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焦流化床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0659发布日期:2020-04-24 21:43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半焦流化床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气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半焦流化床冷却器。



背景技术:

目前,煤炭分级分质转化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核心,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煤分级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固体半焦,其产量基本上都在原煤进料量的50%以上。为了实现固体半焦的冷却再利用,通常采用水激冷等方式进行冷却,这不仅影响半焦产品的品质,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流化床间接换热冷却器具有换热效率高、产生的污水量少、固体半焦产品品质好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常规的流化床主要采用分布板来实现气体的均匀分布,利用在流化床内布置的换热管来实现换热,但对于一些粒度很小的轻质颗粒,分布板上的气孔容易发生堵塞,从而降低了半焦的冷却效率,而且分布板的结构复杂,维护困难,无法保证流化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半焦流化床冷却器,旨在解决再对半焦进行冷却时,提高半焦物料的分散效率,保证流化效果,进而提高半焦冷却效率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半焦流化床冷却器,包括:下部设置为倒锥形结构的半焦冷却流化床,与煤分级转化设备连通的半焦输送管道,其中,所述倒锥形结构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沿其周向方向均匀排列的分支管道,所述分支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倒锥形结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半焦输送管道的连通;所述分支管道靠近所述倒锥形结构的一端沿朝向所述倒锥形结构的底面方向设置,并与所述倒锥形结构的底面保持预设角度的夹角,所述分支管道用于使半焦以射流的方式进入所述半焦冷却流化床;所述半焦冷却流化床内部设置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倒锥形结构的上侧。

进一步地,所述分支管道由所述倒锥形结构的轴线向所述倒锥形结构的侧壁方向偏转预设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半焦流化床冷却器还包括流化气管道,所述流化气管道设置在所述分支管道的下侧,若干所述流化气管道沿所述倒锥形结构的周向方向均匀的排列设置,其中,所述流化气管道靠近所述倒锥形结构的一端、沿朝向所述倒锥形结构的底面方向设置,并与所述倒锥形结构的底面保持预设角度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流化气管道由所述倒锥形结构的轴线向所述倒锥形结构的侧面方向偏转预设角度;

所述流化气管道的偏转方向与所述分支管道的偏转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每一相邻的两所述分支管道之间设置一所述流化气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分支管道与所述倒锥形结构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

进一步地,所述流化气管道与所述倒锥形结构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沿所述半焦冷却流化床的径向方向环形排列设置若干层,若干层所述换热管的中轴线与所述半焦冷却流化床的中轴线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上均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分支管道的管径之和小于所述半焦输送管道的管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半焦输送管道,将煤分级转化设备中的半焦输送至半焦冷却流化床中,并且在半焦冷却流化床的下部设置倒锥形结构,在倒锥形结构的侧壁102上设置若干与半焦输送管道连通的分支管道,分支管道朝向倒锥形结构的底面方向倾斜,与倒锥形结构的底面保持预设角度的夹角,当半焦通过分支管道后,使得半焦以射流的方式进入倒锥形结构内,并且通过设置多个分支管道能够使得半焦在流化床内有效地分散,提高半焦的分散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半焦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与常规的流化床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流化床为设置为射流流化床,从而取消了分布板,进一步提高了固体半焦物料分散效率。同时,从半焦冷却流化床锥底部设置多个流化气入口,同时通入多股流化气,流化气和半焦的加入管道均具有一定的偏转角度,促进半焦在流化床冷却器内的旋流,保证流化效果,且采用多个旋流进口来实现半焦物料的均匀流化,以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半焦流化床冷却器的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且极大地节约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分支管道的管径小于半焦输送管道的管径,使得半焦在进入分支管道后流速加快,即,使得半焦在流化床内形成旋流转速加快,从而提高了固体半焦物料的分散效率,以及分散效果。

