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4634发布日期:2019-02-26 18:5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更详细地,涉及根据车辆的运行条件控制阀的升程量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背景技术:

适用于汽车引擎的阀机构根据引擎的行程向燃烧室供给混合气体并排出燃烧气体。

最近,开发了根据引擎的运行条件,即,通过引擎的转速和负荷来区分的引擎的运行区域,改变阀的开启率或开闭时期,以此使混合气体流入量和燃烧气体的排出效率最优化的可变阀机构并适用于引擎。

由此,汽车引擎用可变阀机构可提供如引擎的燃油经济性或扭矩、输出等的引擎的性能并减少排气量。

这种汽车引擎用可变阀机构包括改变阀的开闭时期的可变阀计时机构、改变阀的开启量的可变阀升程机构以及改变阀的工作角度的可变阀工作角度机构等。

其中,可变阀升程机构用于在中低速模式中提高输出及燃油经济性,区分为摇臂式(rockerarm)、枢轴(pivot)式、挺杆(tappet)型、铲斗(bucket)型等。

另一方面,现有技术的可变阀升程机构与车辆的负荷无关,吸气阀的位移保持恒定状态,由此,发挥最优效率的引擎的速度受到限制,在低速、负荷的情况下,因排气的逆流,导致燃烧的不稳定,从而会降低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由此,为了使阀休止而使用液压,但是这存在因可变阀升程机构的结构变得复杂所导致的作业性降低。

并且,在利用液压的情况下,工作油的粘度对温度呈现出敏感的反应,因此,随着工作液压的变更,会发生可变阀升程机构的错误工作,当调节阀升程量时,会导致精密度的降低。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申请人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等多个公开了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使一部分气缸非活性化,在高速、高负荷状态下,使整体气缸活性化的休止控制动作及高速模式和执行低速模式的二级可变控制动作来提高引擎的效率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技术并得到了授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授权号第10-1736806号(2017年5月22日公告)

(专利文献2)韩国专利授权号第10-1675511号(2016年11月22日公告)

(专利文献3)韩国专利授权号第10-1716321号(2017年3月17日公告)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适用连接或分离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锁销,在锁销的后侧设置驱动模块来使锁定模块进出。

由此,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中,因需要将设置于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的后侧的驱动模块设置于气缸头的额外的空间,从而无法完全解除气缸头结构的限制性。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根据车辆的运行条件控制阀的升程量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在车辆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可以使一部分气缸非活性化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当安装于车辆时,解除气缸头结构的限制性,并可以提高工作性能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包括:第一主体,通过与凸轮轴相结合的高速凸轮的旋转运动,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运动;第二主体,与上述第一主体相连接或分离,当与上述第一主体相连接时,通过上述高速凸轮的旋转运动进行旋转运动,当与上述第一主体分离时,通过分别设置于上述高速凸轮的两侧的低速凸轮的旋转运动进行旋转运动来调节阀的升程量;锁销,经过上述第二主体并朝向上述第一主体以能够进行进出动作的方式结合,使得上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相连接或分离;驱动模块,通过连接部件与上述锁销相连接,用于使上述锁销进行进出动作;旋转轴,配置于上述阀的上部,以横穿上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两侧壁的方式设置,使得上述第一主体能够进行旋转运动;以及复位弹簧,设置于上述旋转轴,用于提供复原力,使得通过上述高速凸轮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主体复位到原来位置,根据引擎的运行条件,以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的二级模式对阀的升程量进行可变控制,在上述凸轮轴仅设置有高速凸轮的情况下,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使上述锁销进行工作来分离上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来执行使气缸非活性化的阀的休止控制动作,上述驱动模块设置于车辆的气缸头的上部,在上述驱动模块的驱动销与锁销之间设置有用于向上述锁销传递上述驱动销的驱动力的上述连接部件。

发明的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根据引擎的运行条件,可执行使一部分气缸非活性化的阀的休止控制动作及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的二级可变控制动作的效果。

