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器回油管、发动机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9368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压器回油管、发动机及汽车。



背景技术:

增压器回油管作为连接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回油通道,是保证增压器有效润滑的重要部件,目前市场上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多为在增压器一侧采用法兰加垫片的连接密封形式,在缸体侧采用三通螺栓加铜垫圈的连接密封形式,此布置方案涉及的零件数量较多,且由于发动机的振动较大,增压器回油管极易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压器回油管、发动机及汽车。解决了增压器回油管密封效果差,因发动机振动易造成断裂的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增压器回油管,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管路本体;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位于所述管路本体的两端;

所述第一接口具有:第一单边法兰和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单边法兰和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管路本体的一端;

所述第二接口具有:第二单边法兰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单边法兰和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管路本体的另一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为O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圈为O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管路本体上设有至少一处波纹管。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增压器以及发动机缸体;还包括上述的增压器回油管,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增压器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发动机缸体连接。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对于增压器回油管两端的连接口采用单边法兰加O形密封圈的连接密封形式,节省安装空间,且方便安装,而且密封效果强于垫圈。管路的中间部分采用波纹管的结构设计,可以缓冲增压器和发动机两个不同振源对增压器回油管的振动,有效防止断裂。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器回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1、第一接口,2、第二接口,3、管路本体;

11、第一单边法兰,12、第一密封圈;

21、第二单边法兰,22、第二密封圈;

33、波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压器回油管,包括:第一接口1、第二接口2和管路本体3;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分别位于所述管路本体3的两端;

所述第一接口1具有:第一单边法兰11和第一密封圈12;所述第一单边法兰11和第一密封圈12设置在所述管路本体3的一端;

所述第二接口2具有:第二单边法兰21和第二密封圈22;所述第二单边法兰21和第二密封圈22设置在所述管路本体3的另一端。

该实施例中,增压器回油管的第一接口1通过第一单边法兰11和第一密封圈12与增压器连接,第二接口2通过第二单边法兰21和第二密封圈22与发动机缸体连接,单边法兰加密封圈的连接密封形式,使增压器回油管与增压器和发动机缸体的连接接口处的密封效果更好,有效防止漏油。增压器回油管中部设计波纹管,使发动机振动造成的管路本体的振动得到缓冲,防止增压器回油管在振动过程中断裂。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12为O形结构。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12安装在增压器回油管与增压器的接口处,且第一密封圈12的规格根据接口的孔径进行选择,相对于垫圈,密封效果更好,有效防止回油过程中漏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圈22为O形结构。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圈22安装在增压器回油管与发动机缸体的接口处,且第二密封圈22的规格根据接口的孔径进行选择,相对于垫圈,密封效果更好,有效防止回油过程中漏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管路本体3上设有至少一处波纹管31。

优选地,管路本体3上的波纹管为两处,所述波纹管设置在管路本体上弯折的部分,可以补偿装配误差,缓冲增压器和发动机两个不同振源对回油管的振动,防止增压器回油管断裂。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增压器以及发动机缸体;还包括上述的的增压器回油管,所述第一接口1与所述增压器连接,所述第二接口2与所述发动机缸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对于增压器回油管两端的连接口采用单边法兰加O形密封圈的连接密封形式,节省安装空间,且方便安装,而且密封效果强于垫圈。管路的中间部分采用波纹管的结构设计,可以缓冲增压器和发动机两个不同振源对增压器回油管的振动,有效防止断裂。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