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干熄焦本体的支撑结构和一种干熄焦本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6556发布日期:2019-06-29 02:01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干熄焦本体的支撑结构和一种干熄焦本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熄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干熄焦本体的支撑结构以及一种包括该支撑结构的干熄焦本体。



背景技术:

随着焦炭需求量的增加,干熄焦处理能力的提升,干熄焦本体结构高度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加之干熄焦的日趋普及,一些地区的设计条件相对恶劣,如风荷载大(有些甚至是台风地区),地震烈度大(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区),现有的干熄焦本体结构不可避免的具有以下问题:

1)随着所述干熄焦本体结构高度的增加,如果单凭增加构件截面来满足变形和强度要求,势必引起钢材量的激增,从而增加投资成本。

2)对于一些风荷载较大或者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由于干熄焦本体结构的高度值较大(通常为50m高左右),为了满足变形要求而增加支撑柱和支撑件的截面,来实现增大所述干熄焦本体结构刚度、减小侧移的目的。但是,实际工艺过程中发现,上述方法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应用于干熄焦本体的新型结构以增大干熄焦本体结构的刚度并且降低设备成本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干熄焦本体的支撑结构和一种干熄焦本体。所述支撑结构可以有效增大所述干熄焦本体的结构刚度、减小了钢材的使用量,降低了投资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干熄焦本体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外围支撑架和设置在两个所述外围支撑架之间的中间支撑架,所述中间支撑架将所述支撑结构划分为炉体容纳腔和传输机构容纳腔,所述外围支撑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之间的空间沿所述第一支柱的长度方向被划分为支撑区和安装区,所述安装区用于设置传输机构,所述支撑区内设置有多个连接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的第一加强杆,其中,所述安装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的第二加强杆。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杆包括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连接,所述第一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柱连接,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柱的长度方向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杆还包括第一斜梁,所述安装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斜梁;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一支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一支柱的所述第一斜梁,和/或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柱的所述第一斜梁。

优选地,两个所述外围支撑架分别为第一外围支撑架和第二外围支撑架,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与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位于所述传输机构容纳腔一侧,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位于所述炉体容纳腔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的所述支撑区包括第一支撑区和沿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区,所述第一支撑区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区的间隔中,

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的第二支撑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横梁和多个第二斜梁,所述第二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柱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柱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支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支柱的所述第二斜梁,和/或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柱的所述第二斜梁;所述第二支撑区内设置有多个连接在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横梁之间的所述第二斜梁;

所述第一支撑区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以及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所述第三横梁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连接,所述第三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柱连接,所述第四横梁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连接,所述第四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柱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横梁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柱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立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所述第二立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横梁连接,所述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柱的长度方向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支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支柱的第三斜梁;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二支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二支柱的第四斜梁。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的所述支撑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横梁和多个第二斜梁,所述第二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柱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柱的长度方向垂直;

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支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支柱的所述第二斜梁,和/或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柱的所述第二斜梁。

优选地,所述中间支撑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的下部包括第三支撑区和第四支撑区,所述第三支撑区位于第四支撑区沿第三支柱长度方向的上方,

所述第三支撑区和所述第四支撑区均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横梁和多个第二斜梁,所述第二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柱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柱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三支柱的长度方向垂直,

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三支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三支柱的所述第二斜梁,和/或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四支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四支柱的所述第二斜梁,

所述第四支撑区还至少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横梁,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横梁之间设置有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横梁的所述第二斜梁。

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子桁架、第二子桁架、第五横梁和第六横梁,所述第一子桁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三支柱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子桁架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柱和第四支柱的顶部连接;

所述第五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的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之间,且所述第五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桁架连接,所述第五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桁架连接,

所述第六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的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之间,且所述第六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桁架连接,所述第六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桁架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干熄焦本体,所述干熄焦本体包括干熄炉、提升机组以及所述支撑结构,所述干熄炉位于所述炉体容纳腔内,所述提升机组位于所述传输机构容纳腔内,其中,所述支撑结构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以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的支撑结构,通过在安装区设置第二加强杆,有效增大了所述干熄焦本体结构的刚度,由于第二加强杆结构布置的优化,使得所述支撑结构的传力途径更加合理,从而使用尺寸较小的横梁和斜梁就可以满足对所述支撑结构位移和应力的控制,有效地减小了钢材的使用量,降低了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外围支撑架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外围支撑架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中间支撑架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撑结构的支柱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桁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安装区 1010:第一横梁