即,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利用锁销来选择性连接或分离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以此体现阀的开闭动作和休止控制动作,由此,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可以使一部分气缸非活性化。

由此,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使燃料消耗量最小化来提高引擎的效率,并可使车辆的燃油经济性极大化。

而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驱动模块的驱动销与锁销之间适用连接部件来使锁销进行进出动作,以此连接或解除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由此,提高阀的动态特性及工作性能。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将驱动模块设置于气缸头的上部,当安装于气缸头时,使安装空间最小化,由此,可使气缸头结构的限制最小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第一主体的内侧分别设置用于使第一主体复原到原来的位置的复位弹簧,可去除使以往的第一主体的下部与压缩弹簧相接触所需要的第一主体的头部加工作业。

由此,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去除以往因适用压缩弹簧所引起的第一主体的头部加工作业来提高作业性,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结构变得简单,由此,可简单适用于实际车辆的引擎。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使作为第一主体的旋转中心的枢轴点向阀侧移动来减少重量及惯性力矩,可提高阀的动态特性及工作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第二主体的两侧形成半圆筒的加压片,或者在第二主体的两侧形成开口部并在第一旋转轴的两端形成接触面,使加压片或接触面与阀上端相接触来增加接触面积,由此可提高阀的动作特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使与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相结合的旋转轴的长度最小化来减少产品的重量,并可提高阀的动作特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利用相同可变阀升程装置,根据凸轮的结构来体现阀的二级控制动作和休止控制动作。

并且,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代替以往的直接作用,使摆臂型结构的辊摇臂和第二主体形成为一体,可实现成本节减,通过第二主体的前面壁形状变更来加强刚性,从而可简单实现锁定性。

结果,根据本发明,在利用液压的气缸休止机构及二级可变阀升程机构中,可通过油解决因加工引起的作业性降低和油温度(粘度)的限制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3为设置图1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头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及图5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

图7及图8为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凸轮轴11:凸轮

12:高速凸轮13:低速凸轮

14:阀15:复位弹簧

16:枢轴支撑机构

20:第一主体21:旋转轴

22:旋转辊23:结合孔

24:辊轴25:设置孔

26:支撑部27:卡定部

30:第二主体31:前面壁

311:插入孔32:内侧壁

33:外侧壁34:加压片

35:支撑板36:设置部

37:移动空间38、39:第一辊、第二辊

381、382、391、392:辊衬套

40:锁销41:锁定弹簧

42:环形支撑部43:扣环

50:驱动模块51:驱动销

52:外壳53:凸缘部

54:设置空间60:金属线

61:结合槽62:保护管

63:引导件64:托架

65、66:第一结合部件、第二结合部件70:气缸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本发明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可执行根据车辆的运行条件来使气缸活性化或非活性化(cylinderdeactivation)的休止控制动作和将阀的升程量按高速和低速的二级模式控制的二级可变控制动作。

在本说明书中,将体现阀的休止控制动作的结构以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将基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将阀以二级可变控制的结构以第二实施例说明。

为此,在体现阀的休止控制动作的情况下,引擎的凸轮轴设置有一个凸轮,在体现阀的二级可变控制动作的情况下,可设置高速凸轮和分别在高速凸轮的两侧形成的低速凸轮。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3为设置图1所示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头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以下,指示如“左侧”、“右侧”、“前方”、“后方”、“上方”及“下方”的方向的术语以各个图中所示的状态为基准指示各个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包括:第一主体20,通过与凸轮轴10相结合的凸轮11的旋转运动,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运动;第二主体30,根据是否与第一主体20相连接来开闭阀14;以及驱动模块50,用于使锁销40朝向第一主体20的前方进行进出动作及锁销40通过与金属线60相连接用于使锁销40进行进出动作,使得第一主体20和第二主体30相连接或分离。

如图3所示,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数量与各个气缸的数量对应,在气缸头70的上部,按预先设定的角度倾斜地设定。

