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油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4959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油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油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台架试验过程中,发动机机油对发动机起着润滑、冷却、密封等作用,从而减小摩擦阻力,降低功率消耗,以达到提高发动机工作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机油温度直接影响机油的粘度,从而影响机油在机件表面的润滑与密封性,还将对机油压力产生重要影响,可见,保证合适的机油温度对发动机的安全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试验室多采用大型机油恒温冷却控制装置,存在明显缺点:该控制方式需要加装油冷转换座来连接热交换器,这将造成20~30Kpa的机油压力损失不利于发动机润滑,形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油冷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发动机台架试验时,机油压力损失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油冷却系统,包括:机油滤清器底座、设置在所述机油滤清器底座上的机油滤清器、与所述机油滤清器底座连接的热交换器以及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装置;

其中,所述机油滤清器底座中设置有一阻挡从所述机油滤清器流入所述机油滤清器底座中的机油直接通过所述机油滤清器底座流入发动机主油道的阀门;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滤后的机油进入所述机油滤清器底座,经过所述热交换器,流回所述机油滤清器底座,并流向发动机主油道。

进一步地,所述机油滤清器底座包括:

第一进油口,所述机油滤清器过滤后的机油通过所述第一进油口流入所述机油滤清器底座;

与所述第一进油口连通的第一油路和第一出油口,从所述第一进油口流入的机油经过所述第一油路,从所述第一出油口流入所述热交换器;

第二进油口,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机油从所述第二进油口流入所述机油滤清器底座;

与所述第二进油口连通的第二油路和第二出油口,从所述第二进油口流入的机油经过所述第二油路,从所述第二出油口流出,进入发动机主油道;

其中,所述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之间,将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阀门中设置有一阀芯,该阀芯包括:包括:

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的阻隔部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的弹簧;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抵靠所述第二油路的管壁,所述弹簧的一端抵靠所述第一油路的管壁,所述阻隔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之间,将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部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机油冷却系统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机油滤清器底座连通发动机主油道的出油口处的温度传感器;

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的二次仪表;

与所述二次仪表电连接的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制冷装置流出冷却液的冷却液管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器为板式热交换器、筒状热交换器或柱状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技术方案,在机油滤清器底座中设置有一阀门,该阀门能够阻挡从机油滤清器流入机油滤清器底座中的机油直接通过机油滤清器底座流入发动机主油道,而是被强制进入大循环冷却回路,实现机油的冷却降温,由于不再需要油冷转换座,因此减小了机油压力损失,保证了发动机润滑,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系统的框图之一;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滤清器底座的剖面图;

图3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机油滤清器底座的剖面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系统的框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

1、机油滤清器底座;2、机油滤清器;3、热交换器;4、制冷装置;5、温度传感器;6、二次仪表;7、电磁阀;8、发动机;101、阀门;102、第一进油口;103、第一油路;104、第一出油口;105、第二进油口;106、第二油路;107、第二出油口;108、阀门;1011、第一支撑部;1012、第二支撑部;1013、阻隔部;1014、弹簧;1081、第一支撑部;1082、第二支撑部;1083、阻隔部;108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油冷却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机油滤清器底座1、设置在机油滤清器底座1上的机油滤清器2、与机油滤清器底座1连接的热交换器3以及与热交换器3连接的制冷装置4。

其中,如图2所示,机油滤清器底座1中设置有一阀门101,该阀门101能够阻挡从机油滤清器2流入机油滤清器底座1中的机油直接通过机油滤清器底座1流入发动机主油道的阀门101,这样机油滤清器2过滤后的机油在进入机油滤清器底座1后,会被强制进入大循环冷却回路,即先经过热交换器3,再流回机油滤清器底座1,最后流向发动机主油道。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机油进行冷却降温,能够保证发动机台架试验对机油温度的要求,由于不再需要油冷转换座,因此能够减小机油压力损失,保证发动机润滑,有利于发动机整机平稳运转和功率输出,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热交换器3为板式热交换器、筒状热交换器或柱状热交换器。当然可以理解是,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热交换器3,具体情况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机油滤清器底座1包括:第一进油口102、第一油路103、第一出油口104、第二进油口105、第二油路106以及第二出油口107。

