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处理用静电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19351发布日期:2024-03-18 16:45阅读:14来源:国知局
新风处理用静电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风处理用静电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1、新风系统是通过净化室外空气将其导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排到室外的一套空气处理装置。其作用有:1,不用开窗也能享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满足人体的健康需求;2,有效驱除pm2.5、异味、细菌、病毒等各种细微有害物质;3,将室内潮湿、污浊空气排出,防止发霉和滋生细菌,有利于延长建筑及家具的使用寿命。

2、静电除尘装置是新风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具有颗粒物净化效率高、气流阻力小、噪声低等特点。现有的静电除尘装置通常只设置一组高压静电除尘组件,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220414429.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户式静电除尘净化新风机,该装置的静电除尘组件采用高压静电方式吸附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和尘埃,但高电压所产生的功耗大,不仅无法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并且,该装置的静电除尘组件易积尘,长时间使用影响除尘效果。

3、设计一种新型的新风处理用静电除尘装置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一味的使用高电压静电除尘功耗高、积尘导致除尘效果差的缺陷,提出一种新风处理用静电除尘装置,通过在容置腔内的前部设置高电压静电除尘组件、在容置腔内的后部设置低电压静电除尘组件,实现高电压区与低电压区双重的除尘过滤。通过适当降低低电压静电除尘区的电压,在确保有效除尘效果的同时,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并且,本装置通过设置喷淋管,可以使对沉积在高电压静电除尘区的电极板、低电压静电除尘区的电极板的污垢的清除实现可控,及时的清除污垢,提高过滤除尘效果。

2、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新风处理用静电除尘装置,包括进风端支撑板、出风端支撑板、左侧电极板、右侧电极板,

4、所述的进风端支撑板、出风端支撑板、左侧电极板、右侧电极板共同围合形成可通过气流的容置腔,在所述容置腔内的前部设有高电压静电除尘组件,在所述容置腔内的后部设有低电压静电除尘组件。

5、在所述进风端支撑板上开设有进风口,在所述出风端支撑板上开设有出风口。

6、所述高电压静电除尘组件包括正极支撑柱组件、正极电极丝、正极连接板、绝缘子连接件,

7、所述正极支撑柱组件包括由n个正极支撑柱并列设置形成的正极支撑柱排,其中n≥1,所述的正极支撑柱排的数量为两个相同的正极支撑柱排,定义设在容置腔内的前部上方的正极支撑柱排为上正极支撑柱排,上正极支撑柱排中的正极支撑柱为上正极支撑柱,定义设在容置腔内的前部下方的正极支撑柱排为下正极支撑柱排,下正极支撑柱排中的正极支撑柱为下正极支撑柱,上正极支撑柱排与下正极支撑柱排在上下方位上相对应设置;

8、在上正极支撑柱排与下正极支撑柱排中,定义一个上正极支撑柱排中的上正极支撑柱和与该上正极支撑柱相对应设置的一个下正极支撑柱排中的下正极支撑柱为一组上下正极支撑柱,这样的组数为n组,其中n≥1,沿着正极支撑柱排的左右方向,每一组上下正极支撑柱设置有若干条等间距布置的正极电极丝,每条正极电极丝的一端连接上正极支撑柱,另一端连接下正极支撑柱;沿着容置腔中的前后方向,每一组上下正极支撑柱上设置的正极电极丝均与最前端的一组上下正极支撑柱上设置的正极电极丝对齐设置,每一组上下正极支撑柱上设置的正极电极丝的数量均与最前端的一组上下正极支撑柱上设置的正极电极丝数量相同,每一组上下正极支撑柱上设置的正极电极丝的每相邻两根正极电极丝之间的距离均与最前端的一组上下正极支撑柱上设置的正极电极丝的每相邻两根正极电极丝之间的距离相同;

9、上正极支撑柱排的左侧端与下正极支撑柱排的左侧端通过导电的正极连接板连接,上正极支撑柱排的右侧端与下正极支撑柱排的右侧端通过导电的正极连接板连接,其中,靠近左侧电极板的正极连接板通过绝缘子连接件固定在左侧电极板上,靠近右侧电极板的正极连接板通过绝缘子连接件固定在右侧电极板上;