1020:第一斜梁 200:支撑区

210:第一支撑区 220:第二支撑区

230:第三支撑区 240:第四支撑区

2110:第三横梁 2120:第四横梁

2130:第一立柱 2140:第二立柱

2150:第三斜梁 2160:第四斜梁

2210:第二横梁 2220:第二斜梁

310:第一支柱 320:第二支柱

410:第三支柱 420:第四支柱

500:桁架 510:第一子桁架

520:第二子桁架 530:第五横梁

540:第六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干熄焦本体的支撑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外围支撑架和设置在两个所述外围支撑架之间的中间支撑架,所述中间支撑架将所述支撑结构划分为炉体容纳腔和传输机构容纳腔,所述外围支撑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柱310和第二支柱320,第一支柱310和第二支柱 320之间的空间沿第一支柱310的长度方向被划分为支撑区200和安装区100,安装区100用于设置传输机构,支撑区200内设置有多个连接第一支柱310和第二支柱320的第一加强杆,其中,所述安装区100内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第一支柱310和第二支柱320的第二加强杆。

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外围支撑架,所述外围支撑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柱310和第二支柱320,在第一支柱310和第二支柱320之间的空间沿着第一支柱310的长度方向划分为支撑区和安装区,通过在所述安装区设置第二加强杆,使得第一支柱310和第二支柱320由原来的悬臂变为简支,从而减小了第一支柱顶部和第二支柱顶部的计算长度,降低了柱子的应力,同时,由于增加了所述第二加强杆,使得原来彼此孤立的第一支柱310和第二支柱320彼此连接,形成一个横截面很大的格构式构件,进而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刚度显著提高,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增大构件截面的方式相比,减小了材料的投入,从而降低了投资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所示安装区100仅为实际支撑结构对应安装区的剖面示意图,换言之,在实际的支撑结构中,所述安装区指的是所述外围支撑架与所述中间支撑架对应图1中附图标记“100”的位置处的空间区域,该区域用于安装和运行所述传输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加强杆包括第一横梁1010,第一横梁1010的一端与第一支柱310连接,第一横梁 101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柱320连接,第一横梁10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柱310的长度方向垂直。安装区100内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二加强杆还包括第一斜梁1020,安装区100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斜梁1020;第一横梁1010与第一支柱310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一横梁1010与第一支柱310的第一斜梁1020,和/或第一横梁 1010与第二支柱320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一横梁1010与第二支柱320 的第一斜梁1020。

如上所述,在安装区100内设置有所述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二加强杆包括第一横梁1010和第一斜梁10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加强杆包括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1010,第一横梁1010一端与第一支柱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柱连接,以使得所述位于所述安装区内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彼此之间相互连接,以增加结构刚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固所述安装区内的第一支柱310与第二支柱320之间的结构刚度,在第一横梁1010、第一支柱310以及第二支柱320之间设置了若干个第一斜梁1020,具体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斜梁1020的个数为四个,四个第一斜梁1020的按照安装区100的对角线排布,并且,其中两个第一斜梁1020一端连接第一支柱310,另一端连接第一横梁1010。相对应地,另外两个第一斜梁1020一端连接第二支柱320,另一端连接第一横梁1010。通过上述方式设置第一斜梁1020可进一步增大安装区100内的支撑结构的刚度。

需要说明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横梁和第一斜梁的连接方式以及具体数量仅为事例性说明,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只要是按照实际工程中的刚度比和应力要求进行计算确定具体连接方式以及所需要使用的第一横梁和第一斜梁的具体数量,并且能够实现增大所述支撑结构刚度的技术效果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所述外围支撑架分别为第一外围支撑架和第二外围支撑架,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与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位于所述传输机构容纳腔一侧,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位于所述炉体容纳腔一侧;

如上所述,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和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分别位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侧,并且在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和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之间设置有所述中间支撑架,以使得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与所述中间支撑架之间的空间构成传输装置容纳腔,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与所述中间支撑架之间的空间构成干熄焦本体的容纳腔。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使得干熄炉位于所述干熄焦本体容纳腔内,所述传输装置安装于所述传输装置容纳腔的顶部,进而通过所述传输装置将装满焦炭的焦罐沿所述支撑结构的高度方向提升至所述干熄炉进料口处,已完成所述干熄炉装焦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传输装置可以为起重机等设备,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只要是能够完成上述干熄炉装焦工艺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的支撑区200包括第一支撑区210和沿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区220,第一支撑区210位于两个第二支撑区220的间隔中,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的第二支撑区220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横梁2210 和多个第二斜梁2220,第二横梁2210的一端与第一支柱310连接,第二横梁221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柱320连接,第二横梁22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柱310的长度方向垂直。

