式减速电机,因此主轴3靠近驱动电机2的一端穿过箱体1并嵌设于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伸于工作腔11内的主轴3靠近驱动电机2的端部一体成型设置有抵接板31,抵接板31背离驱动电机2的一侧开设有限位面311,本实施例中的限位面311为锥形面。主轴3的外侧过盈套设有防磨管4,本实施中的防磨管4选用的是韧性好、耐磨力强、抗震、拉伸及弯曲强度好的尼龙材质。主轴3远离驱动电机2的端部一体成型设置有带动块32。

参照图2和图3,工作腔11内设置有磁系组件5,磁系组件5包括转动盘51、若干强磁棒52、若干套设于强磁棒52外侧的套管53和从动轴54。从动轴54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于转动盘51背离驱动电机2的一侧,且从动轴54水平位于转动盘51的轴心处。转动盘51靠近驱动电机2的一侧朝远离驱动电机2的方向开设有供主轴3插设的插设槽511,插设槽511水平延伸至从动轴54内。从动轴54远离转动盘51的一端开设有供带动块32适配嵌设的带动孔541,且从动轴54远离转动盘51的端部还开设有嵌置孔542。从动轴54上的嵌置孔542内适配嵌设有磁性件6,本实施例中磁性件6选用的是磁铁,磁性件6与带动块32磁性相吸。磁性件6远离主轴3的一侧设置有定位螺塞7,定位螺塞7螺纹连接于嵌置孔542内,且定位螺塞7靠近主轴3的端壁抵触于磁性件6。定位螺塞7背离磁性件6的一侧相对开设有转动孔71,操作人员可借助工具,同时插设于两转动孔71内,从而转动定位螺塞7。

参照图2和图3,转动盘51靠近抵接盘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512,限位槽512与插设槽511相通,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槽512为与限位面311相适配的锥形槽。转动盘51靠近驱动电机2的一侧与抵接板31相抵,即转动盘51上的限位槽512抵触于抵接板31上的限位面311。

参照图2,每个强磁棒52的一端均通过焊接固定于转动盘51背离驱动电机2的一侧,且多个强磁棒52呈圆周分布于转动盘51上。套管53远离转动盘51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有吸附件8,本实施例中的吸附件8为铁磁性金属片,吸附件8与强磁棒52磁性相吸,从而完成套管53的固定。套管53靠近转动盘51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有抵触盘531,抵触盘531远离吸附件8的一侧与转动盘51相抵触。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本实用新型需要卸下被强磁棒52上的强磁所吸引而吸附在套管53上的铁性杂质时,操作人员首先抓取从动轴54,并向远离驱动电机2的方向对从动轴54施加拉力,从而使得从动轴54上的磁性件6与带动块32分离,即从工作腔11内取出整个磁系组件5;再抓取套管53,并向远离转动盘51的方向对套管53施加拉力,从而使得套管53端部的吸附件8脱离强磁棒52的磁性吸附,并逐渐移动套管53,直至套管53完全脱离强磁棒52,在套管53离开强磁棒52的过程中,套管53远离转动盘51的端部首先与强磁棒52分离,即位于套管53端部的铁性杂质首先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自动掉落,而随着套管53脱离强磁棒52的部分越来越多,套管53脱离强磁棒52部分的外侧的铁性杂质便会逐渐脱离,当套管53完全脱离强磁棒52时,套管53外侧的铁性杂质便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完全掉落;最后,依次取下套管53,从而快速完成所有铁性杂质的去除。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