进一步地,换热管沿流化床不同直径的周向呈蛇形布置,方便换热管检修维护;每一组换热管进出口具有开关阀门,能保证整个换热管的安全操作,同时能够灵活的调节其换热量。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降低半焦流化床内换热管在固体流化床内的震动、磨损泄漏等风险,同时提高其换热效率,换热管分多组进入流化床,每一组在流化床不同直径的周向上呈蛇形分布,从而保证换热管主要走向与半焦旋流保持一致,降低与固体半焦的摩擦,同时保证换热效果。不同换热管之间进出口设有阀门,如果某一个换热管发生泄漏,关闭该组的进出口阀门即可,可保证该流化床换热器的长期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半焦流化床冷却器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倒锥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倒锥形结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支管道与到倒锥形结构第一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支管道与到倒锥形结构第二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半焦冷却流化床的横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焦流化床冷却器,包括:半焦冷却流化床2和半焦输送管道3,半焦输送管道3与煤分级转化设备1连通,以将煤分级转化设备1内的半焦输送至半焦冷却流化床2内。具体的,半焦冷却流化床2和煤分级转化设备1的下端部通过半焦输送管道3相连通,煤分级转化设备1用于进行煤炭分级分质转化,以输出半焦,并将半焦通过半焦输送管道3输送至半焦冷却流化床2内。半焦冷却流化床2用于对输入其中的半焦进行流化,并对半焦进行降温。

具体而言,半焦冷却流化床2和煤分级转化设备1均为一炉体,半焦冷却流化床2下部设置为倒锥形结构10,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与半焦输送管道3连通,以使得半焦由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进入半焦冷却流化床2内。

具体而言,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与半焦输送管道3连通时,半焦输送管道3通过若干分支管道4与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连通。

具体而言,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上设置有若干沿倒锥形结构10的周向方向均匀排列的分支管道4,若干分支管道4的其中一端分别与倒锥形结构10连通,若干分支管道4的另一端同时与半焦输送管道3的其中一端连通,即,在半焦输送管道3的其中一端上设置若干分支管道4,也即,将半焦输送管道3的一端分散为多股管道(分支管道4)与倒锥形结构10连通。

结合图2和3所示,具体而言,分支管道4靠近倒锥形结构10的一端沿朝向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方向设置,并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保持预设角度的夹角,分支管道4用于使半焦以射流的方式进入半焦冷却流化床1。

具体而言,半焦输送管道3设置在半焦冷却流化床2和煤分级转化设备1的下侧,半焦输送管道3与半焦冷却流化床2之间通过分支管道4连通时,优选的,各分支管道4设置为弯折预设角度的管道,以使得分支管道4的一端与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连接,另一端能够有效地与半焦输送管道3的端部连通。

在具体实施时,分支管道4朝向倒锥形结构10侧壁的方向进行弯折设置,且若干分支管道4均匀沿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的周向方向围设。优选的,半焦输送管道3与各分支管道4的连接位置设置在靠近倒锥形结构10的锥顶端的位置。

具体而言,分支管道4优选为一折弯型管道,分支管道4包括相连通的进口段401和连接段402,进口段401与倒锥形结构10连接,连接段402与半焦输送管道3连接,连接段402设置在半焦输送管道3和进口段401之间,进口段401和连接段402保持预设角度的夹角。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进口段401和连接段402之间的夹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具体而言,分支管道4靠近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的进口段401、沿朝向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方向设置,并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保持预设角度的夹角。

具体而言,分支管道4由倒锥形结构10的轴线向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方向偏转预设角度。

具体而言,进口段401由倒锥形结构10的轴线向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的方向偏转预设角度,即可以理解的是,由进口段401和倒锥形结构10的剖视图可知,进口段401的延长线与倒锥形结构10的圆心点o不相交,也可以理解为,进口段401的设置方向与倒锥形结10的任意一半径线方向不重叠。

具体而言,进口段401下侧的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上设置有流化气管道5,流化气管道5用于向倒锥形结构10内输入流化气,即,向半焦冷却流化床2内输入流化气。流化气管道5同样沿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的周向方向环形排列若干个,同时,若干流化气管道5与流化气总管道6连通,流化气总管道6与流化气输出设备连通,从而流化气由流化气输出设备输出后,流化气依次通过流化气总管道6和流化气管道5,再进入倒锥形结构10内。

具体而言,流化气管道5优选为一折弯型管道,流化气管道5与分支管道4的设置方式相同,两者为同样结构的弯折预设角度的管道,流化气管道5包括流化气进口段501和流化气连接段502,流化气进口段501与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连接,流化气连接段502与流化气总管道6连通,即,若干流化气连接段502的一端同时与流化气总管道6的其中一段连通。既可以理解为,流化气总管道6在与倒锥形结构10连通之前,通过流化气管道5分散为多股后,再与倒锥形结构10连通。