其中,机油滤清器2过滤后的机油通过第一进油口102流入机油滤清器底座1,从第一进油口102流入的机油经过第一油路103,从第一出油口104流入热交换器3,经过热交换器3的冷却降温后,从热交换器3流出,通过第二进油口105再流入机油滤清器底座1,从第二进油口105流入的机油经过第二油路106,从第二出油口107流出,进入发动机主油道。其中,阀门101设置于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之间,将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隔离,从而使从机油滤清器2流入机油滤清器底座1中的机油无法直接通过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流入发动机主油道,而是强制进入大循环冷却回路,进行冷却降温。

其中,冷却液在制冷装置4和热交换器3之间循环流动,热交换器3将温度较高的冷却液输送至制冷装置4,制冷装置4对冷却液制冷降温后,将温度较低的冷却液输送回热交换器3,如此依次循环。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阀门101中设置有一阀芯,该阀芯包括:包括:第一支撑部1011、第二支撑部1012、阻隔部1013以及弹簧1014。

其中,第二支撑部1012与第一支撑部1011相对设置,阻隔部1013设置于第一支撑部1011和第二支撑部1012之间,弹簧1014套设于第二支撑部1012上。第一支撑部1011的一端抵靠第二油路106的管壁,弹簧1014的一端抵靠第一油路103的管壁,阻隔部1013设置于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之间,将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隔离。其中,第一支撑部1011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部1012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地,将机油滤清器底座1中阀门108里的阀芯反向安装,从而实现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的隔离。

如图3所示(其中,图中附有叉号的箭头表示断路),现有技术中阀芯的弹簧1084套设于第一支撑部1081上,弹簧1084与第一油路103的管壁相抵触,第二支撑部1082与第二油路106的管壁相抵触。第一支撑部1081与弹簧1084的组合结构将连通第一进油口102与第一出油口104的第一油路103隔断,阻隔部1093将连通第二进油口105与第二出油口107的第二油路106隔断,但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之间保持连通,因此从机油滤清器2流入机油滤清器底座1中的机油会直接经过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流入发动机主油道,没有冷却降温的过程,影响发动机试验时的性能。

如图2所示(其中,图中普通箭头表示机油的流向,附有叉号的箭头表示断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簧1014套设于第二支撑部1012上,弹簧1014与第一油路103的管壁相抵触,第一支撑部1011与第二油路106的管壁相抵触。阻隔部1013将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隔断,但第一进油口102和第一出油口104保持连通,第二进油口105与第二出油口107保持连通,因此从机油滤清器2流入机油滤清器底座1中的机油会通过第一油路103进入热交换器3进行冷却降温,从热交换器3流出后经过第二油路106流入发动机主油道。由于机油进行了冷却降温过程,因此满足了发动机台架试验对机油温度的要求,保证了发动机的安全运转,且该方案简单可靠,成本低廉,控制性能良好,便于实现。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该机油冷却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5、二次仪表6和电磁阀7。

其中,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机油滤清器底座1连通发动机主油道的出油口处,即设置于机油滤清器底座1与发动机8之间,二次仪表6与温度传感器5电连接,电磁阀7与二次仪表6电连接的,且电磁阀7设置于制冷装置4流出冷却液的冷却液管路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了实现自动控制机油温度的目的,采用二次仪表6和电磁阀7相结合的方式,在机油滤清器底座1出油口(连通发动机主油道的出油口)处加装一个温度传感器5,检测机油温度,并将检测到温度值传输至二次仪表6,由二次仪表6来控制冷却水管路上的电磁阀7,从而调节冷却水的流量,进而实现对机油温度的控制,保证机油温度的恒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系统,在机油滤清器底座1中设置有一阀门101,该阀门101能够阻挡从机油滤清器2流入机油滤清器底座1中的机油直接通过机油滤清器底座1流入发动机主油道,而是被强制进入大循环冷却回路,实现机油的冷却降温,由于不再需要油冷转换座,因此减小了机油压力损失,保证了发动机润滑,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此外,为了减少对机油滤清器底座1不必要的改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将阀芯反向安装的方式,隔断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强制机油进入大循环冷却回路,进行冷却降温,方案简单可靠,成本低廉,控制性能良好,便于实现。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