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53531发布日期:2023-03-15 01:35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密筛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


背景技术:

2.气密振动筛是利用振子激振所产生的往复旋型振动而工作的,振子的上旋转重锤使筛面产生平面回旋振动,其联合作用的效果则使筛面产生复旋型振动,同时气密式振动筛大部分是为了对粉末以及粉尘进行筛选。
3.经查阅文献得知,对于大部分的气密振动筛在进行工作时,材料进行筛分时具备对材料进行磨碎,同时搅拌杆可以根据壳体的宽度进行调节,实用性较高,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气密振动筛在使用得过程中,由于振动滤网容易造成堵塞以及损坏,进而当需要不定时的对振动滤网进行维护更换,对于现有的大部分振动滤网进行更换后,当将气密振动筛壳体进行对接后,此时则需要两个操作者将气密振动筛壳对接处的两个半圆密封环圈进行对接,然后再通过螺栓将两个半圆密封环圈形成固定,进而实现对气密振动筛壳体和滤网之间的固定,这样的方式不但在操作固定时存在一个人不便于进行对接固定繁琐性,而且在对两个半圆密封环圈固定时操作相对的费时费力,进而降低了滤网进行更换或者维护清洗的效率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能够解决气密振动筛壳体进行对接后,此时则需要两个操作者将气密振动筛壳对接处的两个半圆密封环圈进行对接,然后再通过螺栓将两个半圆密封环圈形成固定操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包括下气密筛板,所述下气密筛板的上侧设置有上气密筛板,下气密筛板的表面开设有对接槽,下气密筛板的上侧设置有振动滤网,振动滤网的上侧设置有对接环,对接环的表面开设有吻合槽,上气密筛板的下侧固定连接有吻合柱,吻合柱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卡板,卡板的表面滑动套接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吻合柱的内侧和卡板的表面,上气密筛板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环,螺环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转动圈,转动圈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柱。
6.优选的,所述对接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板,下气密筛板的表面开设有与对接槽相互连通的定位槽。
7.优选的,所述吻合柱的下端滑动连接在对接槽的内壁,吻合柱的下端滑动卡接在吻合槽的内壁。
8.优选的,所述调节柱的下端滑动连接在滑槽的内壁,调节柱的下端和卡板的表面分别为尖端状和倾斜状。
9.优选的,所述下气密筛板的内部开设有卡槽,上气密筛板和吻合柱的内部开设有相互连通的滑槽。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该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通过调节柱的尖端状对卡板的倾斜状挤压下,进而使卡板在吻合柱的内侧滑出进入卡槽的内壁,进而形成下气密筛板与上气密筛板之间的对接固定,以及下气密筛板与上气密筛板的对接固定形成对对接环预固定的振动滤网挤压固定,这样的方式保障了振动滤网进行更换后进行固定的简便性,保障了振动滤网更换后可以通过下气密筛板与上气密筛板的固定而形成固定,进而保障了振动滤网进行维护更换的简易性,大大的提高了下气密筛板、上气密筛板和振动滤网之间进行维护后形成固定的高效性,降低了传统下气密筛板与上气密筛板上的振动滤网进行更换时,需要两个人利用外部固定组件相互对接后再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的繁琐性,大大的提高了振动滤网进行更换维护时操作的省时省力效果。
12.(2)、该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通过对接环上的定位板与下气密筛板上的定位槽形成对接后,进而保障对接环在对接槽的内壁进行对接定位的便利性,进而保障对接环进行与上气密筛板进行对接固定时不需要进行二次调整,提高了下气密筛板与上气密筛板之间进行对接操作的便利性。
13.(3)、该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通过操作者将振动滤网在下气密筛板的表面进行摆放后,此时操作者控制对接环挤压振动滤网进入对接槽的内壁后,进而可以实现振动滤网与下气密筛板之间通过对接环进行对接预固定的简便性,进而保障了振动滤网与下气密筛板之间紧凑初步对接的简易性。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分割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平面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1下气密筛板、2上气密筛板、3对接槽、4振动滤网、5对接环、6定位板、7定位槽、8吻合槽、9吻合柱、10卡板、11弹簧、12卡槽、13滑槽、14螺环、15转动圈、16调节柱。
