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工作期间会产生大量的热,需要将发动机工作时高温零件所吸收的热量及时带走,保持在其正常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若不进行适当的冷却,致使发动机过热,将导致零件强度降低、磨损加剧、机油变质等问题,最终影响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及耐久性,降低其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加合适的方法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处理。
目前,汽车发动机大多采用水冷却系统,冷却液经分水管进入到缸体水套中,以对缸体的各部件进行冷却,然后从缸体水套流动至缸盖水套,再对缸盖上的各部件进行冷却。
但是传统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不能根据发动机的工况进行精确的“热管理”,冷却液循环不够灵活;此外,这种传统的冷却方式,由于冷却液在对缸体进行冷却后再冷却缸盖,导致缸盖冷却效果不佳。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以消除或减小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该系统利用冷却液于该系统内循环以实现发动机的冷却,该系统包括一主循环回路,所述主循环回路中设置有一用于控制循环流量的电子水泵和一散热器;
还包括第一分支循环回路与第二分支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分支循环回路包括一设于发动机机体的缸体水套;所述第二分支循环回路包括一设于发动机机体的缸盖水套。
优选的,冷却液能够于电子水泵输出后分别至第一分支循环回路和第二分支循环回路,最终汇入主循环回路中。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支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连接所述控制电子和所述缸体水套;所述第一出水管连接所述缸体水套与一第一节温器;所述冷却液能够自电子水泵输出后依次通过第一进水管、缸体水套、第一出水管、第一节温器和散热器后循环至所述电子水泵。
优选的,所述第二分支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连接所述电子水泵和所述缸盖水套,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所述缸盖水套和一第二节温器;所述冷却液能够自电子水泵输出后依次通过第二进水管、缸盖水套、第二出水管、第二节温器和散热器后循环至所述电子水泵。
优选的,该系统还具有一微循环回路,该回路能够使冷却液自电子水泵输出后,依次经过缸盖水套和第二节温器后直接循环至所述电子水泵。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支循环回路中设有一机油冷却器。
优选的,该系统中还设有一控制循环回路,所述控制循环回路包括一控制系统和一设于所述主循环回路中的一冷却液感温传感器;所述控制系统能够分别接受来自于所述电子水泵和所述冷却液感温传感器的流量反馈信号和温度反馈信号来检测和控制冷却液的流量和温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节温器为蜡式调温器。
优选的,所述第二节温器为蜡式调温器。
优选的,所述散热器设有一电子冷却风扇,且连接一膨胀水箱。
有益效果:1、本发动机冷却系统分别设置了缸体和缸盖冷却系统,即第一分支循环回路和第二分支循环回路,能分别对缸体和缸盖进行冷却,并在各个冷却系统中设置节温器,分别控制各水冷系统的循环,使水温温度区间加大,进一步提高整体散热效果。2、本冷却系统有单独的当发动机冷起动时,冷却液的温度较低,冷却液能够迅速的升温,便于发动机很快启动。3、本冷却系统设置有所述控制器,与感温传感器相连接,根据冷却液温度实时调控循环回路的流量,防止发动机机体过热或过冷情况,提高发动机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中实线部分箭头为冷却液流动方向。虚线部分箭头为控制信号传输方向。
图中数字表示:
1、水泵 2、散热器 3、第一进水管 4、第一出水管
5、第二进水管 6、第二出水管 7、缸盖水套 8、缸体水套
9、第一节温器 10、第二节温器 11、机油冷却器