具体而言,流化气管道5靠近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的流化气进口段501、沿朝向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方向设置,并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保持预设角度的夹角,流化气进口段501沿倒锥形结构10的轴线向倒锥形结构10的侧面方向偏转预设角度。即可以理解为,由流化气进口段501和倒锥形结构10的剖视图可知,流化气进口段501的延长线与倒锥形结构10的圆心点o不相交,也可以理解为,流化气进口段501设置方向与倒锥形结构10的半径线方向不重叠,且流化气进口段501的延长线与倒锥形结构10的半径线保持预设角度的夹角。

具体而言,若干分支管道4的管径之和小于半焦输送管道3的管径。

可以看出,分支管道的管径小于半焦输送管道的管径,使得半焦在进入分支管道后流速加快,即,使得半焦在流化床内形成旋流转速加快,从而提高了固体半焦物料的分散效率,以及分散效果。

具体而言,分支管道4围设在流化气管道5的外侧。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设置在流化气进口段501的上侧。

可以看出,通过设置半焦输送管道3,将煤分级转化设备1中的半焦输送至半焦冷却流化床2中,并且在半焦冷却流化床2的下部设置倒锥形结构10,在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上设置若干与半焦输送管道3连通的分支管道4,当半焦通过分支管道4后,使得半焦以射流的方式进入倒锥形结构10内,提高半焦的分散效果。同时在分支管道4下侧设置向倒锥形结构10输送流化气的流化气管道5,分支管道4和流化气管道5均朝向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方向倾斜,并由倒锥形结构10的轴线向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偏转预设的角度,以使得输送至倒锥形结构10内的半焦和流化气沿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周向形成旋流,即,使得半焦和流化气在半焦冷却流化床2内形成旋流,形成旋流后的半焦和流化气能够充分的进行混合,通过设置多个分支管道4和流化气管道5,能够使得半焦在流化床内有效地分散,与流化气的接触混合,进一步使半焦在半焦冷却流化床2转动,以提高半焦的分散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半焦的流化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煤分级转化设备1的底部同样为一倒锥形的结构,其倒锥形的结构的锥顶端与半焦输送管道3的另一端连通。煤分级转化设备1的底部设置为锥形结构,方便了半焦的输送和流动。半焦通过半焦输送管道3输送进入半焦冷却流化床2的底部。为了方便半焦在流化床内部的分散,在流化床底部设置多个与半焦输送管道3连通的分支管道4,半焦输送管道3在进入流化床之前通过分支管道4分散为多股,数量至少为3个,沿半焦流化床的下锥分散布置。优选多个分支管道4的总管径不大于半焦输送管道3的管径,经过分散后的半焦流速加快,在流化床内形成射流,有利于半焦在整个流化床内的分散,同时保证流化床处于流化状态。

结合图4和5所示,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上设置有半焦进口41和流化气进口51,半焦进口41和流化气进口51为一通孔,分支管道4设置在半焦进口41上,两者连接在一起,以使得分支管道4与倒锥形结构10的内部连通,以向其中输入半焦;流化气管道5设置在流化气进口51上,两者连接在一起,以使得流化气管道5与倒锥形结构10的内部连通,以向其中输入流化气。具体的,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与半焦进口41连接,流化气进口段501与流化气进口51连接。

具体而言,分支管道4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需要说明的是,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设置在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上,并与半焦进口41连接,则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朝向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倾斜的角度决定了倒锥形结构10内的半焦形成的旋流大小。

在具体实施时,当倒锥形结构10的锥角为60度时,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的延长线e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度,则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垂直于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设置。还可以理解的是,半焦进口41所处位置的倒锥形结构10的横切线b与延长线e之间的夹角为30度,也即,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与半焦进口41所处位置的倒锥形结构10的横切线b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还可以理解的是,横切线b即为倒锥形结构10的直径所处的延长线。流化气进口51所处位置的倒锥形结构10的横切线c与横切线b相平行。

优选的,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垂直于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设置,但需满足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当倒锥形结构10的锥角为45度时,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的延长线e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度,则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与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之间的夹角则为82.5度。

具体而言,通过将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之间的夹角设置在大于等于30度范围内,提高了半焦流化床转动速度,进而提高半焦的分散效果。