第二横梁2210与第一支柱310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二横梁2210 与第一支柱310的第二斜梁2220,和/或第二横梁2210与第二支柱 320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二横梁2210与第二支柱320的第二斜梁2220;第二支撑区220内设置有多个连接在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梁2210之间的第二斜梁2220。

如上所述,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位于所述炉体容纳腔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区220,在两个第二支撑区220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区210,所述第一支撑区210和所述第二支撑区220主要用于增大所述支撑结构的刚度,此外,所述第一支撑区210还可用于安装所述干熄炉的环形风道出口,以使得干熄焦工艺流程顺利执行。

所述第一加强杆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梁2210和多个第二斜梁22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1的支撑区200以及图2的第二支撑区220中,多个第二横梁2210间隔设置,并且一端与第一支柱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柱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的支撑区200内包括多个第二斜梁2220,多个第二斜梁2220位于多组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梁2210 之间,并且其中一部分第二斜梁2220,一端与第一支柱3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横梁2210连接;相应地,另一部分第二斜梁2220,一端与第二支柱32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横梁2210连接;此外,上述第二横梁22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柱310的长度方向垂直。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的第二支撑区220包括多个第二斜梁2220,多个第二斜梁2220位于多组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梁 221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斜梁2220与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二斜梁的连接方式包括两种,其中第一种连接方式与上述第一外围支撑架的支撑区200内斜梁连接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种连接方式具体如图2所示,第二斜梁2220位于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横梁2210之间,并且第二斜梁2220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二横梁2210连接,另一端与另外一个第二横梁2210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多个第二横梁2210与多个第二斜梁2220 支架的连接结构,有效的增大了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和第二外围支撑架的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中支撑区内第二横梁与第二斜梁的使用数量以及连接、排布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实际工程中,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只要是按照实际工程中的刚度比和应力要求进行计算确定具体连接方式以及所需要使用的第二横梁和第二斜梁的具体数量,并且能够实现增大所述支撑结构刚度的技术效果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区210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横梁2110和第四横梁2120以及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 2130、第二立柱2140,所述第三横梁2110一端与第一支柱310连接,第三横梁211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柱320连接,第四横梁2120一端与第一支柱310连接,第四横梁212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柱320连接;

第一立柱2130的一端与第三横梁2110连接,第一立柱2130的另一端与第四横梁2120连接,第一立柱213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柱 310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立柱2140的一端与第三横梁2110连接,第二立柱2140的另一端与第四横梁2120连接,第二立柱214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柱310的长度方向平行。

如上所述,第一支撑区21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横梁2110和第四横梁2120,第三横梁2110的长度方向和第四横梁2120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支柱310的长度方向垂直。并且,在第三横梁2110和第四横梁2120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立柱2130和第二立柱2140,第一立柱213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柱310的长度方向平行,并且,第一立柱2130的一端与第三横梁2110连接,另一端与第四横梁2120连接;相对应地,第二立柱214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柱310的长度方向平行,并且,第二立柱2140的一端与第三横梁2110连接,另一端与第四横梁2120连接。

如图2所示,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使得在所述第一支撑区形成了一个开口区域,该开口区域用于设置干熄炉的环形风道出口,以使得干熄炉中的循环气体可以进入到除尘装置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所示,第一立柱2130与第一支柱310 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一立柱2130与第一支柱310的第三斜梁2150;第二立柱2140与第二支柱320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二立柱2140与第二支柱320的第四斜梁2160。

如上所述,由于在第一支撑区内设置了安装环形风道的开口区,依次会导致该区域的支撑结构的刚度较小,为了增大这一区域的结构刚度,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第一立柱2130与第一支柱310之间设置有第三斜梁2150,第三斜梁 2150一端与第一立柱213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柱310连接;相对应地,在第二立柱2140与第二支柱320之间设置有第四斜梁2160,第四斜梁2160一端与第二立柱214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柱320 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有效地提升了第一支撑区210的结构刚度。

容易理解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支撑结构的刚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第三横梁2110和第二横梁2210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三横梁2110和第二横梁2210的第二斜梁2220,相对应地,在第四横梁2120和第二横梁2210之间设置有连接第四横梁2120和第二横梁2210的第二斜梁2220。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三斜梁在第一立柱2130和第一支柱310 之间的连接方式和使用数量,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在实际工程中,只要是能够根据相应的刚度比和应力要求实现增大结构刚度的效果即可。对于第四斜梁的要求与第三斜梁一致,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的支撑区 200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横梁2210和多个第二斜梁2220,第二横梁2210的一端与第一支柱310连接,第二横梁221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柱320连接,第二横梁22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柱310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二横梁 2210与第一支柱310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二横梁2210与第一支柱310 的第二斜梁2220,和/或第二横梁2210与第二支柱320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二横梁2210与第二支柱320的第二斜梁2220。

