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127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干法熄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干熄焦装焦设备的上料斗和下料斗做成一体,除尘吸入点少且分布不均匀。这种结构会导致产生如下的问题:

1)装焦过程中产生厚重的烟尘,烟尘散发至环境中,严重影响环境,导致环保不达标;

2)工作时整个装焦设备移动,造成该装焦设备的动力设备功率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目的是减少设备运行动力消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包括上漏斗、可移动设置的下漏斗以及用于控制下漏斗在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漏斗控制装置,漏斗控制装置并用于控制干熄焦炉的炉盖在移出位置和移入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在下漏斗处于工作位置时,炉盖处于移出位置,下漏斗处于上漏斗和干熄焦炉之间且下漏斗使上漏斗和干熄焦炉的炉口处于连通状态。

在所述下漏斗处于非工作位置时,所述炉盖处于移入位置,炉盖将干熄焦炉的炉口封闭。

所述漏斗控制装置包括可移动设置且相连接的漏斗台车和炉盖台车,所述下漏斗设置于漏斗台车上,所述炉盖设置于炉盖台车上。

所述漏斗控制装置还包括可旋转设置的摆杆、与所述炉盖台车连接的控制臂以及与控制臂和摆杆转动连接的连杆,摆杆旋转时,通过连杆带动控制臂及炉盖台车和所述漏斗台车做直线运动。

所述漏斗控制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摆杆连接的电动推杆。

所述的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还包括基层平台,所述漏斗台车和所述炉盖台车为可移动的设置于基层平台上,所述摆杆与基层平台为转动连接。

所述控制臂为倾斜设置,所述连杆与控制臂的上端转动连接,控制臂的下端与所述炉盖台车固定连接,控制臂的上端与所述下漏斗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控制臂的下端与下漏斗之间的垂直距离。

所述的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还包括用于吸收所述上漏斗内部烟尘的吸尘装置。

所述吸尘装置包括与所述上漏斗连接的上吸风管和下吸风管、与上吸风管连接的上除尘管道和与下吸风管连接的下除尘管道,上吸风管位于下吸风管的上方。

所述上吸风管设置两个且两个上吸风管分别位于所述上漏斗的一侧,所述下吸风管设置两个且两个下吸风管分别位于所述上漏斗的一侧,各个上吸风管分别位于一个下吸风管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通过设置漏斗控制装置同时控制下漏斗和炉盖的移动,实现下漏斗和炉盖的位置切换,上漏斗无需移动,可以更有利于周边吸尘管道的敷设,同时可以减少设备运行的动力消耗,而且使得整个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便于布置,实现下漏斗和炉盖位置的精确控制。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的俯视图;

图中标记为:1、上漏斗;2、下漏斗;3、上吸风管;4、下吸风管;5、除尘管支架;6、漏斗固定架;7、均料器;8、炉盖台车;9、电动推杆;10、摆杆;11、连杆;12、控制臂;13、阀门;14、上除尘管道;15、下除尘管道;16、漏斗台车;17、密封罩;18、水封槽;19、基层平台;20、炉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包括上漏斗1、可移动设置的下漏斗2以及用于控制下漏斗2在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漏斗控制装置,漏斗控制装置并用于控制干熄焦炉的炉盖在移出位置和移入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在下漏斗2处于工作位置时,炉盖处于移出位置,下漏斗2处于上漏斗1和干熄焦炉之间且下漏斗2使上漏斗1和干熄焦炉的炉口处于连通状态。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3所示,漏斗控制装置包括可移动设置且相连接的漏斗台车16和炉盖台车8,下漏斗2设置于漏斗台车16上,炉盖设置于炉盖台车8上。本实用新型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还包括基层平台19,漏斗台车16和炉盖台车8为可移动的设置于基层平台19上。基层平台19为水平设置,基层平台19并位于干熄焦炉炉顶的两侧。干熄焦炉的炉顶具有让焦炭进入的炉口,炉盖用于控制炉口的关闭和打开,上漏斗1位于炉口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该距离形成容纳下漏斗2的空间。漏斗台车16和炉盖台车8在基层平台19上移动时的移动方向为水平方向且与干熄焦炉的炉口的轴线相垂直,漏斗台车16和炉盖台车8在基层平台19上为沿基层平台19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漏斗台车16的端部和炉盖台车8的端部固定连接,漏斗控制装置与炉盖台车8连接,下漏斗2固定设置于漏斗台车16上,炉盖固定设置于炉盖台车8上,通过漏斗控制装置控制炉盖台车8及炉盖做往复直线运动直线,实现漏斗台车16及下漏斗2的同步往复直线运动。

