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线液压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1454发布日期:2019-09-12 09:28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摆线液压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摆线液压马达,更具体地涉及具有内部冷却回路的摆线液压马达。



背景技术:

摆线液压马达在工作时,由于轴承自身的摩擦以及输出轴和传动轴的内齿和外齿(即,内外花键)之间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的温度显著升高,导致壳体内部的零件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因此,容易引起零件失效,缩短了摆线液压马达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引导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泄漏的液压油(在下文中简称为“泄漏油”)流过特殊设计的流路(即,内部冷却回路),带走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的零件摩擦产生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的温度、延长摆线液压马达的使用寿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摆线液压马达,所述摆线液压马达包括转子定子副和一组或更多组待冷却部件。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泄漏油通道,所述泄漏油通道引导从所述转子定子副的轴向侧面泄漏的液压油流动经过所述待冷却部件,以便冷却所述待冷却部件。

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输出轴、壳体、隔板和第一传动轴。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子定子副之间。所述输出轴的前端伸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输出轴的后端经由轴承由所述壳体支撑并且具有内齿。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前端具有外齿以与所述输出轴的内齿啮合,由此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后端具有外齿以与所述转子定子副的转子的内齿啮合,由此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液压油从所述转子定子副与所述隔板之间的缝隙向所述摆线液压马达的内部泄漏,使得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转子定子副、所述隔板、所述壳体、所述输出轴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一部分。

所述输出轴具有中心孔和一个或更多个径向孔,所述中心孔和一个或更多个径向孔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二部分。所述中心孔设置成朝向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前端并且与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一部分连通,所述径向孔从所述中心孔沿着所述输出轴的径向向外延伸至与所述轴承相连通的位置处。

所述轴承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轴承,并且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在相邻的两个轴承之间设置有间隔件,所述间隔件呈环状并且具有一个或更多个泄油孔,所述泄油孔与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回油孔连通,共同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三部分。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三部分通过所述轴承自身的缝隙与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二部分连通。

所述间隔件可以具有多个泄油孔,并且所述间隔件的外径小于所述壳体的内径,以便在所述间隔件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隔件的多个泄油孔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壳体上的回油孔连通。可选地,在所述间隔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导油槽,所述间隔件的多个泄油孔通过所述导油槽与所述壳体上的回油孔连通。所述回油孔对准所述间隙或所述导油槽。

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后盖,所述壳体、所述隔板、所述转子定子副和所述后盖依次连接在一起,所述泄漏油通道还包括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从所述回油孔依次延伸穿过所述壳体、所述隔板、所述转子定子副和所述后盖,所述回油通道通向所述摆线液压马达的回油口或外泄油口,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四部分。

替代性地,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配流盘和后盖,所述壳体、所述隔板、所述转子定子副、所述配流盘和所述后盖依次连接在一起,所述泄漏油通道还包括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从所述回油孔依次延伸穿过所述壳体、所述隔板、所述转子定子副、所述配流盘和所述后盖,所述回油通道通向所述摆线液压马达的回油口或外泄油口,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四部分。

可选地,所述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配流盘、配流阀和第二传动轴。所述配流盘设置在所述转子定子副与所述配流阀之间。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前端具有外齿以与所述转子定子副的转子的内齿啮合,由此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后端具有外齿以与所述配流阀的内齿啮合,由此构成一组待冷却部件。液压油从所述配流阀与所述配流盘之间的缝隙、所述配流盘与所述转子定子副之间的缝隙向所述摆线液压马达的内部泄漏,使得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配流阀、所述配流盘、所述转子定子副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五部分。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在所述转子定子副处相互连通。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在下文中基于示例性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构件。应该理解的是,附图仅是示意性的,附图中的构件的尺寸和比例不一定精确。

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半剖视立体图。

图1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半剖侧视图。

图1C是图2中的区域C的放大图。

图2A和图2B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间隔件的立体图和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4A和图4B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间隔件的立体图和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半剖视立体图。图1B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半剖侧视图。图1C是图2中的区域C的放大图。

参考图1A和图1B,根据本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包括壳体8和后盖9。在壳体8和后盖9之间设置有配流盘2、转子定子副3和隔板4。多个紧固螺栓91通过后盖9、配流盘2、转子定子副3和隔板4中的螺栓孔紧固到壳体8上。配流阀1设置在后盖9中并且与配流盘2邻接。输出轴6的前端伸出到壳体8的外部。输出轴6的后端设置在壳体8中并且具有内齿63,内齿63与第一传动轴5的前端的外齿51接合,由此构成第一组待冷却部件。