12、冷却液感温传感器 13、电子风扇 14、膨胀水箱 15、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所示,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该系统利用冷却液于该系统内循环以实现发动机的冷却,该系统包括一主循环回路,所述主循环回路中设置有一用于控制循环流量的电子水泵1和一散热器2,散热器2连接一膨胀水箱14;还包括第一分支循环回路与第二分支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分支循环回路包括一设于发动机机体的缸体水套8;所述第二分支循环回路包括一设于发动机机体的缸盖水套7。冷却液能够于电子水泵1输出后分别至第一分支循环回路和第二分支循环回路,最终汇入主循环回路中。
所述第一分支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一进水管3和第一出水管4,所述第一进水管3连接所述控制电子和所述缸体水套8;所述第一出水管4连接所述缸体水套8与一第一节温器9;所述冷却液能够自电子水泵1输出后依次通过第一进水管3、缸体水套8、第一出水管4、第一节温器9和散热器2后循环至所述电子水泵1。
所述第二分支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二进水管5和第二出水管6,所述第二进水管5连接所述电子水泵1和所述缸盖水套7,所述第二出水管6连接所述缸盖水套7和一第二节温器10;所述冷却液能够自电子水泵1输出后依次通过第二进水管5、缸盖水套7、第二出水管6、第二节温器10和散热器2后循环至所述电子水泵1。
该系统还具有一微循环回路,该回路能够使冷却液自电子水泵1输出后,依次经过缸盖水套7和第二节温器10后直接循环至所述电子水泵1。
所述第一分支循环回路中设有一机油冷却器11。
该系统中还设有一控制循环回路,所述控制循环回路包括一控制系统15和一设于所述主循环回路中的一冷却液感温传感器12;所述控制系统15能够分别接受来自于所述电子水泵1和所述冷却液感温传感器12的流量反馈信号和温度反馈信号来检测和控制冷却液的流量和温度。
所述第一节温器9和第二节温器10均为为蜡式调温器。
实施原理:图1所示,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缸体水套8、缸盖水套7、冷却液感温传感器12、控制系统15、散热器2以及其他附属装置等,该发动机冷却系统分为两个独立的循环系统,缸体冷却系统和缸盖冷却系统。从电子水泵1的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液分为两条支路流出,分为第一分支循环回路和第二分支循环回路。第一分支循环回路为缸体冷却系统,第二分支循环回路为缸盖冷却系统。
当发动机启动时,第一节温器9和第二节温器10关闭,冷却液流经缸盖水套7,流回电子水泵1,此为微循环回路,用于发动机快速升温;
发动机升温一段时间后,从电子水泵1出来的冷却液分别流入所述缸体水套8和缸盖水套7,冷却系统设置的第一节温器9和第二节温器10打开,控制第一和第二分支循环回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发动机水冷系统分为独立的缸体水冷系统和缸盖水冷系统,分别对缸体和缸盖进行冷却,并分别设置第一节温器9和第二节温器10,分别控制各冷却系统的循环。主循环回路中设置冷却液感温传感器12与散热器2连通,其检测冷却液的温度。冷却液感温传感器12测得的冷却液温度反馈到控制系统15,控制系统15连通电子水泵1,调节该冷却系统中循环流量,防止机体整体温度过冷或过热。
缸体的冷却系统中,设置有机油冷却器11,安装位置在缸体部位,该机油冷却器11中设有冷却水套,从电子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先流经机油冷却的冷却水套再流入缸体水套8。发动机启动时,较低温度的冷却液流经机油冷却器11得到加热,缸体内冷却液温度快速上升,使得发动机内部迅速预热,便于发动机的启动。
如图1所示,图中实线箭头表示冷却液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方向表示控制器的控制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发动机启动,在水泵1的作用下,冷却液分为两路流动,然后流入发动机的缸体水套8和缸盖水套7,第一节温器9和第二节温器10体内的石蜡处于固态,冷却液流经第一节温器9和第二节温器10流回水泵1,进行小循环。当冷却液温度达到规定值后,石蜡开始熔化逐渐变成液体,各个节温器分别打开,冷却液流经节温器,然后再流入散热器2,形成主循环回路,实现冷却系统的大、小循环。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大、小循环过程中,发动机控制系统15为冷却系统的“大脑”,分别与冷却液感温传感器12和电子水泵1,根据冷却液感温传感器12反馈出来的温度,控制系统15输出信号控制供给至电子水泵1的输入电力,以调节循环流量,实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精确“热管理”。
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