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摩托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发动机。
背景技术:
三轮摩托车由于排量小、车身体积小、通过性好等优点,得到广泛的使用,三轮摩托车根据行业一般分为老年车、正三轮货车和客运三轮,而其中老年车车头、车身较小,适合家庭生活中小物品的运送,较为机动灵活,一般设置的发动机为卧式发动机,利于结构协调布置,现有技术中,安装于三轮车的卧式发动机一般气缸朝前而箱体朝后,利于行车产生用于冷却发动机的冷却风,但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卧式发动机使用重载、低车速和高发动机转速情况,存在普遍热负荷高的问题,尤其是老年卧式发动机,提速慢,导致爬坡后不能有效进行散热,虽然在卧式发动机外壁形成有散热片,由于散热片之间形成阻挡,使得行车产生的冷却风不能有效对散热片之间的热量进行有效冷却,使得卧式发动机的散热效率较差,发动机长期处于较高温度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发动机的品质和使用寿命,当然,为克服发动机温度过高的问题,也可通过更改缸头,缸头盖,箱体、左盖和右盖等的散热结构,但成本相对较高,不适用于经济型的三轮车,因此,上述缺点严重影响了卧式发动机的应用。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卧式发动机,能够有效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效果,保证发动机的产品性能好和使用寿命长,并且发动机改动不大,成本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卧式发动机,能够有效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效果,保证发动机的产品性能好和使用寿命长,并且发动机改动不大,成本低。
本发明的卧式发动机,所述卧式发动机固定设置有聚风板,所述聚风板位于卧式发动机上部且该聚风板与卧式发动机之间形成前大后小的楔形空间;所述楔形空间作为导风道用于冷却卧式发动机;所述聚风板将行车产生的冷却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聚风板的下端与缸体之间的空隙吹过发动机缸体,另一部分被聚风板阻挡转向后吹向发动机缸头,聚风板利于将向后流动的气流聚拢并导流至卧式发动机,大大提高对发动机整体的冷却效率,保证发动机的产品性能好和使用寿命长,并且卧式发动机改动不大,在卧式发动机上方增加一块聚风板对卧式发动机整体布置影响较小,并且成本低,适用于三轮车,大大的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进一步,所述聚风板为其长沿竖向倾斜设置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由下往上向前倾斜后与卧式发动机的缸体和缸头之间形成所述楔形空间;通过将聚风板1设置为类似瓦形结构的弧形板,弧形结构利于聚拢左右方向的气流向中靠拢,提高冷却风的收集效率,同时,弧形板由下往上向前倾斜设置利于对聚拢的冷却风形成向下导流至缸体和缸头,利于增加聚风板对缸体和缸头的左、右侧壁形成冷却风,保证缸体和缸头的散热面积较大。
进一步,扩展口利于调节聚风板的下端与缸体之间的空隙形状,在保证弧形板具有一定倾斜角度时,利于提高聚风板的过风面积,利于提高卧式发动机侧壁冷却风的风量,同时,可改善聚风板与缸体之间间距形状和距离,使该结构更符合流体力学需求,进一步提高冷却风的导风效果。
进一步,所述弧形板位于卧式发动机的缸体上方,所述弧形板的长与缸体中心轴线之间的空间夹角为α,所述α为35°-65°;优选为50°,在该空间夹角下,利于弧形板聚拢较多的冷却风,合理分配聚拢的冷却风对缸体和缸头进行冷却,大大改善发动机的品质,同时避免弧形板由于冷却风产生的阻力相对较小,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好。
进一步,所述弧形板的长与形成扩展口的切角面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β为100°-135°;优选为115°,所述弧形板的切角面通过下端面弧线的两端点,在该夹角的作用下,利于β与α相互配合,保证聚风板的下端与缸体之间空隙的导风性好,同时利于弧形板对卧式发动机左、右侧壁冷却风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冷却风的冷却效率。