具体实施方式
19.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
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2.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包括下气密筛板1,下气密筛板1的上侧设置有上气密筛板2,下气密筛板1的表面开设有对接槽3,下气密筛板1的上侧设置有振动滤网4,振动滤网4的上侧设置有对接环5,通过操作者将振动滤网4在下气密筛板1的表面进行摆放后,此时操作者控制对接环5挤压振动滤网4进入对接槽3的内壁后,进而可以实现振动滤网4与下气密筛板1之间通过对接环5进行对接预固定的简便性,进而保障了振动滤网4与下气密筛板1之间紧凑初步对接的简易性。
24.进一步地,对接环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板6,下气密筛板1的表面开设有与对接槽3相互连通的定位槽7,通过对接环5挤压振动滤网4进入对接槽3的内壁进行预固定时,通过对接环5上的定位板6与下气密筛板1上的定位槽7形成对接后,进而保障对接环5在对接槽3的内壁进行对接定位的便利性,进而保障对接环5进行与上气密筛板2进行对接固定时不需要进行二次调整,提高了下气密筛板1与上气密筛板2之间进行对接操作的便利性。
25.进一步地,对接环5的表面开设有吻合槽8,上气密筛板2的下侧固定连接有吻合柱9,吻合柱9的下端滑动连接在对接槽3的内壁,吻合柱9的下端滑动卡接在吻合槽8的内壁,吻合柱9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卡板10,卡板10的表面滑动套接有弹簧11,弹簧1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吻合柱9的内侧和卡板10的表面,下气密筛板1的内部开设有卡槽12,上气密筛板2和吻合柱9的内部开设有相互连通的滑槽13,上气密筛板2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环14,螺环14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转动圈15,转动圈1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柱16,调节柱16的下端滑动连接在滑槽13的内壁,调节柱16的下端和卡板10的表面分别为尖端状和倾斜状,通过对接环5在对接槽3的内壁对振动滤网4形成预固定后,此时操作者控制上气密筛板2上的吻合柱9在对接槽3的内壁进行对接,且吻合柱9会进入吻合槽8的内壁形成定位,此时操作者则控制螺环14在上气密筛板2的表面进行螺纹下降,通过螺环14内侧转动的转动圈15,则螺环14在上气密筛板2的表面下降时,螺环14则带动转动圈15上的调节柱16在滑槽13的内壁下降,且螺环14的转动不会受到调节柱16的限位阻挡,此时则通过调节柱16的尖端状对卡板10的倾斜状挤压下,进而使卡板10在吻合柱9的内侧滑出进入卡槽12的内壁,进而形成下气密筛板1与上气密筛板2之间的对接固定,以及下气密筛板1与上气密筛板2的对接固定形成对对接环5预固定的振动滤网4挤压固定,这样的方式保障了振动滤网4进行更换后进行固定的简便性,保障了振动滤网4更换后可以通过下气密筛板1与上气密筛板2的固定而形成固定,进而保障了振动滤网4进行维护更换的简易性,大大的提高了下气密筛板1、上气密筛板2和振动滤网4之间进行维护后形成固定的高效性,降低了传统下气密筛板1与上气密筛板2上的振动滤网4进行更换时,需要两个人利用外部固定组件相互对接后再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的繁琐性,大大的提高了振动滤网4进行更换维护时操作的省时省力效果。
26.工作原理:一种便于维护的高效气密筛,通过对接环5在对接槽3的内壁对振动滤网4形成预固定后,此时操作者控制上气密筛板2上的吻合柱9在对接槽3的内壁进行对接,且吻合柱9会进入吻合槽8的内壁形成定位,此时操作者则控制螺环14在上气密筛板2的表面进行螺纹下降,通过螺环14内侧转动的转动圈15,则螺环14在上气密筛板2的表面下降
时,螺环14则带动转动圈15上的调节柱16在滑槽13的内壁下降,且螺环14的转动不会受到调节柱16的限位阻挡,此时则通过调节柱16的尖端状对卡板10的倾斜状挤压下,进而使卡板10在吻合柱9的内侧滑出进入卡槽12的内壁,进而形成下气密筛板1与上气密筛板2之间的对接固定,以及下气密筛板1与上气密筛板2的对接固定形成对对接环5预固定的振动滤网4挤压固定。
2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