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5528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工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除焦装置。



背景技术:

焦化是一种用于加工渣油,尤其是劣质减压渣油的成熟炼油工艺方法。焦化以重油、渣油、甚至是沥青为原料,经加热后进入焦化塔或反应釜,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裂化、缩合反应,生成气体、汽油、蜡油和焦炭等产品。

由于焦炭是慢慢沉积在焦化塔内的,它和塔壁之间嵌合紧密,不易脱落,因此除焦问题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技术中,主要是采用高压水力法进行除焦,此方法由高压水泵输送清洁水至焦化塔的顶部,经水龙带进入水龙头,到达空心的钻杆和切焦器。高压水经切焦器上的喷嘴喷出并形成高压射流,借其强大的冲击力将焦炭切割下来,使之与水一起由塔底流出。钻杆不断地升降和转动,直至把焦化塔内的焦炭全部除净。但是该方法具有存在有诸多不便和缺陷:

①水力除焦法所用高压水压力较高,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和能源;②除焦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焦化废水,废水也必须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这些都会导致整套设备的成本增加,如果污水处理不当,还会污染环境;③水力除焦先依靠除焦器转动切割焦炭,再利用高压水射流对其进行“切割”和“破碎”,此过程除焦器旋转阻力大,钻杆顶驱负荷大,容易出现卡住现象,故障率较高;④水力除焦的钻孔和切焦的功能切换需人工操作完成,劳动强度大,不能完成无人操作。

还有一种技术方案是,在焦化塔内设置除焦盘,除焦盘直径与焦化塔内直径相同,且除焦盘上表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升降杆,升降杆顶端与带有电机的升降装置相连接。通过升降杆带动除焦盘装置在 焦化塔内部升降将焦化塔内的焦炭清除。此种除焦装置的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是焦化反应进行时,除焦装置在焦化塔内部,由于传热导致其温度过高而造成电机等电气元件的损坏。并且高温状态下除焦装置与焦化塔顶盖部分容易密封不严而导致漏气情况的出现。

最后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易于除焦的焦化塔,其技术方案是在焦化塔内设有若干除焦棒,除焦棒分为直径不同的两端,在其分段处布置了带有扇形开槽的筛盘,反应结束后,使用锤子敲击每一根除焦棒上端使之震动,从而使石油焦松动成块状去除,此种设备自动化程度低,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焦炭塔的除焦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焦装置,无污染、可方便的出入焦化塔并且除焦效果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除焦装置,包括: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其顶部的减速电机和与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轴;

除焦端,所述除焦端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轴内部的伸缩装置和设置于第一轴底端的伸缩支架;所述伸缩装置包括设置于其底部的伸缩轴;所述伸缩支架包括固接于所述伸缩轴底端的第二轴,所述第二轴底端固接设有用于切割的钻头;所述伸缩支架还包括底端与所述第一轴底部侧壁铰接的第一斜杆,所述第一斜杆底端铰接设有第二斜杆,所述第二斜杆底部与所述第二轴靠近底部位置铰接;所述第二斜杆表面固接设有切割刀片。

优选地,还包括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固接于所述减速电机底部的支架和用于将所述除焦装置整体拖动做垂直升降运动的升降机。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底部固接设有第一法兰,所述第二轴顶端固接设有第二法兰。

优选地,所述伸缩装置为液压油缸。

优选地,所述钻头固接设有螺旋切割刀片。

优选地,所述第二斜杆顶端向第一斜杆方向延伸设有平行杆,所述平行杆表面设有切割刀片。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除焦装置,伸缩轴伸出第一轴底部一定长度,因为伸缩轴底部与所述第二轴连接,所述伸缩轴带动第二轴也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整个伸缩支架拉长,伸缩支架的横向截面直径收缩,直到可以从焦化塔顶部入口进入即可。启动伸缩装置,将伸缩轴提升,伸缩轴带动第二轴向上提升,从而带动整个伸缩支架形成收缩状态,伸缩支架的横向截面直径扩大,伸缩支架的第一轴和第二轴的铰接处与所述焦化塔内壁贴合即可。并且于现有技术比,该除焦装置具有可方便进出焦化塔的功能,并且除焦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一宗除焦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1为减速电机,12为第一轴,21为伸缩装置,22为伸缩轴,23为第二轴,24为钻头,25为第一斜杆,26为第二斜杆,31为第一法兰,32为第二法兰,4为铰接座,51为支架,52为吊耳,53为键,54为螺旋切割刀片,55为切割刀片,56螺纹坚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一宗除焦装置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焦装置,包括: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其顶部的减速电机11和与所述减速电机11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轴12;