进一步,所述聚风板可拆卸式固定于卧式发动机;便于维护维修,可根据三轮车机架与卧式发动机之间安装空间设置不同尺寸的聚风板,使用灵活,操作方便。
进一步,所述卧式发动机的前端设置有缸头盖,所述缸头盖的前端面设置有多个沿横向并列且平行分布的导风散热片12;所述导风散热片12沿竖向分布,利于缸头盖散热,同时利于对迎面吹向缸头盖的冷却风进行聚拢并使其朝竖直上侧流向聚风板,进一步提高冷却风对缸体的冷却强度。
进一步,所述卧式发动机由前向后依次包括缸头盖、缸头、缸体和箱体,所述缸头和箱体的顶部分别固定设置有进气管和启动电机,所述聚风板倾斜固定设置于进气管和启动电机之间;所述进气管为金属管并在进气口设置有连接法兰,所述聚风板可支撑固定于进气管和启动电机,利于保证聚风板稳定性,避免出现涡流,进而保证形成的冷却风气流场稳定。
进一步,所述聚风板固定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用于与进气管固定的上连接组件和用于与缸体固定的下连接组件,所述上连接组件和下连接组件均包括沿横向并列分布的长条形的左、右连接片,所述左、右连接片的一端与聚风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均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安装孔;安装方便,结构简单,改动小,成本低廉。
进一步,所述缸头和缸体的上侧壁和/或下侧壁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纵向散热片;所述缸头和缸体的左和/或右侧壁设置有与各自对应的纵向散热片垂直的横向散热片;合理对冷却风进行导流,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卧式发动机,通过聚风板的设置并与卧式发动机之间形成前大后小的楔形空间,当卧式发动机向前行驶过程中,形成产生的空气气流沿卧式发动机向后流动形成冷却,聚风板利于将向后流动的气流聚拢并导流至缸体和缸头,大大提高对卧式发动机整体的冷却效率,保证卧式发动机的产品性能好和使用寿命长,并且卧式发动机改动不大,在缸体上方增加一块聚风板对三轮车整体布置影响较小,并且成本低,大大的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聚风板和聚风板下端面的倾斜角度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本发明中聚风板和聚风板下端面的倾斜角度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卧式发动机;所述卧式发动机固定设置有聚风板1,所述聚风板1位于卧式发动机上部且该聚风板1与卧式发动机之间形成前大后小的楔形空间2;所述楔形空间2作为导风道用于冷却卧式发动机;聚风板通过铸造、焊接或可拆卸式固定的方式固定于卧式发动机上;聚风板可位于卧式发动机的缸体上方,卧式发动机发热量最大的部件为缸体和缸头,所述聚风板将行车产生的冷却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聚风板的下端与缸体之间的空隙2a吹过发动机缸体,另一部分被聚风板阻挡转向后吹向发动机缸头,当然,气缸体的上侧壁设置有散热片,该散热片的布置方向沿前后布置,利于气流流通,并且缸体周围的热量由于热空气上浮原理聚集于缸体上侧,通过在缸体上方设置聚风板1且在聚风板1与缸体之间形成楔形空间作为导风道,当三轮车向前行驶过程中,形成产生的空气气流沿卧式发动机向后流动形成冷却,聚风板1利于将向后流动的气流聚拢并导流至缸体和缸头,大大提高对卧式发动机整体的冷却效率,保证发动机的产品性能好和使用寿命长,并且发动机改动不大,在缸体上方增加一块聚风板1对三轮车整体布置影响较小,并且成本低,大大的提高发动机的性价比。
本实施例中,所述聚风板为其长沿竖向倾斜设置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由下往上向前倾斜后与卧式发动机的缸体和缸头之间形成所述楔形空间2;通过将聚风板1设置为类似瓦形结构的弧形板,弧形结构利于聚拢左右方向的气流向中靠拢,提高冷却风的收集效率,同时,弧形板由下往上向前倾斜设置利于对聚拢的冷却风形成向下导流至缸体和缸头,利于增加聚风板对缸体和缸头的左、右侧壁形成冷却风,保证缸体和缸头的散热面积较大,缸体和缸头左、右侧壁可设置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为多片并垂于缸体轴线平行设置,利于聚风散热;并且该结构聚风板有效提高冷却风出现紊流,利于热交换效率较高,保证冷却效率;左右方向表示相对于行车方向的左右。