具体而言,流化气管道5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即,流化气进口段501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可以理解的是,流化气管道5与分支管道4的结构相同,两者优选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设置。通过上述流化气进口段501倾斜角度的设置,提高了流化气在流化床内的流动速度,进一步提高了半焦的流化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优选垂直于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设置,但必须保证其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当流化床下锥角度为60度时,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与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相垂直,同时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的夹角刚好等于30度。但当倒锥形结构10的锥角为45度时,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如果与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相垂直设置,则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的夹角只有22.5度;而当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的夹角为30度时,需将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与倒锥形结构10的侧壁102之间的夹角降低至82.5度。如果角度太小,半焦向上流动全部需要依靠流化气,为了保证射流进入的半焦物料具有足够的动力向上流动,须保证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与倒锥形结构10的底面101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

继续参阅图3所示,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和流化气进口段501向同一方向旋转预设的角度,从而使得半焦在进入流化床后,不是直接冲击到流化床的正中心,而是围绕流化床锥部中心具有一定的旋转,增强半焦在流化床内的分散和流化效果。

具体而言,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和流化气进口段501的旋转角度小于等于30度。由于流化气进口段501设置在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的下侧,由倒锥形结构10的俯视图来看,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分布在大圆d的外侧,同样的半焦进口41分布在大圆d上,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和半焦进口41沿大圆d的周向环形排列。流化气进口段501分布在小圆f的外侧,同样的流化气进口51分布在小圆f上,流化气进口段501和流化气进口51沿小圆f的周向环形排列。其中大圆d为半焦进口41所处位置的倒锥形结构10的横截面形状,小圆f为流化气进口51所处位置的倒锥形结构10的横截面形状,大圆d和小圆f为同心圆。

具体而言,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以半焦进口41所处位置为轴心,由大圆d的圆心点o的方向向大圆d边的方向偏转预设的角度,即,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的延长线与圆心点o不相交;同样的,流化气进口段501以流化气进口51所处位置为轴心,由小圆f的圆心点o的方向向小圆f边的方向偏转预设的角度,即,流化气进口段501的延长线与圆心点o不相交。

具体而言,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和流化气进口段501的偏转角度和偏转方向相同。

可以看出,通过将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和流化气进口段501进行偏转后,可以使得半焦和流化气以射流的方式进入倒锥形结构10内,并形成旋流,从而使得半焦和流化气充分混合,提高流化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如果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和流化气进口段501不进行偏转,半焦和流化气在流化床内无法形成旋流,则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和流化气进口段501全部正对流化床中轴线,则高速射入流化床内的半焦会全部涌向半焦流化床的中心位置,从而使得流化床中心位置的半焦浓度大于四周,影响半焦分散,进而影响换热。而采用一定的旋流之后,各路半焦在进入流化床之后沿床的周围旋流分散,从而保证了流化床统一水平面上的半焦分散基本一致,从而增强换热效果。具体的,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和流化气进口段501的旋转角度设置为2-30度,具体角度可根据进口数量确定。

具体而言,通过在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的下侧设置流化气进口段501,进一步促进了半焦的流化,优选的,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和流化气进口段501设置数量相等。

具体而言,每一相邻的两分支管道4之间设置一流化气管道5,即,每一相邻的两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之间设置一流化气进口段501,或者,每一相邻的两流化气进口段501之间设置一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由倒锥形结构10的俯视图可以看出,大圆d上半焦进口41和小圆f上的流化气进口51为交错设置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分支管道4的进口段401和流化气进口段501相互交错设置。

优选的,每一流化气进口51与相邻的两半焦进口41之间的间距相等,即,由倒锥形结构10的俯视图看,可以理解为,每一相邻的半焦进口41和流化气进口51所形成的圆心角相等。

具体而言,流化气进口51与半焦进口41相互交叉,例如:流化气进口51与半焦进口41各设置三个,在大圆d和小圆f上确定一共同的起始位置,三个半焦进口41分别设置在与起始位置形成0度、120度和240度的圆心角的大圆d上,三个流化气进口51分别设置在与起始位置形成60度、180度和300度的圆心角的小f上。

可以看出,为了增强换热效果,流化气进口段501也具有一定旋转角度,保证进入流化床除了流化分散固体半焦外,射流气体围绕流化床中心具有一定的旋流,从而增强整个流化床的流化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流化气进口段501不进行旋转设置,则流化气在进入流化床后无法形成旋流,流化气直接射流向流化床中心,则流化床中心的流化较为良好,而边壁的流化较弱,从而影响边壁位置的半焦的换热效果。进而通过对流化气进口段501进行旋转设置,使的流化气形成的旋流增加半焦的流化效果,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而言,为了增强流化气与半焦的混合,流化气的射流方旋转方向和半焦的射流旋转方向相同。当半焦的旋流方向为顺时针时,流化气的旋流方向也为顺时针,即流化气的旋流方向和半焦旋流方向一致。通过半焦和流化气旋流的组合,促进半焦在流化床内的旋流流动,实现半焦在射流流化床内的混合,促进半焦与换热管11的换热效果。

