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气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02642发布日期:2019-08-10 00:03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杠杆气动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气动机,尤其是一种杠杆气动机。



背景技术: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气体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杠杆气动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杠杆气动机,其特征是:它由双驱动气缸系统、双杠杆系统、双储气罐系统、双传动系统、双供气气缸系统和气动机底板组成。其装配是这样的:以气动机底板为基础,在气动机底板的左边平面上,并排设有双驱动气缸,在双驱动气缸内分别设有驱动活塞,在驱动活塞下部均设有带齿连扞;在气动机底板的右边平面上,并排设有双供气气缸,在双供气气缸内分别设有供气活塞,在供气活塞下部分别设有带齿连杆。

在双驱动气缸与双供气气缸之间设有双气动杠杆,双气动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和支点位置上均设有扇形齿轮。双气动杠杆的支点向右偏离中心,其上设有共用的杠杆轴,杠杆轴由杠杆支架支持;在杠杆支点扇形齿轮上方分别设有与之啮合的双传动齿轮,在双传动齿轮上部支架上设有双储气罐。双气动杠杆动力臂上的扇形齿轮分别与驱动活塞上的带齿连杆啮齿;双气动杠杆阻力臂上的扇形齿轮则分别与供气活塞带齿连杆啮合。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先用人工交替撬动前动力臂(25)和后动力臂(42),驱动各自相应的前供气活塞(108)和后供气活塞(168),给各自相应的前储气罐(66)和后储气罐(68)加满气体,然后将压缩气体输入前驱动气缸(28)和后驱动气缸(47),启动前驱动活塞(20)和后驱动活塞(128),分别交替对前动力臂(25)和后动力臂(42)作功,于是,前供气活塞(108)和后供气活塞(168)在双气动杠杆驱动下,便开始分别交替给前储气罐(66)和后储气罐(68)补充气体,与此同时,还通过支点上的前扇形齿轮(78)和后扇形齿轮(82)对外作功。如此运作,便完成了一个工作循环。

本发明有如下突出之处:

1、本发明所用的能源是气体,无消耗,无污染,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动力臂比阻力臂长,是省力杠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供气气缸的直径比驱动气缸的直径大,因而,气动杠杆无需费太大距离,就可以使供气气缸获得足够大的气体;同时,因为驱动气缸的直径小,所以只需少量的气体就可以产生很大的气压。

4、本发明结构简单,材料普通,容易制造,使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后驱动气缸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前驱动气缸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后供气气缸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前供气气缸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滑轮左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双储气罐左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图1、图2和图3:在双驱动气缸系统中,后驱动气缸(47)呈圆筒形状,在其下部设有后驱动气缸座(27),在其上部设有后驱动气缸盖(51),在其缸体上设有后驱动气缸槽(41);在后驱动气缸盖(51)上还设有后驱动气缸排气门挺杆(3)、后驱动气缸排气门滑套(4)、后驱动气缸排气管(6)、后驱动气缸盖螺钉(35)、后驱动气缸益滑套(52)、后气门支架套管(53)、后驱动气缸进气管(54)、后驱动气缸进气门套管(55)、后驱动气缸进气门挺杆(56)、后气门支架上部永磁s极(59)、后气门支架上部永磁n极(60)、后气门支架(61)、后驱动气缸盖内窝(120)、后驱动气缸排气门座(121)、后驱动气缸排气门(122)、后气门支架套管下部永磁n极(139)、后气门支架套管下部永磁s极(140)、后驱动气缸进气门座(141)和后驱动气缸进气门(142)。

在后驱动气缸(47)内设有后驱动活塞(128);在后驱动活塞(128)上端设有后驱动活塞盖(123)和后驱动活塞盖螺钉(137);在后驱动活塞盖(123)中间设有后驱动活塞永磁n极(124)、后驱动活塞永磁s极(138)和后驱动活塞加油管(58),并且还在其后驱动活塞加油管(58)上端设有后驱动活塞加油管盖子(1)、后驱动活塞加油管上部永磁n极(2)和后驱动活塞加油管上部永磁s极(57)。

