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火材料滚筒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07294发布日期:2023-03-10 21:04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火材料滚筒筛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耐火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耐火材料滚筒筛。


背景技术:

2.耐火材料是指耐火度不低于1580℃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广泛用于冶金、化工、石油、机械制造、硅酸盐、动力等工业领域。
3.我国专利公开号cn213612478u公开了一种耐火材料生产用滚筒筛,包括第一筛筒、第二筛筒和第三筛筒,所述第一筛筒的右端固定连通有第二筛筒,所述第二筛筒的右端固定连通有第三筛筒,所述第一筛筒的左端连通有进料斗,所述第三筛筒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带动偏心轮进行敲击过滤网板,通过弹簧产生共振,从而使得过滤网板上的料能够跳动,然后在负压的情况,从而能够将粉末状的料抽离彻底,从而避免影响筛分后成品的品质,较为实用,适合广泛推广与使用。
4.该方案具有以下缺点:
5.该方案通过进料斗输入原料时,由于进料斗处于高位,使得工作人员在将原料加入到进料斗中时存在一定操作难度,不便于工作人员对原料的上料,因此,亟需一种耐火材料滚筒筛。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耐火材料滚筒筛,具备便于对原料进行上料的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不便于对原料进行上料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火材料滚筒筛,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有滚筒筛主体,所述滚筒筛主体一侧设置有进料斗,所述滚筒筛主体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底端与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顶部一侧设置有上料结构。
8.所述上料结构包括竖板、输送带、主动滚筒、驱动轴、驱动电机、轴承座、从动滚筒和固定轴,所述竖板固定在底座顶部一侧,所述输送带设置于竖板一侧,所述主动滚筒设置于输送带内部,所述驱动轴设置于主动滚筒内部,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竖板一侧,所述驱动轴延伸出竖板一端与驱动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座设置于竖板一侧,所述驱动轴延伸出竖板另一端与轴承座内部转动连接,所述从动滚筒设置于输送带内部,所述固定轴设置于从动滚筒内部,所述固定轴延伸出输送带一端与竖板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竖板一侧、位于输送带顶部设置有防漏板,所述防漏板内部设置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延伸出防漏板一端与竖板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滚筒筛主体底部开设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内部设置有封盖,所述封盖底部设置有固定螺丝,所述封盖通过开设的通孔与固定螺丝外表面活动连接,所述固定螺丝延伸出通孔顶端与滚筒筛主体内部开设的螺纹槽内壁螺纹连接。
11.工作人员转动封盖底部的固定螺丝,通过固定螺丝与螺纹槽的螺纹连接,可将固
定螺丝从封盖底部取下,进而将封盖从出料孔内取下,使滚筒筛主体内的原料掉落到支撑块一侧的收料框内部。
12.优选的,所述支撑块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收料框,所述收料框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滤网,所述收料框一侧开设有第一收集孔,所述收料框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收料盒,所述收料盒一侧开设有第二收集孔,所述收料盒底部设置有螺纹盖,所述收料盒通过开设的螺纹孔与螺纹盖外壁螺纹连接。
13.优选的,所述收料框内部开设有第三收集孔,所述第三收集孔内部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挡块一端固定连接有刮板,所述挡块延伸出收料框外壁固定连接有拉块。
14.工作人员拉动挡块一侧的拉块,使得挡块运动的同时带动收料框内的连接杆与刮板进行同步运动,进而使得收料框内底部不合格的原料受到刮板的作用向右运动到第三收集孔内部,便于工作人员对不合格的原料进行收集。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耐火材料滚筒筛,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该耐火材料滚筒筛,通过设置有上料结构,具体为当需要对进料斗内输入原料时,工作人员通过将原料倒在输送带上,通过竖板一侧的驱动电机带动输送带内的驱动轴与主动滚筒进行转动,通过主动滚筒与驱动轴的配合,使输送带带动其表面的原料向上运动,并掉落在滚筒筛主体一侧的进料斗内部,使进料斗的上料简单易操作,有效地解决了现有进料斗上料难度较大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原料的上料效率。