与此同时,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还可包括设置于第一主体20进行旋转运动的旋转轴21,以使通过凸轮11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主体20回到原来的位置的方式提供复原力的复位弹簧15。

复位弹簧15可以为中央部朝向前方突出的扭矩弹簧。

例如,复位弹簧15的中央部插入于在以下说明的第二主体30的前面壁31形成的插入孔311,从而以无法上下流动的方式向前方突出,复位弹簧15的两端可被分别在以下说明的第一主体20的两侧壁的支撑部26支撑。

如上所述,本发明将使第一主体向原来的位置复原的复位弹簧设置于第一主体的旋转轴,可去除在使以往第一主体的下部与压缩弹簧相接触的情况下所需要的第一主体的头部加工作业。

由此,本发明去除以往的因适用压缩弹簧所引起的第一主体的头部加工工作来提高作业性,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结构简单,由此,可简单适用于实际车辆的引擎。

当从上部观察时,第一主体20以前方处于开口状态,剖面大致呈“u”形状的方式可具有两侧壁和后面壁。

而且,当与凸轮11相接触时,在第一主体20的内部可设置以使摩擦最小化的方式通过凸轮11的旋转进行旋转的旋转辊22。

在第一主体20的两侧壁前端形成与旋转轴21相结合的结合孔23,在第一主体20的两侧壁中央部可形成分别设置旋转辊22的辊轴24的设置孔25。

旋转轴21横穿第一主体20的两侧壁和第二主体30的两侧壁,在旋转轴21的中央部外周面可设置复位弹簧15。

由此,第一主体20能够以旋转轴21为中心进行旋转。

辊轴24横穿形成于第一主体20的两侧壁的一对设置孔25,在辊轴24和旋转辊22之间可形成轴承,以可以使旋转辊22顺畅地旋转。

这种辊轴24可按与以下说明的第二主体30的一对外侧壁33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距离延伸,如图2所示,可分为多个。

另一方面,在第一主体20的两侧壁内部面可分别形成支撑复位弹簧15的两端的支撑部26。

而且,当锁销40的前进时,在第一主体20的后面壁可形成卡住锁销40的卡定部27,以使通过凸轮11的旋转来与第一主体20及第二主体30一同旋转。

第二主体30配置于第一主体20的全部面和两侧面,当从上部观看时,后部面处于开口状态,从而,以大致呈“u”字形状的方式可形成前面壁31和两侧壁。

第二主体30的两侧壁可分别由内侧壁32和外侧壁33形成。

在第二主体30的前面壁31的两侧,在内侧壁32和外侧壁33之间形成与阀14的上端相接触来使阀14升程的加压片34。

加压片34通过凸轮11的旋转动作,在第二主体30进行旋转动作的过程中,以顺畅地方式对阀14的上端施加压力的方式呈剖面向下方突出的半圆筒形状。

由此,加压片34通过第二主体30的旋转运动来对阀14的上端施加下方的压力来使其升程,由此,可使阀14开闭。

因此,本发明在第二主体的两侧形成半圆筒形状的加压片,使加压片和阀上端接触来增加接触面积,由此可提高阀的动作特性。

第二主体30的后端部可被枢轴支撑机构16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枢轴支撑机构16为利用液压来自动调节阀14的间隙的液压间隙调节器(hydrauliclashadjuster)。

例如,上述液压间隙调节器向内部长时间提供油的状态下,根据油的压力变化进行伸缩动作,从而可微细地调节阀14的间隔。

即,若油的压力小于预先设定的设定压力,则液压间隙调节器使形成于内部的止回阀维持封闭状态,从而维持收缩状态。

相反,若油的压力大于预先设定的设定压力,则液压间隙调节器使内部的止回阀开放并开放油的移动路径,以此进行伸张动作来使第二主体30的后端向上方移动并调节阀14的间隔。