10、所述高电压静电除尘组件还包括多个负极板、负极支撑柱,在每一组上下正极支撑柱上设置的正极电极丝的每相邻两根正极电极丝之间均设有负极板,所述的多个负极板所在的平面均垂直于容置腔内的左右方向,在所述的多个负极板上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负极支撑柱穿设过所述的多个负极板上的安装孔以使负极板与负极支撑柱相连接,所述的负极支撑柱的左端与左侧电极板相连接,所述的负极支撑柱的右端与右侧电极板相连接。

11、所述的上正极支撑柱排、下正极支撑柱排均分别有四根正极支撑柱;

12、沿容置腔的前后方向,与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左端相对应的左侧电极板上的位置开设有穿设孔,与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右端相对应的右侧电极板上的位置开设有穿设孔,与上正极支撑柱排的后端的正极支撑柱左端相对应的左侧电极板上的位置开设有穿设孔,与上正极支撑柱排的后端的正极支撑柱右端相对应的右侧电极板上的位置开设有穿设孔,所述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的直径、所述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的直径均小于穿设孔的直径;

13、与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左端相对应的左侧电极板上的位置开设有穿设孔,与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右端相对应的右侧电极板上的位置开设有穿设孔,与下正极支撑柱排的后端的正极支撑柱左端相对应的左侧电极板上的位置开设有穿设孔,与下正极支撑柱排的后端的正极支撑柱右端相对应的右侧电极板上的位置开设有穿设孔,所述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的直径、所述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的直径均小于穿设孔的直径;

14、所述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左端穿设过左侧电极板上的穿设孔后伸置在左侧电极板的左侧,所述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右端穿设过右侧电极板上的穿设孔后伸置在右侧电极板的右侧,所述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左端穿设过左侧电极板上的穿设孔后伸置在左侧电极板的左侧,所述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右端穿设过右侧电极板上的穿设孔后伸置在右侧电极板的右侧,所述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左端穿设过左侧电极板上的穿设孔后伸置在左侧电极板的左侧,所述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右端穿设过右侧电极板上的穿设孔后伸置在右侧电极板的右侧,所述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左端穿设过左侧电极板上的穿设孔后伸置在左侧电极板的左侧,所述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右端穿设过右侧电极板上的穿设孔后伸置在右侧电极板的右侧;

15、所述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所述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所述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所述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均不与左侧电极板、右侧电极板相接触;

16、靠近左侧电极板的正极连接板有两个,该两个正极连接板定义为左前正极连接板、左后正极连接板;所述左前正极连接板的上部与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左端相连接,所述左前正极连接板的下部与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左端相连接;所述左后正极连接板的上部与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左端相连接,所述左后正极连接板的下部与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左端相连接;

17、靠近右侧电极板的正极连接板有两个,该两个正极连接板定义为右前正极连接板、右后正极连接板;所述右前正极连接板的上部与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右端相连接,所述右前正极连接板的下部与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前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右端相连接;所述右后正极连接板的上部与上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右端相连接,所述右后正极连接板的下部与下正极支撑柱排的最后端的正极支撑柱的右端相连接;

18、所述的左前正极连接板、左后正极连接板均通过绝缘子连接件与左侧电极板相连接,所述的右前正极连接板、右后正极连接板均通过绝缘子连接件与右侧电极板相连接。

19、所述上正极支撑柱排的四根正极支撑柱的左侧部分、所述上正极支撑柱排的四根正极支撑柱的中间部分、所述上正极支撑柱排的四根正极支撑柱的右侧部分均通过高压电极连接片连接在一起;

20、所述下正极支撑柱排的四根正极支撑柱的左侧部分、所述下正极支撑柱排的四根正极支撑柱的中间部分、所述下正极支撑柱排的四根正极支撑柱的右侧部分均通过高压电极连接片连接在一起。

21、所述高压电极连接片上设有四个用以穿设并固定正极支撑柱的贯穿孔。

22、所述低电压静电除尘组件包括低电压区正极组件、低电压区负极组件,

23、所述低电压区负极组件包括低电压区负极支撑柱、低电压区负极板,

24、所述低电压区负极支撑柱有四根,四根低电压区负极支撑柱的分布为位于虚拟矩体的四条互相平行的长的棱的位置;

