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45912发布日期:2022-09-17 01:0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输送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输送线在输送时经常是多线生产合并和分流输送,在输送时经常需要进行货物的分流与汇总,在输送线中产生多个分流或者汇总的区域。经常由皮带输送机主要由机架、输送皮带、皮带辊筒、张紧装置、传动装置等组成。
3.在输送线使用中生产线不一定全部时刻都正常运行,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生产线上产生物品的堆积或者断线,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缓存装置,但是现有的缓存装置大多采用人工收集到统一的货箱中,效率低且很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自动化进行输送物品的缓存,对物品的损坏程度小,输送快捷方便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
5.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包括输送带、设置在输送带前端的第一升降装置、设置在第一升降装置一侧面的第一电动推杆、设置在第一电动推杆相对的升降装置的另一侧的斜面板、设置在斜面板后端的缓存装置、设置在缓存装置底部的第二升降装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带动缓存装置竖直向升降;所述第一电动推杆推动物品从斜面板滑入缓存装置中。
7.优选地,在所述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上,输送带为常用的皮带轮输送带,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的输送带,如钢带输送带或者滚辊输送装置。第一升降装置设置成电动推杆或者丝杆升降装置均可。斜面板设置在输送带的一侧,而第一电动推杆设置在输送带的另一侧,第一电动推杆将输送带传送到第一升降装置上方的物品推动到斜面板,物品再从斜面板滑动到缓存装置中。缓存装置设置在斜面板的侧面。
8.优选地,在所述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上,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上设置有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设置在升降装置的电动推杆的正上方。
9.优选地,在所述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上,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的长度不小于输送带的宽度。第一升降装置的顶部设置有平面板用于装载物品。
10.优选地,在所述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上,所述斜面板顶部设置成弧形。斜面板的弧形部件设置在物品与斜面板接触的第一位点。
11.优选地,在所述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上,所述缓存装置包括多个并排的置物板。所述置物板设置在缓存装置中,并且设置成多个竖直向并排的置物板。
12.优选地,在所述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上,所述置物板设置成斜向。
置物板的倾斜角度设置成10-80度之前。
13.优选地,在所述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上,在所述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上,所述置物板侧面设置有第二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设置在置物板的两侧。
14.优选地,在所述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上,所述第二电动推杆前端设置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优选的设置成三角状。
15.优选地,在所述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上,所述缓冲块转动连接在第二电动推杆的前端。所述缓冲块的后端连接在第二电动推杆的前端位置。
16.优选地,在所述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上,所述缓冲块的内侧设置成弧形。
17.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8.本实用新型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能进行快速的物品缓存,输送速度快,缓存物品量大;通过在原有的装置上进行重量的检测,能直接进行瑕疵品的检测工作;此外在缓存的过程中摩擦力小,该分拣缓存装置不会造成物品的过度摩擦。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4.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25.1-输送带;2-第一升降装置;3-第一电动推杆;4-斜面板;5-缓存装置;6-第二升降装置;7-称重装置;8-置物板;9-第二电动推杆;10-缓冲块;11-斜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7.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包括输送带1、设置在输送带1前端的第一升降装置2、设置在第一升降装置2一侧面的第一电动推杆3、设置在第一电动推杆3相对的第一升降装置2的另一侧的斜面板4、设置在斜面板4后端的缓存装置5、设置在缓存装置5底部的第二升降装置6;所述第二升降装置6带动缓存装置5竖直向升降;所述第一电动推杆3推动物品从斜面板4滑入缓存装置5中。