17.2、该耐火材料滚筒筛,通过设置有滤网,具体为滚筒筛主体加工的原料通过出料孔掉落到支撑块一侧的收料框内部,且通过收料框内的滤网可对原料进行过滤,使得合格的原料通过第一收集孔与第二收集孔掉落到收料盒内部,不合格的原料通过滤网堆积在收料框内底部,通过收料框内滤网的作用,可对加工后的原料进行分类收集,便于后续工作人员对原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图;
20.图3为本技术图1中b处放大图;
21.图4为本技术上料结构侧视图;
22.图5为本技术收料框结构示意图。
23.其中:1、底座;101、竖板;102、输送带;103、主动滚筒;104、驱动轴;105、驱动电机;106、轴承座;107、从动滚筒;108、固定轴;109、防漏板;110、活动轴;2、滚筒筛主体;201、出料孔;202、封盖;203、固定螺丝;204、通孔;205、螺纹槽;3、进料斗;4、支撑块;401、收料框;402、滤网;403、第一收集孔;404、收料盒;405、第二收集孔;406、螺纹盖;407、螺纹孔;408、第三收集孔;409、挡块;410、连接杆;411、刮板;412、拉块。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耐火材料滚筒筛。
26.参照图1和图4,一种耐火材料滚筒筛,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设置有滚筒筛主体2,滚筒筛主体2一侧设置有进料斗3,滚筒筛主体2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块4,支撑块4底端与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底座1顶部一侧设置有上料结构,上料结构包括竖板101、输送带102、主动滚筒103、驱动轴104、驱动电机105、轴承座106、从动滚筒107和固定轴108,驱动电机105外接有电源,工作人员通过将原料倒在输送带102上,通过竖板101一侧的驱动电机105带动输送带102内的驱动轴104与主动滚筒103进行转动,通过主动滚筒103与驱动轴104的配合,使输送带102带动其表面的原料向上运动,并掉落在滚筒筛主体2一侧的进料斗3内部,使进料斗3的上料简单易操作,有效地解决了现有进料斗3上料难度较大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原料的上料效率。
27.参照图1和图2,竖板101一侧、位于输送带102顶部设置有防漏板109,防漏板109内部设置有活动轴110,活动轴110延伸出防漏板109一端与竖板101一侧外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防漏板109可对原料进行阻挡,有效地防止原料掉落到输送带底部。
28.参照图1和图3,滚筒筛主体2底部开设有出料孔201,出料孔201内部设置有封盖202,封盖202底部设置有固定螺丝203,封盖202通过开设的通孔204与固定螺丝203外表面活动连接,固定螺丝203延伸出通孔204顶端与滚筒筛主体2内部开设的螺纹槽205内壁螺纹连接,原料经过滚筒筛主体2加工后,工作人员转动封盖202底部的固定螺丝203,通过固定螺丝203与螺纹槽205的螺纹连接,可将固定螺丝203从封盖202底部取下,进而将封盖202从出料孔201内取下,使滚筒筛主体2内的原料掉落到支撑块4一侧的收料框401内部。
29.参照图1和图5,支撑块4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收料框401,收料框401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滤网402,收料框401一侧开设有第一收集孔403,收料框401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收料盒404,收料盒404一侧开设有第二收集孔405,收料盒404底部设置有螺纹盖406,收料盒404通过开设的螺纹孔407与螺纹盖406外壁螺纹连接,滚筒筛主体加工的原料通过出料孔掉落到支撑块一侧的收料框内部,且通过收料框内的滤网可对原料进行过滤,使得合格的原料通过第一收集孔与第二收集孔掉落到收料盒内部,不合格的原料通过滤网堆积在收料框内底部,且通过螺纹盖406与螺纹孔407的螺纹连接,可将螺纹盖406从收料盒404底部取下,进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收料盒404内合格的原料进行收集。
30.参照图5,收料框401内部开设有第三收集孔408,第三收集孔408内部设置有挡块409,挡块409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杆410,连接杆410远离挡块409一端固定连接有刮板411,挡块409延伸出收料框401外壁固定连接有拉块412,工作人员拉动挡块409一侧的拉块412,使得挡块409运动的同时带动收料框401内的连接杆410与刮板411进行同步运动,进而使得收料框401内底部不合格的原料受到刮板411的作用向右运动到第三收集孔408内部,便于工作人员对不合格的原料进行收集。
31.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耐火材料滚筒筛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进料斗3内输入原料时,工作人员通过将原料倒在输送带102上,通过竖板101一侧的驱动电机105带动输送带102内的驱动轴104与主动滚筒103进行转动,通过主动滚筒103与驱动轴104的配合,使输送带102带动其表面的原料向上运动,并掉落在滚筒筛主体2一侧的进料斗3内部,使进料斗3的上料简单易操作,有效地解决了现有进料斗3上料难度较大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原料的上料效率。
32.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
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3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