如图1至图3所示,当需要进行装焦工作时,在漏斗控制装置的作用下,炉盖移动至移出位置处,同时下漏斗2移动至工作位置处,上漏斗1和下漏斗2均为顶部和底部均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的构件,移动至工作位置处的下漏斗2位于上漏斗1的正下方,下漏斗2的顶部开口与上漏斗1的底部开口对接,下漏斗2的底部开口与干熄焦炉的炉口对接,从而下漏斗2使得上漏斗1和干熄焦炉的炉口处于连通状态,进入上漏斗1中的焦炭通过下漏斗2掉落至下方的干熄焦炉中。当停止装焦工作时,在漏斗控制装置的作用下,下漏斗2移动至非工作位置处,同时炉盖移动至移入位置处,炉盖将干熄焦炉的炉口封闭。炉盖的移入位置和下漏斗2的工作位置为同一位置,炉盖的移出位置和下漏斗2的非工作位置分别位于炉盖的移入位置和下漏斗2的工作位置的一侧。漏斗控制装置可实现下漏斗2和炉盖的同步移动,在炉盖将干熄焦炉的炉口打开后,下漏斗2可即可与干熄焦炉的炉口和上漏斗1对接,在下漏斗2移动至非工作位置后,炉盖可即刻将干熄焦炉的炉口关闭,从而避免干熄焦炉中的烟尘从炉口向外逸散,减少环境污染。漏斗控制装置可以实现下漏斗2和炉盖位置的精确控制,实现下漏斗2和炉盖位置切换的无缝对接,而且通过同一个漏斗控制装置下漏斗2和炉盖的移动,使得整个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上漏斗1固定不动,仅下漏斗2可移动,可以减少设备运行的动力消耗。

如图1至图3所示,漏斗控制装置还包括可旋转设置的摆杆10、与炉盖台车8连接的控制臂12、与控制臂12和摆杆10转动连接的连杆11以及与摆杆10连接的电动推杆9,摆杆10旋转时,通过连杆11带动控制臂12及炉盖台车8和漏斗台车16做直线运动。电动推杆9为可伸缩的构件,电动推杆9为可旋转的设置于基层平台19上,电动推杆9与摆杆10转动连接,摆杆10的下端与基层平台19为转动连接,摆杆10的上端与连杆11的一端转动连接,连杆11的另一端与控制臂12转动连接。在水平方向上,炉盖台车8、摆杆10、漏斗台车16和电动推杆9处于同一直线上,炉盖台车8位于摆杆10和漏斗台车16之间,摆杆10位于炉盖台车8和电动推杆9之间。摆杆10的旋转中心线处于水平面内,摆杆10的旋转中心线与炉盖台车8的移动方向相垂直且与下漏斗2的轴线在空间上相垂直,下漏斗2的轴线处于竖直面内。电动推杆9收缩时,带动摆杆10摆动,摆杆10通过连杆11带动控制臂12和炉盖台车8朝向靠近电动推杆9的方向直线移动,炉盖台车8将干熄焦炉的炉口逐渐打开的同时,带动漏斗台车16和下漏斗2朝向炉口处进行直线移动,最终炉盖台车8和炉盖移动至移出位置,下漏斗2移动至工作位置。电动推杆9伸长时,带动摆杆10摆动,摆杆10通过连杆11带动控制臂12和炉盖台车8朝向远离电动推杆9的方向直线移动,同时炉盖台车8推动漏斗台车16和下漏斗2进行直线移动,炉盖台车8上的炉盖并将干熄焦炉的炉口逐渐关闭,最终炉盖台车8和炉盖移动至移入位置,下漏斗2移动至非工作位置。摆杆10的长度大于连杆11的长度,摆杆10、连杆11和控制臂12相配合,形成一种摇杆滑块机构,这种机构传递动力大,使用寿命长,摆杆的长度较长,可实现远距离的操纵控制。而且摇杆滑块机构往复行程驱动简单,控制可靠,可以减少连续作业故障率。

