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路循环式轻量活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2657发布日期:2019-05-21 20:33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路循环式轻量活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塞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油路循环式轻量活塞。



背景技术:

目前,为减轻活塞自身重量和使用短活塞销,内燃机活塞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活塞销耳座内移,这样就在活塞的圆周面上产生了一个内凹面,从而减轻活塞的往复运动质量,活塞下行时将缸壁上的机油和磨颗刮除至内凹面内,因此,在活塞与气缸壁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机油和磨粒相对活塞的滞留区,这个区域滞留的油即为油包,油包的质量远远高于老式的活塞,油包会随活塞往复运动,活塞下行时油包对油环依然产生很高的动压,在较高的动压下,油包内的一部分机油冲到燃烧室,这仍然会导致烧机油严重的现象,另外油包内的磨粒会随活塞往复运动,从而磨损活塞和油缸的接触部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路循环式轻量活塞,用于解决活塞内凹面存油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路循环式轻量活塞,包括活塞本体、活塞环槽、连杆孔、内凹面、裙部,还包括回油槽和回油孔;活塞本体的上部设有活塞环槽,活塞本体的中部设有连杆孔,所述的连杆孔的两侧设有内凹面,所述内凹面设在活塞本体的外圆周面上,所述内凹面上设有回油槽,所述回油槽内设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为贯穿活塞本体的通孔,活塞本体的下部设有裙部。

内凹面左右两侧的边沿处均设有回油槽,回油槽沿内凹面的左右两侧的边沿竖直的设有多个,左侧的回油槽与右侧的回油槽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回油槽水平的设在内凹面上,回油槽的表面低于内凹面的表面。

回油槽设有圆弧的一端设在内凹面上,与圆弧相对的另一端设在内凹面外侧的活塞本体的外圆周面上。

回油槽与内凹面的表面接触部分设有过渡圆角。

回油槽底面的中部低,四周高,所述回油孔设在回油槽的中部。

所述回油孔为圆形通孔,回油孔的外圆周面与内凹面的边沿相切。

本实用新型内容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实用新型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路循环式轻量活塞,在内凹面的两侧设有回油槽,回油槽内设有回油孔,内凹面中的机油和磨粒可从回油孔流出,从而使得内凹面中不会再出现油包的现象,进而解决了烧机油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路循环式轻量活塞,回油孔设在回油槽的中间,回油槽的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机油在回油槽内聚集并从油孔流出。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路循环式轻量活塞,回油孔与内凹面的外沿相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内凹面内的机油进行回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回油孔和回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回油孔和回油槽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1.活塞环槽,2.连杆孔,3.内凹面,4.裙部,5.回油槽,6.回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1至2,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公知技术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

一种油路循环式轻量活塞,包括活塞本体、活塞环槽1、连杆孔2、内凹面3、裙部4、回油槽5和回油孔6,活塞本体的上部设有活塞环槽1,活塞本体的中部设有连杆孔2,所述的连杆孔2的两侧设有内凹面3,所述内凹面3设在活塞本体的外圆周面上,所述内凹面3上设有回油槽5,所述回油槽5内设有回油孔6,所述回油孔6为贯穿活塞本体的通孔,活塞的下部设有裙部4。

所述活塞环槽1设在活塞本体上部的外圆周面上,所述活塞环槽1为圆环形的凹槽,所述活塞环槽1内设有密封油环。

所述连杆孔2用于连接曲柄连杆。

所述内凹面3设在活塞本体的圆周面上,所述内凹面3在活塞本体的前后各设有一个。

每一个所述的内凹面3均为由活塞本体外圆周面向活塞本体内部延伸的矩形结构槽,矩形结构槽的左右两侧的边沿处均设有回油槽5,所述回油槽5沿矩形结构槽的左右两侧的边沿竖直的设有多个,左侧的回油槽5与右侧的回油槽5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回油槽5水平的设在内凹面3上,并沿内凹面3向活塞本体内部设有一定的延伸量,回油槽5的表面低于内凹面3的表面,便于机油的流入。

回油槽5设有圆弧的一端设在内凹面3上,所述的圆弧便于机油的顺畅回流,与圆弧相对的另一端设在内凹面3外侧的活塞本体的外圆周面上,便于在回油槽5内设置回油孔6。

回油槽5与内凹面3的表面接触部分设有圆滑的过渡圆角,有利于内凹面3内的机油顺利的回流至回油槽5内。

回油槽5底面的中部低,四周高,所述回油孔6设在回油槽5的中部,回流至回油槽5的机油便于从回油孔6流出。

所述回油孔6为圆形通孔,所述回油孔6设在内凹面3上的回油槽5的中部,回油孔6的外圆周面与内凹面3的边沿相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内凹面内的机油进行回流。

所述裙部4为连续性裙部,活塞本体下行时缸筒壁上的大量机油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大量机油直接冲向油环造成机油的不必要的损耗。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活塞本体下行时密封油环从缸壁上刮下含有较多磨粒的机油,含有磨粒的机油在活塞本体的内凹面3处汇集,活塞本体上行时,含有磨粒的机油在惯性的作用下而冲向内凹面3的底部,受内凹面3的底部的阻挡而形成较大的横向流动、横向流动的机油冲向设在内凹面3两侧的回油槽5,进而进入回油孔6、从回油孔6高速排出。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