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塞式跳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60429发布日期:2021-12-03 23:3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塞式跳汰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选煤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塞式跳汰机。


背景技术:

2.跳汰机是一种选煤厂常用的选煤设备,用于对原煤进行筛选,将原煤中的煤矸石、中煤和精煤进行分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选矿学》中所提及的跳汰机为目前常用的水力跳汰机,这种跳汰机设有风阀和内部装有水的机体。机体内上部设有筛板,下部设有多个隔腔,每个隔腔内均设有动力室,动力室的开口向下。跳汰机在工作时,风阀按设定的规律向动力室内输送压缩空气,从而将动力室内的部分水排到隔腔内,因此机体内的水位会上升。风阀按设定规律将输送到动力室内的空气排出,机体内位于动力室外的水会重新回到动力室内,机体内的水位会下降。因此,机体内的水位会按设定规律反复上升和下降,并带动从筛板上的原煤上下运动,实现水力跳汰,然后煤矸石、中煤和精煤分别经过机体的排料装置排到各自的排料道,从而实现对原煤进行分选。
3.这种跳汰机需要配备大功率的压缩空气设备,且跳汰机的风阀结构复杂,还需要设置大量的电磁阀以控制风阀对各动力室进行配气,因而成本高,耗电量大,并且电磁阀为易损件,需要经常更换,导致跳汰机可靠性差,而更换电磁阀时势必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4.申请号为cn201721699587.5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矿业用筛分跳汰机,跳汰机内设有冲击装置,冲击装置包括设置在筛板下方的可旋转的固定板,固定板旋转时带动跳汰机机体内的水进行上下波动,从而对筛板上的原煤进行分选。这种跳汰机对原煤的作用力度有限,且机体内的水波动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活塞式跳汰机,以代替压缩空气实现水力跳汰,从而解决跳汰机可靠性差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活塞式跳汰机,包括机体、设置在机体内靠上的筛板、设置在机体内靠下的隔腔以及设置在隔腔内的与机体固定连接的动力室,所述动力室内设有活塞,所述机体外固定设置有用于驱动活塞沿动力室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活塞与动力室的内壁密封配合。
8.进一步的,所述机体外设有水室,所述水室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水室与动力室连通,所述水室上设有竖向的滑杆,所述滑杆与水室的室壁滑动连接,所述滑杆下端与活塞固定连接,所述水室外固定设置有用于带动滑杆上下往复运动的动力单元。
9.进一步的,所述机体外固定连接有横管,所述横管远离机体的一端封堵,所述横管顶部固定连接有竖管,所述横管和竖管相通;所述水室包括横管内的中间水室以及竖管内的调节水室,所述滑杆设置在竖管中心,所述滑杆与竖管滑动连接,所述机体在与横管所对应的部位设有将动力室内部与中间水室连通的豁口,所述豁口内设有曲臂,所述曲臂一端
与滑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所述动力单元固定连接在竖管上。
10.进一步的,所述活塞包括底板、与底板中部贯穿固定连接的导流筒、固定设置在底板边缘的密封环以及设置在导流筒下部的堵板;所述密封环与动力室的内壁垂直密封配合,所述堵板与底板滑动连接,所述底板与驱动装置相连。
11.进一步的,所述动力单元为固定连接在竖管顶部的气缸。
12.进一步的,所述动力单元包括固定连接在滑杆远离曲臂一端的滑框、设置在滑框内用于带动滑框沿滑杆轴向往复运动的凸轮、与凸轮贯穿固定连接的传动轴以及固定设置在机体上的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与传动轴传动连接。
13.本发明的积极效果为:
14.1、本发明在动力腔内设有活塞,并采用凸轮和滑框带动活塞上下往复运动,从而实现水力跳汰,因而无须配备大功率空压设备,也无须设置风阀以及配气用的电磁阀,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同时由于本发明采用机械结构代替风阀和电磁阀,提高了可靠性,降低了故障率。
15.2、活塞包括底板、导流筒、密封环以及堵板,当底板向上移动时,堵板打开,当底板向下移动时,堵板将导流筒封闭,从而使机体内的水位可迅速下降,也可节省能耗。
16.3、动力单元可采用气缸,通过气缸带动活塞上下往复运动,实现水力跳汰,简化结构。
附图说明
17.图1是实施例1和2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a