如图1所示,电动推杆9是在摆杆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摆杆10转动连接,电动推杆9与摆杆10的连接点的位置靠近摆杆10的下端,电动推杆9与摆杆10的连接点和摆杆10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电动推杆9与摆杆10的连接点和摆杆10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这样设置,可以以较小的推动位移实现前段下漏斗和炉盖较大驱动位移,达到省距离和省力驱动的目的。

如图1所示,控制臂12为倾斜设置,连杆11与控制臂12的上端转动连接,控制臂12的下端与炉盖台车8固定连接,控制臂12的上端与下漏斗2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控制臂12的下端与下漏斗2之间的垂直距离,同时实现下漏斗和炉盖的反方向直线运动,达到省力驱动的目的。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干熄焦装焦的设备还包括用于吸收上漏斗1内部烟尘的吸尘装置,捕集装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减少环境污染。吸尘装置包括与上漏斗1连接的上吸风管3和下吸风管4、与上吸风管3连接的上除尘管道14、与下吸风管4连接的下除尘管道15以及用于提供吸力的吸尘风机,上吸风管3位于下吸风管4的上方。上漏斗1固定安装在漏斗固定架6上,漏斗固定架6固定安装在基层平台19上。上吸风管3的位置靠近上漏斗1的顶部开口,上吸风管3用于将上漏斗1中的烟尘引导至上除尘管道14中,上吸风管3具有吸尘口。下吸风管4的位置靠近上漏斗1的底部开口,下吸风管4用于将上漏斗1中的烟尘引导至下除尘管道15中,下吸风管4具有吸尘口。

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上吸风管3设置两个且两个上吸风管3分别位于上漏斗1的一侧,下吸风管4设置两个且两个下吸风管4分别位于上漏斗1的一侧,各个上吸风管3分别位于一个下吸风管4的上方。吸尘风机用于将上除尘管道14、下除尘管道15、上吸风管3和下吸风管4抽真空,产生负压区域,形成吸力,该吸力可以吸走装焦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吸尘风机运转后,产生吸尘气流,吸尘气流将上漏斗1中的粉尘带入分别带入上吸风管3、下吸风管4、上除尘管道14和下除尘管道15中,上除尘管道14和下除尘管道15最终将粉尘输送至指定位置处的收尘箱或收尘袋中进行收集,从而避免了粉尘散发到环境中,减少环境污染。

如图1至图3所示,上除尘管道14和下除尘管道15分别设置一个,上除尘管道14与两个上吸风管3连接,下除尘管道15与两个下吸风管4连接,上除尘管道14和下除尘管道15分别位于上漏斗1的一侧。上除尘管道14和下除尘管道15中均分别设置一个阀门13,阀门13用于控制上除尘管道14和下除尘管道15中吸尘气流的通断。当上除尘管道14内的阀门13开启后,上吸风管3的中空内腔和上除尘管道14的中空内腔连通,吸尘风机运转后,上漏斗1中的粉尘能够随吸尘气流进入上吸风管3和上除尘管道14中。当上除尘管道14内的阀门13关闭后,不能产生吸尘气流。当下除尘管道15内的阀门13开启后,下吸风管4的中空内腔和下除尘管道15的中空内腔连通,吸尘风机运转后,上漏斗1中的粉尘能够随吸尘气流进入下吸风管4和下除尘管道15中。当下除尘管道15内的阀门13关闭后,不能产生吸尘气流。设置上下两处吸风管,使得装焦料流垂直方面更大范围形成烟尘负压吸尘空间,可以完全消除装焦过程烟尘厚重问题。

如图1和图2所示,下漏斗2的底部设有密封罩17,干熄焦炉的炉顶设有水封槽18,在下漏斗2移动至工作位置处,密封罩17进入水封槽18内,密封罩17与水封槽18相配合实现下漏斗2与干熄焦炉之间的密封。下漏斗2的内部中心处并设有均料器7,装焦时,焦炭通过下漏斗2时,下漏斗2内部的均料器7将焦炭均匀分布到干熄焦炉内。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