为此,在第二主体30的一对内侧壁32外侧可形成分别与枢轴支撑机构16的上端相接触并被支撑的支撑板35。

由此,第二主体30以枢轴支撑机构16为中心进行旋转。

另一方面,在第二主体30的后端部形成锁销4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向前方移动的设置部36,在设置部36的中央部,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移动空间37。

这种设置部36可形成于第二主体30的一对内侧壁32后端部之间。

而且,在第二主体30的两侧可设置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通过与以下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说明的低速凸轮13相接触来旋转的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

为此,第二主体30两侧的外侧壁33的长度以分别与内侧壁32的长度相对应的长度延伸,在各个外侧壁33和内侧壁之间可分别形成开口部和支撑板35。

而且,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分别与第二主体30的两侧内侧壁32和外侧壁33贯通结合的辊轴24。

而且,在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的中央部分别设置轴承,在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的两侧形成呈圆板环形状的一对辊衬套381、382、391、392,当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的旋转动作时,防止上述轴承的脱离。

锁销40通过金属线60与驱动模块50的驱动销51相连接,可通过驱动销51的上下方向移动来后退或前进。

而且,在锁销40的外周面可设置用于向锁销40提供复原力的锁定弹簧41。这种锁定弹簧41可配置于在第二主体30的设置部36形成的移动空间37的内部。

其中,锁销40的剖面大致呈圆形或椭圆形状的圆柱,锁销40的后端可以与金属线60的前端相接触。

在锁销40的中央部外周面形成锁定弹簧41支撑后端部的环形支撑部42,环形支撑部42通过设置于移动空间37的扣环43限制向后方的移动距离,上述扣环43形成于在第二主体30的内部形成的移动空间37。

驱动模块50为根据控制引擎的动作的电子控制单元(未图示)的控制信号来使驱动销51向上下移动地进行动作的电磁阀。

例如,若驱动销51的前端与金属线60的后端相结合,金属线60的前端与锁销40相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上述控制信号施加电源,则驱动模块50在内部卷绕的线圈发生磁场来使驱动销51向上方移动。因此,锁销40与向驱动销51压入的金属线60一同向后方移动。由此,第一主体20和第二主体30的连接被解除。

而且,若通过上述控制信号断开电源,则驱动模块50随着去除在内部发生的磁场,使驱动销51向下方移动。因此,锁销40使锁定弹簧41弹性变形并向前方移动,以此回到原来位置。如上所述,随着锁销40向前方移动,第一主体20与第二主体30可以连接。

上述驱动模块50设置于呈圆筒形状的外壳52的内部,在外壳52的下端形成大致呈四角板形状的凸缘部53,以便可以设置于车辆的气缸头70的上部。

在凸缘部53可形成多个结合孔,以便贯通凸缘部53来与多个固定螺栓(未图示)相结合,上述固定螺栓与气缸头70相结合。

金属线60可由具有刚性的金属材质的材料形成,以便传递随着驱动销51的上下方向移动,使锁销40后退或前进的驱动力,

而且,在金属线60的后端,即,如图3所示,在上端形成于驱动销51压入结合的结合槽61,金属线60的前端部,即,如图3所示,下端部向锁销40传递向上下方向作用的驱动销51的驱动力来以使锁销40后退或前进的方式朝向前方弯曲。

这种金属线60可设置于在驱动模块50的外壳52与锁销40的后端之间设置的保护管62的内部。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随着使驱动销51的上下方向移动,利用金属线60来使锁销40后退或前进,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即,本发明不仅适用金属线,还适用弹簧等多种形状及结构的连接部件来向锁销传递驱动力。

在保护管62的内部形成可设置金属线60的空间,保护管62的外部可设置对保护管62进行引导的引导件63。而且,在引导件63可设置将保护管62固定在气缸头70的内部的一个以上的托架64。

引导件63大致呈四角板形状,在引导件63的中央部形成于保护管62的外形相对应的结合空间,引导件63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可朝向前方弯曲,以便分别与外壳52的下部面及气缸头70的内部空间的上部面相结合。