a的剖面图;
19.图3是图1的俯视图;
20.图4是实施例3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实施例1和2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实施例2中滑杆向上移动时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实施例2中滑杆向下移动时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图1中ii部的局部放大图;
25.图中,1、动力室;2、活塞;3、隔腔;4、机体;5、筛板;6、伞齿轮箱;7、传动轴;8、滑框;9、凸轮;10、滑杆;11、支架;12、竖管;13、调节水室;14、中间水室;15、曲臂;16、豁口;17、横管;18、动力轴;19、减速电机;20、密封环;21、底板;22、导流筒;23、堵板;24、滑柱;25、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26.实施例1
27.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活塞式跳汰机,包括机体4、设置在机体4内靠上的筛板5、设置在机体4内靠下的隔腔3以及设置在隔腔3内的与机体4固定连接的动力室1。所述隔腔3有两个,每个隔腔3内均设有动力室1,每个动力室1内均设有横向的活塞2。所述机体4外固定设置有用于驱动活塞2沿动力室1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活塞2与动力室1的内壁密封配合。
28.所述机体4外设有水室,所述水室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水室与动力室1连通,所述水室上设有竖向的滑杆10,所述滑杆10与水室的室壁滑动连接,所述滑杆10下端与活塞2固
定连接,所述水室外固定设置有用于带动滑杆10上下往复运动的动力单元。
29.所述机体4外侧交错焊接有横管17,在所述横管17外端均设有与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的盲板。所述横管17顶部均设有与其通过法兰固定连接的竖管12,所述横管17均与对应的竖管12相通。所述水室包括横管17内的中间水室14以及竖管12内的调节水室13。每个竖管12内均设有滑杆10,所述滑杆10均设置在竖管12中心。所述竖管12内沿其轴线设有两个滑套,所述滑套与竖管12之间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滑杆10竖向滑动连接在滑套内。所述竖管12上部均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机体4在与横管17所对应的部位均设有将动力室1内部与中间水室14连通的豁口16,所述豁口16内设有曲臂15,所述曲臂15一端与滑杆1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活塞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动力单元固定连接在竖管12顶部。所述活塞2的位置低于滑杆10的底端。
30.如图1、图3、图5和图8所示,所述动力单元包括焊接在滑杆10顶端的c形的滑框8、设置在滑框8内的凸轮9、与凸轮9贯穿固定连接的传动轴7以及固定设置在机体4上的减速电机19,所述减速电机19与传动轴7传动连接。所述滑框8一旁设有固定连接在竖管12顶部的支架11,所述传动轴7与支架11贯穿转动连接,所述滑框8侧部与传动轴7贯穿连接,所述滑框8在与传动轴7贯穿连接的部位设有竖向的条形孔,所述传动轴7位于该条形孔内,所述传动轴7与滑框8滑动配合。所述减速电机19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机体4顶部靠近中间,所述减速电机19为双出轴结构,其两端均设有用于输出动力的动力轴18。所述动力轴18与对应的传动轴7之间均设有伞齿轮箱6,所述伞齿轮箱6均通过螺钉与机体4顶部固定连接。
31.减速电机19转动时,带动凸轮9转动,从而带动对应的滑框8上下往复运动,进而带动与滑框8相连的滑杆10以及活塞2上下往复运动。
32.当活塞2向下移动时,活塞2将其下方的水推出动力室1,并流入隔腔3,然后向上流动,使通过筛板5的水流流向为向上。同时,在活塞2的带动下,调节水室13内的水向下流动,经过中间水室14并通过对应的豁口16后进入活塞2上部的动力室1内,调节水室13的水位下降。
33.同理当活塞2向上运动时,流经筛板5的水流流向为向下,活塞2将其上部的水从动力室1排出,经中间水室14后流入调节水室13,调节水室13的水位上升。如此反复,机体4内的水位按反复上升和下降,并带动从筛板5上的原煤上下运动,从而实现了水力跳汰。
34.实施例2
35.如图1、图2、图3、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活塞2包括底板21、与底板21中部贯穿固定连接的导流筒22、通过螺钉设置在底板21边缘的环形的密封环20以及设置在导流筒22下部的堵板23。所述密封环20与动力室1的内壁垂直密封配合,所述底板21上在导流筒22周围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有竖向的滑柱24,所述滑柱24均与底板21贯穿滑动连接,所述底板21与曲臂15远离滑杆10的一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36.如图7所示,当曲臂15带动底板21向下移动时,在水流的作用下,堵板23相对于底板21向上滑动,将导流筒22底端封堵,从而将底板21的上方和下方的水隔开,使更多的水能够流出动力室1。
37.如图6所示,当曲臂15带动底板21向上移动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堵板23相对于底板21向下运动,将导流筒22底端打开,从而通过导流筒22将底板21上方和下方的水连通,进而使机体4内的水面更快的下降,同时也减少底板21向上移动的阻力,进而节省能耗。
38.实施例3
39.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动力单元为设置在每根滑杆10顶端的气缸25。所述气缸25的缸体均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竖管12顶部,所述气缸25的推杆均与对应的滑杆1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气缸25在动作时,带动活塞2做上下运动,从而实现水力跳汰。
40.以上所述的实施例描述内容较为详细和具体,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发明,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即凡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所做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对于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或技术人员来讲,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结构之内,系统内部的局部改进和子系统之间的改动、变换等,仍是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