25、所述的低电压区负极板有多个,为等间距分布,在每个低电压区负极板上的与所述的四根低电压区负极支撑柱相对应的位置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每一根低电压区负极支撑柱分别穿设过每个低电压区负极板上的与该低电压区负极支撑柱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

26、所述低电压区正极组件包括两根低压正极支撑柱、多个低压正极板,所述的两根低压正极支撑柱一上一下平行布置,在每个低压正极板上的与所述的两根低压正极支撑柱相对应的位置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每一根低压正极支撑柱分别穿设过每个低压正极板上的与该低压正极支撑柱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

27、所述的低电压区正极组件有两个,两个低电压区正极组件呈前后布置的方式嵌置在低电压区负极组件中,在每两个低电压区负极板之间均有低压正极板,该低压正极板距两侧相邻的低电压区负极板距离相同;

28、每个低电压区负极支撑柱的左端均与左侧电极板相连接,每个低电压区负极支撑柱的右端均与右侧电极板相连接;

29、在所述左侧电极板上的与每个低压正极支撑柱的左端相对应的位置均开设有穿设孔,在所述右侧电极板上的与每个低压正极支撑柱的右端相对应的位置均开设有穿设孔,所述的低压正极支撑柱的直径小于穿设孔的直径,所述的低压正极支撑柱与左侧电极板、右侧电极板均不接触;

30、每个低压正极支撑柱的左端均伸置在左侧电极板的左侧,每个低压正极支撑柱的右端均伸置在右侧电极板的右侧,

31、对于嵌置在低电压区负极组件前部的低电压区正极组件,该低电压区正极组件中的上下两根低压正极支撑柱的左端通过第一正极连接板相连接,该低电压区正极组件中的上下两根低压正极支撑柱的右端通过第二正极连接板相连接;

32、对于嵌置在低电压区负极组件后部的低电压区正极组件,该低电压区正极组件中的上下两根低压正极支撑柱的左端通过第三正极连接板相连接,该低电压区正极组件中的上下两根低压正极支撑柱的右端通过第四正极连接板相连接;

33、所述的第一正极连接板、第三正极连接板均分别通过绝缘子连接件固定在左侧电极板上,所述的第二正极连接板、第四正极连接板均分别通过绝缘子连接件固定在右侧电极板上。

34、还包括喷淋组件,所述喷淋组件包括分别设在高电压静电除尘组件上部和低电压静电除尘组件上部的两根喷淋管,所述喷淋管上设有喷头。

35、在所述左侧电极板上与所述的两根喷淋管左端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安装喷淋管的喷淋管安装孔,在所述右侧电极板上与所述的两根喷淋管右端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安装喷淋管的喷淋管安装孔;

36、两根喷淋管的左端分别通过喷淋管安装孔与左侧电极板相连接,两根喷淋管的右端分别通过喷淋管安装孔与右侧电极板相连接。

37、上述的新风处理用静电除尘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8、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容置腔内的前部设置高电压静电除尘组件、在容置腔内的后部设置低电压静电除尘组件,实现高电压区与低电压区双重的除尘过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一味地通过高电压进行静电除尘,功耗太大,本装置设置高电压静电除尘区与低电压静电除尘区,通过适当降低低电压静电除尘区的电压,在确保有效除尘效果的同时,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

39、2.本实用新型中,所设置的绝缘子连接件,在高电压静电除尘组件中,绝缘子连接件可以使正极连接板与负极板之间绝缘,并且起到支撑上正极支撑柱排、下正极支撑柱排的作用。

40、在低电压静电除尘组件中,绝缘子连接件可以使多个正极连接板与低电压区负极板之间绝缘,并且起到支撑低电压区正极组件的作用。

4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高压电极连接片,可以连通不同位置的正极支撑柱,并且可以起到固定正极支撑柱的作用,使多个正极支撑柱成为一个组合起来的整体结构。

42、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喷淋管,可以使对沉积在高电压静电除尘区的电极板、低电压静电除尘区的电极板的污垢的清除实现可控,及时的清除污垢,提高过滤除尘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