例如,托架64分别形成于引导件63的中央部和下端部,在托架64的两侧可形成结合孔,上述结合孔贯通托架64来与固定螺栓(未图示)相结合。

另一方面,外壳52形成用于设置驱动销51和金属线60及保护管62的设置空间54,保护管62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用于与第二主体30及外壳52相结合的第一结合部件65及第二结合部件66。

第一结合部件65以与保护管62的前端部相结合的方式呈后部面开口的大致圆筒形状,与第二主体30的后端部相结合。

第二结合部件66以与保护管62的后端部相结合的方式大致呈下部面开口的圆筒形状,与外壳52的设置空间54相结合。

其中,在第二结合部件66的上端部外周面和形成于外壳52的设置空间54的内周面可形成螺纹,以便使保护管62与外壳52相结合。

这种保护管62可由具有柔韧性及维持规定形状的形状保持性的材质的材料制造,以便当金属线60及保护管62的设置作业时简单设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使锁销进行进出动作来将驱动模块设置于气缸头的上部,利用设置于保护管内部的连接部件来向锁销传递驱动模块的驱动力。

由此,本发明通过连接部件向锁销传递驱动力来使锁销进行进出动作,以此连接或解除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

即,本发明为在驱动销与锁销之间适用连接部件来使锁销进行进出运动的推杆(pushload),构成驱动销与锁销,可提高锁销及驱动销的刚性。

尤其,本发明随着将驱动模块设置于气缸头的上部,当安装于气缸头时,使安装空间最小化,从而使气缸头结构的制约最小化。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使锁销进行进出动作的驱动模块为电磁阀,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不仅是电磁阀,也可以使用如马达的通过供电驱动的多种形态的工作单元。

接着,参照图4及图5,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工作方法。

图4及图5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状态图。

图4示出在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中,通过凸轮的旋转运动,来开闭阀的动作状态,图5示出使阀休止控制的动作状态。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在通过凸轮11的旋转运动开闭阀14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断开向驱动模块50供给的电源。因此,驱动销51随着向下方移动,金属线60向前方移动,锁销40被金属线60施加压力,从而向前方移动。

其中,锁销40的前端部贯通第二主体30的设置部36向前方突出并卡在形成于第一主体20的后部面的卡定部27,第一主体20和第二主体30相连接。

由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通过凸轮11的旋转运动,使第一主体20及第二主体30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并使阀14升程来进行开闭。

此时,设置于旋转轴21的复位弹簧15的中央部插入于在第二主体30的前面壁31形成的插入孔311的状态下,不会向上下方向流动,复位弹簧15的两端被在第一主体20的两侧壁分别形成的支撑部26支撑。

由此,复位弹簧15向第一主体20提供复原力,来使通过凸轮11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主体20及第二主体30回到原位置。

相反,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中,为了使一部分气缸处于非激活状态,在体现阀14的维持控制动作的情况下,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来向驱动模块50施加电源。

因此,如图5所示,驱动模块50的驱动销51向上方移动,金属线60向后方移动,锁销40向后方移动并回到原来位置。

此时,锁销40卡在环形支撑部42设置于移动空间37的扣环43来限制后方移动距离,从而防止在移动空间37中的锁销40的脱离。

如上所述,锁销40向后方移动并收容于第二主体30的设置部36内部,第一主体20与第二主体30分离。

因此,第二主体3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以与阀14的上端和枢轴支撑机构16的上端相接触的状态被固定。

因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中,即使凸轮11进行旋转运动,与阀14的上端相接触的第二主体30处于固定状态,因此,可体现阀14的休止控制动作。

如上所述,本发明利用锁销来选择性连接或分离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来体现阀的开闭动作和休止控制动作,由此,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可以使一部分气缸处于非激活状态。

由此,本发明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使燃料消耗量最小化来提高引擎的效率,并可以使车辆的燃油经济比极大化。

