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820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冷却装置是车辆燃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在车辆运行时对温度升高的机油进行冷却,避免机油因温度过高而影响正常工作。现有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器本体和底板,其中,底板为单层结构,即,其通过单层结构来实现对冷却器本体的支撑。另外,底板上还具有与机油模块进行固定的安装孔,从而实现冷却装置与机油模块之间的固定连接。

现有技术中的底板通常强度较弱,如果采用这种底板来实现对冷却器本体进行支撑,当机油因受到冷却使油压突然异常升高时,底板会在机油的压力作用下弯曲形变,从而发生机油在冷却装置与机油模块的密封面之间泄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以解决上述底板因在机油的压力作用下弯曲形变而造成机油泄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装置,包括设有油回路和水回路的冷却器本体和用以支撑所述冷却器本体的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用以支撑所述冷却器本体的第一层和设有用以容纳密封圈的收容槽的第二层,所述第一层的强度使得所述底板在所述冷却装置在正常工作压力下,所述底板的形变控制在一预设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层支撑所述第一层,从而进一步增强所述底板的强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层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一层在相对设置的表面处以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器本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冷却器本体和所述第一层在相对设置的面处以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收容槽设置在所述底板背离所述冷却器本体的表面,所述收容槽包括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在所述表面限定有一区域,所述第二收容槽将所述区域分为四个部分,所述四个部分分别设有进油口、出油口、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分别与所述油回路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水回路连通。

优选的,所述四个部分的面积相同或不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一体形成单层结构。

优选的,所述单层结构的底板具有相背设置的顶面和底面,所述收容槽设置在所述底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为所述底板顶面至所述收容槽底面之间的部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中,通过采用形成密封圈收容槽的第二层对第一层进行补强,可以增大底板的机械强度,减少机油泄漏的风险,同时可以使得冷却装置能够集成密封圈,从而使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冷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第二层的第四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现有技术的冷却装置中底板通常强度较弱,如果采用这种底板来实现对冷却器本体进行支撑,当机油因受到冷却使油压突然异常升高时,底板会在机油的压力作用下弯曲,从而发生机油泄漏的问题。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实现底板对冷却器本体的支撑机械强度大大提升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设有油回路和水回路的冷却器本体和用以支撑所述冷却器本体的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用以支撑所述冷却器本体的第一层和设有用以容纳密封圈的收容槽的第二层,所述第一层的强度使得所述底板在所述冷却装置在正常工作压力下,所述底板的形变控制在一预设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层支撑所述第一层,从而进一步增强所述底板的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中,通过采用形成密封圈收容槽的第二层对第一层进行补强,可以增大底板的机械强度,减少机油泄漏的风险,同时可以使得冷却装置能够集成密封圈,从而使结构更加紧凑。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冷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所述冷却装置100包括冷却器本体1和底板2,冷却器本体1内部设有油回路和水回路,其中,冷却器本体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底板2用以支撑冷却器本体1。在底板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20,螺栓穿过这些安装孔20将冷却装置100固定连接在相应发动机机油模块中。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底板2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第二层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23和第四表面24。第一层的第一表面21与冷却器本体1的第二端面12相对设置,冷却器本体1和第一层在相对设置的面处以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直接将冷却器本体1通过钎焊焊接到第一层上。第一层的强度使得底板在冷却装置处于正常工作压力下时,底板的形变控制在一预设的范围内,从而防止在正常工作压力下泄漏的发生。

第一层的第二表面22与第二层的第三表面23相对设置,并且第一层和第二层在相对设置的表面处优选的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得第二层对第一层同样具有支撑作用,同时还能增强第一层的支撑强度,从而进一步增强底板2的机械强度。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4,图4是图2中第二层的第四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底板2背离冷却器本体1的表面上设置有收容槽25,即,底板2的第二层上设有用以容纳密封圈的收容槽25。优选地,收容槽25设置在第二层的第四表面24上。通过采用形成密封圈收容槽的第二层对第一层进行补强,可以增大所述底板的机械强度,减少机油泄漏的风险,同时可以使得所述冷却装置能够集成密封圈,从而使结构更加紧凑。

请继续参阅图4,在第四表面24上还设有进油口241、出油口242、进水口243和出水口244,其中,进油口241和出油口242分别与设于冷却器本体1内部的油回路连通,进水口243和出水口244分别与设于冷却器本体1内部的水回路连通。

上述收容槽25包括第一收容槽251和第二收容槽252,第一收容槽251在第二层的第四表面24上限定有一区域,其中,进油口241、出油口242、进水口243和出水口244位于所述区域内。第二收容槽252将所述区域分为四个部分,进油口241、出油口242、进水口243和出水口244分别位于所述四个部分之内。所述四个部分的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过上述密封圈收容槽的设置,使得每种流体的进口或出口都对应一个最大的密封区域,因此,对应的机油模块中流体进出口的位置精度和位置布置就可以有很大的余量,从而实现适配多种机油模块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板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层和第二层还可以一体成型设置,形成单层底板结构。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底板2为单层结构。底板2具有相背设置的顶面31和底面32,顶面31与冷却器本体1的第二端面12相对设置,底板2和冷却器本体1在相对设置的面处以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其中,底面32的结构示意图可参照图4。在底面32上设有进油口、出油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其中,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与设于冷却器本体内部的油回路连通,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设于冷却器本体内部的水回路连通。

另外,在底面32上还设有用以容纳密封圈的收容槽35。本实施例中,单层结构的底板的第一层为底板2的顶面31至收容槽35所在的底面32之间的部分。通过采用形成密封圈收容槽的底板对冷却器本体进行支撑,可以减少机油泄漏风险,同时可以使得所述冷却装置能够集成密封圈,从而使结构更加紧凑。

该收容槽35包括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第一收容槽在底面32上限定有一区域,其中,进油口、出油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位于所述区域内。第二收容槽将所述区域分为四个部分,进油口、出油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四个部分之内。所述四个部分的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过上述密封圈收容槽的设置,使得每种流体的进口或出口都对应一个最大的密封区域,因此,对应的机油模块中流体进出口的位置精度和位置布置就可以有很大的余量,从而实现适配多种机油模块的目的。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