除焦端,所述除焦端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轴12内部的伸缩装置21和设置于第一轴12底端的伸缩支架;所述伸缩装置21包括设置于其底部的伸缩轴22;所述伸缩支架包括固接于所述伸缩轴22底端的第二轴23,所述第二轴23底端固接设有用于切割的钻头24;所述伸缩支架还包括底端与所述第一轴12底部侧壁铰接的第一斜杆25,所述第一斜杆25底端铰接设有第二斜杆26,所述第二斜杆26底部与所述第二轴23靠近底部位置铰接;所述第二斜杆26表面固接设有切割刀片55。

在正常工作中,当焦化塔反应结束且内部的焦炭冷却一定温度后,将该除焦装置的除焦端通过焦化塔的顶部入口进入,因为焦化塔顶部入口一般设置较小,所以该除焦端进入焦化塔时该除焦端应舒展状态,所述舒展状态为伸缩轴22伸出第一轴12底部一定长度,因为伸缩轴22底部与所述第二轴23连接,所述伸缩轴带动第二轴23也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整个伸缩支架拉长,伸缩支架的横向截面直径收缩,直到可以从焦化塔顶部入口进入即可。当除焦端进入焦化塔内后,启动伸缩装置21,将伸缩轴22提升,伸缩轴22带动第二轴23向上提升,从而带动整个伸缩支架形成收缩状态,伸缩支架的横向截面直径扩大,伸缩支架的第一轴12和第二轴23的铰接处与所述焦化塔内壁贴合即可。启动减速电机11,减速电机11带动除焦端做水平旋转。

需要说明是,第一轴12与伸缩轴22为周向固定连接,伸缩轴22与第二轴23为固定连接,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有多种方式可实现周向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出于对产品结构简单的考虑,在第一轴12与伸缩轴22之间设置键53,用以实现周向固定连接。

将除焦装置整体向下移动,钻头24和设置于第二斜杆26上的刀片可实现对焦化塔内的焦炭切割和破碎,被切割下的焦炭可通过焦化塔底部排出。如此反复,直至焦化塔内的焦炭被清理完毕,然后通过将除焦端设置成舒展状态,即可将除焦装置从焦化塔内提出。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焦化塔底部一般会设置成锥形,本实施例中的,除焦端收缩状态后,其第二斜杆26与锤形相匹配。并且第一斜杆25与第一轴12底部通过铰接座4铰接,第二斜杆26与第二轴23也是通过铰接座4固接。

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固接于所述减速电机11底部的支架51和用于将所述除焦装置整体拖动做垂直升降运动的升降机。升降机的设置,能大大方便除焦装置的整体升降,并且能更好地配合除焦装置的工作,使出焦装置工作时可采用升降和旋转同步进行的方式工作,是进给力和切削力同时作用于焦炭,使除焦效率更高,进一步的还避免了因旋转和钻孔不同进行而导致的钻负荷大,出现卡住的现象。

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12底部固接设有第一法兰31,所述第二轴23顶端固接设有第二法兰32。第一法兰31和第二法兰32中间会形成一段轴距,当第一法兰31和第二法兰32相互贴合时,该除焦端的伸缩支架的第一轴12和第二轴23的铰接处与所述焦化塔内壁贴合。

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伸缩装置21为液压油缸。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液压油缸只是伸缩装置21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装置以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比如气缸,电动推杆,可伸缩的设备代替。需要说明的是,液压油缸与伸缩轴22之间通过吊耳52连接,并且可在第一轴12上设置安装孔,通过安装孔设置螺纹坚固件56将液压油缸固接与第一轴12内部。

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钻头24固接设有螺旋切割刀片54。螺旋切割刀片54可将被切割下的焦炭进一步的破碎,而且使破碎后的焦炭能更加方便的排出焦化塔。

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斜杆26顶端向第一斜杆25方向延伸设有平行杆,所述平行杆表面设有切割刀片55。该平行杆可根据除焦端的不同状态,而可切割刀不同的位置。当除焦端为舒展状态时,平行杆与第一斜杆25方向平行,这时可切割刀焦化塔顶部位置;当除焦端为收缩状态时,该平行杆与焦化塔的侧壁平行并贴合,从而增进除焦端的除焦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除焦效率。

总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除焦装置,通过伸缩装置21和伸缩支架的配合,以使除焦端方便的进出焦化塔,避免了除焦装置受到高温而损坏的情况,并且采用了升降和旋转同步进行的除焦方式,使得焦炭的去除更快、更容易,大大的提高了除焦效率。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除焦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