通过上述过程,本发明可执行根据引擎的运转条件,来使一部分气缸处于非激活状态的阀的休止控制动作。

而且,本发明将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的转轴点向阀侧面移动来减少惯性矩,来使旋转轴与阀直接接触,以此使阀进行升降动作,从而可提高阀的动态特性及工作性。

另一方面,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执行阀的休止控制动作,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即,本发明仅通过改变凸轮的结构,利用相同结构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根据凸轮的结构,与阀的休止控制动作一同执行二级控制动作。

实施例2

接着,参照图6,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结构。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类似,只是,根据引擎的运行条件,为了按高速或低速模式二级可变控制引擎的运行条件而可追加一部分结构。

即,凸轮轴10可包括:高速凸轮12,在引擎的高速、高负荷状态下,使阀14的升程量最大;以及低速凸轮13,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使阀14的升程量最小。

高速凸轮12可呈与第一实施例的凸轮11相对应的形状。

低速凸轮13以分别与第二主体30的两侧相接触的方式形成一对,可分别设置于高速凸轮12的两侧。

这种低速凸轮13的最大直径小于高速凸轮12的最大直径。

例如,与辊轴24相结合的旋转辊22与高速凸轮12相接触,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分别与一对低速凸轮13相接触。

接着,参照图7及图8,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工作方法。

图7及图8为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图。

图7示出在引擎的高速、高负荷状态下,以高速模式工作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图8示出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下,以低速模式工作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的动作状态。

如图7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在处于高速、高负荷状态时,根据向驱动模块50施加的电源断开,驱动销51向下方移动,通过驱动销51和金属线60连接的锁销40借助锁定弹簧41的复位力向前方移动。

因此,第一锁销40的前端部贯通第二主体30的设置部36来向前方突出,并卡在形成于第一主体20的后面壁的卡定部27,以此连接第一主体20与第二主体30。

此时,第一主体20与设置于凸轮轴10的高速凸轮12相接触来与第二主体30一同旋转。

由此,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通过高速凸轮12的旋转运动,第一主体20及第二主体30按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运动并使阀14进行升程工作来进行开闭。

此时,基于高速凸轮12的阀14的升程量h大于基于低速凸轮13的阀14的升程量h(参照图8),增加向引擎的气缸供给的空气流量。

相反,如图8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在引擎的低速、低负荷状态时,根据向驱动模块50施加电源,来使驱动销51向上方移动,使通过金属线60与驱动销51相连接的锁销40向后方移动。

因此,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以将锁销40收容于第二主体30的设置部36的内部的状态下进行维持,在将第一主体20和第二主体30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动作。

此时,设置于第二主体30的第一辊38及第二辊39与设置于凸轮轴10的一对低速凸轮13相接触来进行旋转。

因此,第二主体30通过低速凸轮13的旋转运动,以枢轴支撑机构16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开闭阀14。

此时,基于低速凸轮13的阀14的升程量h小于基于高速凸轮12的阀14的升程量h(参照图7),向引擎的气缸供给的空气的流量会减少。

如上所述,本发明利用与驱动销相连接的连接部件来使锁销进行进出动作,以此连接或分离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通过高速凸轮或低速凸轮的旋转运动,以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二级控制阀的升程量。

如上所述,本发明仅改变凸轮的结构,并利用相同结构的可变阀升程装置,根据凸轮的结构,与阀的二级控制动作可体现休止控制动作。

以上,通过实施例具体说明了本发明所创作的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在不脱离上述主旨的范围内,可变形成多种形态。

即,本发明在第二主体的两侧代替加压板形成开口部,第一旋转轴的两端形成接触面,来使上述接触面与阀上端相接触,以此增加接触面积,由此,可提高阀的动作特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执行根据引擎的运行条件来使一部分气缸非活性化的阀的休止控制动作及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的二级可变控制动作的引擎的可变阀升程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