28.如图2所示,输送带1为常用的皮带轮输送带1,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的输送带1,如钢带输送带1或者滚辊输送装置。第一升降装置2设置成电动推杆或者丝杆升降装置均可。斜面板4设置在输送带1的一侧,而第一电动推杆3设置在输送带1的另一侧,第一电动推杆3将输送带1传送到第一升降装置2上方的物品推动到斜面板4,物品再从斜面板4滑动到缓存装
置5中。缓存装置5设置在斜面板4的侧面。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第一电动推杆3和斜面板4均设置在输送带1的等前端位置,使得第一电动推杆3在水平横向推动物品到斜面板4上。缓存装置5设置在同样的侧面位置,方便盛接从斜面板4上滑动下来的物品。
29.如图3所示,为了能使第一升降装置2上能检测物品的良品率,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上设置有称重装置7。所述称重装置7设置在升降装置的电动推杆的正上方。第一升降装置2上设置的称重装置7为感应电子秤,可以判断出物品的重量。第一升降装置2底部设置有电动推杆用于第一升降装置2的升降。第二升降装置6用于将缓存装置5在竖直向上实现升降,第二升降装置6优选的为电动推杆。
30.为了使物品能更平稳的输送到第一升降装置2的升降台上,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的长度不小于输送带1的宽度。第一升降装置2的顶部设置有平面板用于装载物品。所述平面板作为升降台使用。
31.所述斜面板4顶部设置成弧形。斜面板4的弧形部件设置在物品与斜面板4接触的第一位点。斜面板4的顶部设置成弧形的顶部并优选的设置成圆形弧。
32.所述缓存装置5包括多个并排的置物板8。所述置物板8设置在缓存装置5中,并且设置成多个竖直向并排的置物板8。所述置物板8优选的设置成平面的置物板8。所述置物板8设置成斜向。置物板8的倾斜角度设置成10-80度之前。在置物板的前端优选的设置有斜向板11用于方便物品归位。
33.所述置物板8侧面设置有第二电动推杆9。第二电动推杆9设置在置物板8的两侧。置物板8的两侧均设置第二电动推杆9。两个第二电动推杆9之间的间距不大于物品的宽度。
34.所述第二电动推杆9前端设置有缓冲块10。所述缓冲块10优选的设置成三角状。两个同一置物板8两侧的所述缓冲块10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物品的宽度,使物品能平稳的被缓冲块10接触。
35.所述缓冲块10转动连接在第二电动推杆9的前端。所述缓冲块10的后端连接在第二电动推杆9的前端位置。所述缓冲块10与第二电动推杆9的前端优选的设置成扭力弹簧转动连接,在重量过大时能造成缓冲块10转动后将物品从缓冲块10之间滑落。所述缓冲块10的内侧设置成弧形。
36.作为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包括输送带1、设置在输送带1前端的第一升降装置2、设置在第一升降装置2一侧面的第一电动推杆3、设置在第一电动推杆3相对的第一升降装置2的另一侧的斜面板4、设置在斜面板4后端的缓存装置5、设置在缓存装置5底部的第二升降装置6;所述第二升降装置6带动缓存装置5竖直向升降;所述第一电动推杆3推动物品从斜面板4滑入缓存装置5中。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上设置有称重装置7。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的长度不小于输送带1的宽度。所述斜面板4顶部设置成弧形。所述缓存装置5包括多个并排的置物板8。所述置物板8侧面设置有第二电动推杆9。所述第二电动推杆9前端设置有缓冲块10。所述缓冲块10转动连接在第二电动推杆9的前端。所述缓冲块10的内侧设置成弧形。
37.本实施例的智能自动排序输送线分拣缓存装置的使用方法为:
38.当正常输送时,第一升降装置2不动,仅设置在两个输送带1之间,物品从输送带1正常输送到另一输送带1上。当需要缓存物品时,物品输送到第一升降装置2的顶部后,第一升降装置2底部的电动推杆开始带动第一升降装置2的升降台上升。当升降台上升后,物品
也跟着一并上升,当上升到第一电动推杆3高度后,第一电动推杆3开始水平横向的进行推动,推动物品往斜面板4侧滑动。当物品大部分输送到斜面板4上后,斜物品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动到斜面板4,第一电动推杆3往后缩回。此时物品在重力作用下从斜面板4输送到缓存装置5的斜向设置的置物板8上,并在到达一定位置后与侧面的缓冲块10接触,缓冲块10抵消掉大部分的缓冲力,并在第二电动推杆9的推动下将物品从置物板8上缓缓的整个滑动到置物板8的底部。缓冲块10在物品大部分的重量承载到置物板8上后,在物品自身的重量下转动,使物品自由滑落到底部完成缓存过程。在下一个物品到达第一升降装置2位置前,第二升降装置6往上或往下竖直向位移一个置物板8的高度,以迎接下一个物品的缓存。
3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