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板的下端位于弧顶侧切角后形成扩展口;扩展口利于调节聚风板的下端与缸体之间的空隙2a形状,在保证弧形板具有一定倾斜角度时,利于提高聚风板的过风面积,利于提高卧式发动机侧壁冷却风的风量,同时,可改善聚风板与缸体之间间距形状和距离,使该结构更符合流体力学需求,进一步提高冷却风的导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板位于卧式卧式发动机的缸体上方,所述缸体中心轴线与弧形板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为35°-65°;优选为50°,在该夹角下,利于弧形板聚拢较多的冷却风,合理分配聚拢的冷却风对缸体和缸头进行冷却,大大改善发动机的品质,同时避免弧形板由于冷却风产生的阻力相对较小,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板的长与形成扩展口的切角面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β为100°-135°;优选为115°,所述弧形板的切角面通过下端面弧线的两端点,在该夹角的作用下,利于β与α相互配合,保证聚风板的下端与缸体之间空隙2a的导风性好,同时利于弧形板对卧式发动机左、右侧壁冷却风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冷却风的冷却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聚风板可拆卸式固定于卧式发动机;便于维护维修,可根据机架与卧式发动机之间安装空间设置不同尺寸的聚风板,使用灵活,操作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卧式发动机的前端设置有缸头盖4,所述缸头盖4的前端面设置有多个沿横向并列且平行分布的导风散热片12;所述导风散热片12沿竖向分布,利于缸头盖4散热,同时利于对迎面吹向缸头盖4的冷却风进行聚拢并使其朝竖直上侧流向聚风板1,进一步提高冷却风对缸体的冷却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卧式发动机由前向后依次包括缸头盖4、缸头5、缸体3和箱体6,所述缸头5和箱体6的顶部分别固定设置有进气管7和启动电机8,所述聚风板1上端向前倾斜固定设置于进气管7和启动电机8之间;所述进气管7为金属管并在进气口设置有连接法兰11,所述聚风板1可支撑固定于进气管7和启动电机8,利于保证聚风板1稳定性,进而保证形成的冷却风气流场稳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聚风板1固定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用于与进气管7固定的上连接组件和用于与缸体固定的下连接组件,所述上连接组件和下连接组件均包括沿横向并列分布的长条形的左、右连接片,所述左、右连接片的一端与聚风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均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安装孔;位于上端的左、右连接片(包括左上连接片9a和右上连接片9b)可固定于进气管7的连接法兰,位于下端的左、右连接片(包括左下连接片10a和右下连接片10b)固定于缸体3的下端侧面,聚风板为弧形板且弧形板的凹面朝前且向前抵压于进气管上,而弧形板的凸面朝后并向后抵压于启动电机形成限位,然后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进行固定,防止滑落,保证聚风板的有效固定,避免晃动,固定强度高,安装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缸头和缸体的上侧壁和/或下侧壁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纵向散热片;优选缸头和缸体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均设置纵向散热片,所述纵向散热片沿横向平行并列设置多片,多片纵向散热片均开设有多个横向通孔,使得纵向散热片之间产生的负压作用横向散热片之间的上侧口和下侧口,加速横向散热片之间的热量散失,有效提高散热效果,所述缸头和缸体的左和/或右侧壁设置有与各自对应的纵向散热片垂直的横向散热片(位于缸头的纵向散热片与位于缸头的横向散热片垂直,位于缸体的纵向散热片与位于缸体的横向散热片垂直),优选缸头和缸体的右侧壁和左侧壁均设置有横向散热片,所述横向散热片沿前后方向平行并列设置多片;合理对冷却风进行导流,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