转子定子副3包括定子31和转子32。第一传动轴5的后端具有外齿52,外齿52与转子32的内齿接合,由此构成第二组待冷却部件。

第二传动轴12设置在第一传动轴5的后方。第二传动轴12的前端具有外齿121,外齿121与转子32的内齿接合,由此构成第三组待冷却部件。

第二传动轴12的后端具有外齿122,外齿122与配流阀1的内齿结合,由此构成第四组待冷却部件。

输出轴6具有中心孔61和与中心孔61连通的一个或更多个径向孔62。中心孔61设置成在输出轴6的后端的中心处朝向第一传动轴5的前端。径向孔62从中心孔62沿着输出轴6的径向向外延伸并穿透输出轴6。

图2A和图2B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间隔件的立体图和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的立体图。

如图1A和图1B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还包括作为第五组待冷却部件的一个或更多个(图中为两个)轴承7。根据本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包括两个轴承7。在相邻的两个轴承7之间设置有间隔件10。如图2A和图2B所示,间隔件10总体上呈环状并且具有一个或更多个泄油孔101。泄油孔101与设置在壳体8上的回油孔82连通。回油孔82与回油通道81连通,回油通道81通向摆线液压马达的回油口或外泄油口92,然后泄漏油可以进入外部油箱。具体地说,回油通道81从回油孔82依次延伸穿过壳体8、隔板4、转子定子副3和后盖9。回油通道81通向摆线液压马达的回油口或外泄油口92,由此构成泄漏油通道的第四部分。如图1A、图1B、图1C和图3所示,间隔件101的外径小于壳体8的内径,以便在间隔件10的外周面与壳体8的内周面83之间形成间隙11。回油孔82对准间隙11。这样,多个泄油孔101能够通过间隙11与回油孔82连通。

接下来,将参考图1B和图1C描述泄漏油的流路。

在液压力的作用下,一些液压油从转子定子副3与隔板4之间的缝隙向摆线液压马达的内部泄漏,使得第一传动轴5与转子定子副3、隔板4、壳体8、输出轴6之间的空间构成泄漏油通道的第一部分。另外,一些液压油从配流阀1与配流盘2之间的缝隙、配流盘2与转子定子副3之间的缝隙向摆线液压马达的内部泄漏,使得第二传动轴12与配流阀1、配流盘2、转子定子副3之间的空间构成泄漏油通道的第五部分。中心孔61和径向孔62构成泄漏油通道的第二部分。泄油孔101和回油孔82构成所述泄漏油通道的第三部分。

如图1B所示,泄漏油沿着泄漏油通道的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向前流动,从而冷却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待冷却部件。泄漏油进一步向前流动并且冷却第一组待冷却部件,然后流入泄漏油通道的第二部分中。

来自泄漏油通道的第二部分的泄漏油能够经过或穿过轴承7自身的缝隙,从而冷却作为第五组待冷却部件的轴承7,然后进入泄漏油通道的第三部分中。

来自泄漏油通道的第三部分的泄漏油进入回油通道81中,并且进一步流向外部油箱。

这样,通过引导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泄漏的液压油流过特殊设计的流路(即,内部冷却回路),带走了摆线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的零件摩擦产生的热量,从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

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摆线液压马达的典型构造和冷却回路。应该理解的是,冷却回路的设计方案可以根据摆线液压马达的构造的不同而相应地做出改变。

例如,摆线液压马达可以不具有第二传动轴12、配流盘2和配流阀1等。另外,摆线液压马达可以不具有间隔件10,只要能够将泄漏油适当地排放到壳体8的外部即可。另外,图1A和图1B中示出的是泄漏油的回油口或外泄油口92被设置在后盖9上的情况,实际上,泄漏油的回油口或外泄油口92也可以设置在摆线液压马达的其它部位。

另外,图2A和图2B中示出的是间隔件10的外径整体上小于壳体8的内径的情况,然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使间隔件10的外周面的仅一部分的外径小于壳体8的内径。

具体地说,图4A和图4B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间隔件的立体图和侧视图。在本实施例中,间隔件10’的外周面的仅一部分(即,轴向上的中间部分)的外径小于壳体8的内径。间隔件10’的其它相关构造与前文描述的实施例的情况基本相同。换句话说,在间隔件1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导油槽102。壳体8上的回油孔82对准导油槽102。这样,即使间隔件10’的抵靠回油孔82,回油孔82也不会被堵塞,间隔件10’的多个泄油孔101仍然能够通过导油槽102与回油孔82连通。

以上参考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应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做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