结合图1和6所示,具体而言,半焦冷却流化床2内部设置有换热管11,换热管11设置在倒锥形结构10的上侧。换热管11沿半焦冷却流化床2的的设置方向设置若干层,换热管11沿半焦冷却流化床2的周向方向环形设置,若干层换热管11与半焦冷却流化床2的中轴线重合,且若干层换热管11沿半焦冷却流化床2的径向方向环形排列设置。

具体而言,换热管11为蛇形管道,蛇形管道沿半焦冷却流化床2周向方向环形设置。若干层换热管11的进水口9和出水口8上均设置在半焦冷却流化床2的外部,且每一层换热管11的进水口9和出水口8上均设置阀门45。若干换热管11的进水口9和出水口8分别在半焦冷却流化床2并排设置,并通过同一出水口8连接管将各出水口8进行连通,即通过同一出水口8连接管接收出水口8内输出的冷却水;同样的,通过同一进水口9连接管将各进水口9进行连通,即通过同一进水口9连接管向各进水口9内输入的冷却水。出水口8连接管和进水口9连接管同时与换热设备的冷却水循环系统连通,以使得半焦冷却流化床2内的换热管11内的冷却水进行循环。

具体而言,半焦流化床的换热管11进水口9在进入流化床之前先分为多支。换热管11在流化床内为分层布置,且沿环绕流化床的周向方向设置,即,每一组换热管11分别布置于流化床的某一直径的周向上,也即,各层换热管11在流化床内的直径等差排列设置,例如:当流化床直径为2m,高度2m时,第一组换热管42绕直径1.5m自上而下,换热管11直径0.5m;第二组换热管43绕直径1.0m自上而下,换热管11直径1.0m;第三组换热管44绕直径0.5m自上而下,直径1.5m。

具体而言,换热管11优选设置为螺旋形布置的蛇形管道,其螺旋形布置走向优选与半焦形成的旋流方向一致,从而能够保证换热管11的走向旋转围绕流化床,和半焦在流化床内的流动基本一致,从而减小半焦对换热管11的磨损。

具体而言,采用换热管11螺旋形布置走向与半焦形成的旋流方向一致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在换热管11维修时只需要将待更换一根换热管11拿出即可,无需全部取出进行更换或维修,从而提高了设备的操作性。

具体而言,每个进出口分支管上具有阀门45,如果某一组发生泄漏,设备运行过程中只需要将发生泄漏的一组及时关闭即可。另外,多组设计也方便对换热量进行调节。当换热量需要调整时,关闭或打开某一组换热管11的进水即可,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体而言,倒锥形结构10的锥顶端设置有排净口7,用以在半焦流化床停止运行时将半焦排尽。在倒锥形结构10的锥顶端开设一通孔,形成所述排净口7,通过排净口7对半焦冷却流化床2内的半焦进行排放。具体的,排净口7的中轴线与倒锥形结构10的轴线相重合,进而使得倒锥形结构10内部的半焦能够快速排放。

可以看出,与常规的流化床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流化床为设置为射流流化床,从而取消了分布板,进一步提高了固体半焦物料分散效率。同时,从半焦冷却流化床锥底部设置多个流化气入口,同时通入多股流化气,流化气和半焦的加入管道均具有一定的偏转角度,促进半焦在流化床冷却器内的旋流,保证流化效果,且采用多个旋流进口来实现半焦物料的均匀流化,以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半焦流化床冷却器的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且极大地节约了制造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上述实施例中半焦通过射流旋转进入半焦冷却流化床,可以促进半焦的分散,保证流化效果;

旋流布置的流化气则能更进一步促进固体半焦在半焦冷却流化床内的分散,流化床进料整体设计简单,便于制造,节约成本;

换热管沿流化床不同直径的周向呈蛇形布置,方便换热管检修维护;每一组换热管进出口具有开关阀门,能保证整个换热管的安全操作,同时能够灵活的调节其换热量。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