如上所述,在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的支撑区200内,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梁2210,在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梁2210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斜梁222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二横梁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柱310,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柱320,并且第二横梁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长度延伸方向,多个第二斜梁分为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第一组第二斜梁2220连接在第二横梁2210和第一支柱310之间,第二组第二斜梁2220连接在第二横梁2210和第二支柱320之间。并且,第一组第二斜梁和第二组第二斜梁关于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的中轴线对称。

通过在支撑区200设置上述第二横梁和第二斜梁,有效的增大了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的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关于第二横梁和第二斜梁在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中的连接方式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只要是按照合理的刚度比和应力要求进行计算来确定第二横梁和第二斜梁具体的安装位置和连接方式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3所示,中间支撑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支柱410和第四支柱420,第三支柱410和第四支柱420的下部包括第三支撑区230和第四支撑区240,第三支撑区230位于第四支撑区240沿第三支柱410长度方向的上方,第三支撑区230和第四支撑区240均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横梁2210和多个第二斜梁2220,第二横梁2210的一端与第三支柱410连接,第二横梁2210的另一端第四支柱420连接,第二横梁22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三支柱410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二横梁 2210与第三支柱410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二横梁2210与第三支柱410 的第二斜梁2220,和/或第二横梁2210与第四支柱420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二横梁2210与第四支柱420的第二斜梁2220,第四支撑区240 还至少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梁2210,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梁2210之间设置有连接两个第二横梁2210的第二斜梁2220。

如图3所示,为了使得传输机构可以在安装区运行,以实现干熄焦工艺步骤的执行,因此,在所述中间支撑架安装区并未设置支撑结构。如上所述,对于所述中间支撑架,通过在第三支柱410和第四支柱420之间设置多个第二横梁和多个第二斜梁,有效增大了中间支撑架的结构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子桁架510、第二子桁架520、第五横梁530和第六横梁540,第一子桁架510分别与第一支柱310和第三支柱410的顶部连接,第二子桁架520与第二支柱320和第四支柱420的顶部连接;第五横梁530 端跨于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的第一支柱310和第二支柱320之间,且第五横梁530的一端与第一子桁架510连接,第五横梁530的另一端与第二子桁架520连接,第六横梁540端跨于第二外围支撑架的第一支柱310和第二支柱320之间,且第六横梁540的一端与第一子桁架 510连接,第六横梁540的另一端与第二子桁架520连接。

容易理解的是,如图4和图5所示,在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第二外围支撑架以及中间支撑架构成的支撑架构的顶部设置有桁架500,桁架500包括第一子桁架510和第二子桁架520。

其中,结合图4可知,第一子桁架510端跨于与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和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之间,并且第一子桁架510分别与第一支柱310和第三支柱410的顶部连接。与之相对应地,第二子桁架 5120端跨于与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和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之间,并且第二子桁架520分别与第二支柱320和第四支柱420的顶部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如图5所示,在所述支撑结构的顶部形成了安装区100,桁架500用于安装吊车,所述吊车端跨于第一子桁架 510和第二子桁架520之间,并且所述吊车可沿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移动,已将所述传输机构运送的焦炭运送至干熄炉进料口,已完成装焦工序。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所述中间支撑架的安装区没有设置支撑架构,但是从前述内容可知,所述中间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一外围支撑架和所述第二外围支撑架之间,并且在所述支撑结构的顶部设置有桁架500,因此,通过桁架500的协调作用,使得中间支撑架位于安装区100的第三支柱410和第四支柱420的支撑条件得到改善,加之通过整个所述支撑结构的空间体系对其产生的约束,进一步增大了所述中间支撑架的结构刚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干熄焦本体,所述干熄焦本体包括干熄炉、传输机构以及所述支撑结构,所述干熄炉位于所述炉体容纳腔内,所述传输机构位于所述传输机构容纳腔内,其中,所述支撑结构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支撑结构。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干熄焦本体通过采用上述支撑结构,有效增大了所述干熄焦本体的结构刚度,由于结构布置的优化,使得所述支撑结构的传力途径更加合理,从而使用尺寸较小的横梁和斜梁就可以满足对所述支撑结构位移和应力的控制,有效地减小了钢材的使用量,降低了投资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