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喷油泵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4813发布日期:2018-11-27 20:54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技术领域内一种新型喷油泵总成。



背景技术:

喷油泵是汽车柴油机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喷油泵总成通常是由喷油泵、调速器等部件安装在一起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调速器是保障柴油机的低速运转和对最高转速的限制,确保喷射量与转速之间保持一定关系的部件。而喷油泵则是柴油机最重要的部件,被视为柴油发动机的“心脏”部件,它一旦出问题会使整个柴油机工作失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喷油泵总成,该实用新型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密封性,并便于拆装、调整和维修,能够较好的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喷油泵总成,包括喷油泵壳体,其特征在于,喷油泵壳体上设置有出油阀通道,出油阀通道设置有出油阀,出油阀上设置有出油阀簧,出油阀簧上方配合设置有紧座,紧座上设置有出油口;出油阀的下方位于喷油泵壳体内部设置有柱塞放置部,柱塞放置部内设置有柱塞;喷油泵壳体的侧面配合柱塞设置有油管接头,柱塞上配合油管接头设置有斜槽;喷油泵壳体的侧面还配设置有油量控制套,喷油泵壳体的下方配合柱塞设置有下座,下座与喷油泵壳体的下方设置有柱塞弹簧;柱塞弹簧与喷油泵壳体之间设置有上座,上座与喷油泵壳体之间通过管状销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在柴油机进行工作时,设置在喷油泵壳体内的柱塞通过出油阀簧和柱塞弹簧实现上下往复运动,进行往复运动时,油管接头与柱塞上的斜槽不断的接通和断开,能够持续不断实现进油和断油;同时可以通过油量控制阀实现对油量的控制;设置在下座与上座之间的柱塞弹簧能够有效的对柱塞下部进行限位,同时设置在柱塞上的紧座能够对柱塞的上部进行限位;保证柱塞正常工作,持续供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实用新型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密封性,并便于拆装、调整和维修,能够较好的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进油正常,能够保证柴油机正常使用;油管接头包括油管放置部及其进油通道,油管放置部的直径远大于进油通道的直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柱塞能够具有较长使用寿命;柱塞的上方设置有台阶,柱塞的台阶与喷油泵壳体之间设置有铜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该喷油泵总成能够正常的使用;柱塞弹簧的直径是出油阀簧直径的两倍左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油量控制套和油管接头分别能够正常工作,喷油泵壳体的中部设置有连接板,油量控制套配合连接板设置在喷油泵壳体的左侧,油管接头设置在喷油泵壳体的右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喷油泵总成能够长时间坚固耐用;柱塞采用耐磨材料制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其中,1油管接头、2出油阀簧、3紧座、4出油口、5铜垫、6连接板、7油量控制套、8下座、9柱塞弹簧、10柱塞、11上座、12斜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喷油泵总成,包括喷油泵壳体,喷油泵壳体上设置有出油阀通道,出油阀通道设置有出油阀,出油阀上设置有出油阀簧2,出油阀簧2上方配合设置有紧座3,紧座3上设置有出油口4;出油阀的下方位于喷油泵壳体内部设置有柱塞10放置部,柱塞10放置部内设置有柱塞10;喷油泵壳体的侧面配合柱塞10设置有油管接头1,柱塞10上配合油管接头1设置有斜槽12;喷油泵壳体的侧面还配设置有油量控制套7,喷油泵壳体的下方配合柱塞10设置有下座8,下座8与喷油泵壳体的下方设置有柱塞弹簧9;柱塞弹簧9与喷油泵壳体之间设置有上座11,上座11与喷油泵壳体之间通过管状销连接;油管接头1包括油管放置部及其进油通道,油管放置部的直径远大于进油通道的直接;柱塞10的上方设置有台阶,柱塞10的台阶与喷油泵壳体之间设置有铜垫5;柱塞弹簧9的直径是出油阀簧2直径的两倍左右;喷油泵壳体的中部设置有连接板6,油量控制套7配合连接板6设置在喷油泵壳体的左侧,油管接头1设置在喷油泵壳体的右侧,柱塞10采用耐磨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在柴油机进行工作时,设置在喷油泵壳体内的柱塞10通过出油阀簧2和柱塞弹簧9实现上下往复运动,进行往复运动时,油管接头1与柱塞10上的斜槽12不断的接通和断开,能够持续不断实现进油和断油;同时可以通过油量控制阀实现对油量的控制;设置在下座8与上座11之间的柱塞弹簧9能够有效的对柱塞10下部进行限位,同时设置在柱塞10上的紧座3能够对柱塞10的上部进行限位;保证柱塞10正常工作,持续供油;配合柱塞10上台阶设置的铜垫5能够较好的抵御工作时候带来的摩擦,延长使用寿命;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油量控制套7来控制柱塞10活动的行程,保证柱塞10能够高效工作。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