在后驱动活塞(128)的圆柱面上依次设有后驱动活塞双气环(125)、后驱动活塞渗油孔(126)、后驱动活塞双油环(127)。

在后驱动活塞(128)的中心设有后驱动活塞机油室海绵(129)、后驱动活塞机油室(130)、后驱动活塞机油(131)、后驱动活塞双油环槽(135)和后驱动活塞双气环槽(136)。

在后驱动活塞(128)的下端设有后驱动活塞带齿连杆(134)。

在后驱动活塞带齿连杆(134)的下部设有与之配套的后驱动气缸方形滑套(132),后驱动气缸方形滑套(132)装在后驱动气缸底板(31)上。

参照图1、图2和图3:在双驱动系统中,前驱动气缸(28)呈圆筒形状,在其下部设有前驱动气缸座(29),在其上部设有前驱动气缸盖(12),在其缸体上设有前驱动气缸槽(40);在前驱动气缸盖(12)上还设有前气门支架上部永磁n极(9)、前气门支架上部永磁s极(10)、前气门支架(48)、前驱动气缸盖螺钉(49)、前驱动气缸进气管(50)、前驱动气缸排气门座(143)、前驱动气缸排气门(144)、前驱动气缸盖内窝(145)、前气门支架套管(146)、前驱动气缸排气门滑套(150)、前驱动气缸排气门挺杆(151)、前驱动气缸盖滑套(152)、前驱动气缸进气门挺杆(153)、前驱动气缸进气门滑套(154)、前驱动气缸进气门座(155)、前驱动气缸进气门(156)、前气门支架下部永磁s极(157)和前气门支架下部永磁n极(158)。

在前驱动气缸(28)内设有前驱动活塞(20);在前驱动活塞(20)上端设有前驱动活塞盖(16)和前驱动活塞盖螺钉(15);在前驱动活塞盖(16)中间设有前驱动活塞永磁n极(14)、前驱动活塞永磁s极(159)和前驱动活塞加油管(13),并且还在其前驱动活塞加油管(13)上部设有前驱动活塞加油管盖子(5)、前驱动活塞加油管上部永磁n极(7)和前驱动活塞加油管上部永磁s极(8)。

在前驱动活塞(20)的圆柱面上依次设有前驱动活塞双气环(17)、前驱动活塞渗油孔(18)、前驱动活塞双油环(19)、前驱动活塞双气环槽(160)和前驱动活塞双油环槽(161)。

在前驱动活塞(20)的中心设有前驱动活塞机油室海绵(147)、前驱动活塞机油(148)和前驱动活塞机油室(149)。

在前驱动活塞(20)的下端设有前驱动活塞带齿连杆(21)。

在前驱动活塞带齿连杆(21)的下部设有与之配套的前驱动气缸方形滑套(22),前驱动气缸方形滑套(22)利用驱动气缸方形滑套通用螺钉(30)装在驱动气缸底板(31)上。

下面说明双驱动气缸系统的作用。

参照图1、图2和图3:后驱动气缸(47)和前驱动气缸(28)并排装在驱动气缸底板(31)上,而驱动气缸底板(31又装在气动机底板(32)的左边平面上,驱动气缸底板(31)可连同后驱动气缸(47)和前驱动气缸(28)一起移动或拆卸,这样可方便调整和更换。后驱动气缸(47)和前驱动气缸(28)的作用是:相互配合交替驱动各自的动力臂,例如,当气体通过前驱动气缸进气管(50)进入前驱动气缸(28)时,前驱动活塞(20)便连同前驱动活塞加油管(13)和前驱动活塞方形带齿连杆(21)一起下行驱动前动力臂(25);当其到达下止点时,由于前驱动活塞加油管上部永磁s极(8)与前驱动气门支架上部永磁s极(9)相斥,于是前驱动气门支架被推下,前驱动气缸排气门(144)打开,前驱动气缸进气门(156)关闭,此时,前驱动活塞(20)开始排气;与此同时,后驱动活塞(128)接着以前驱动活塞(20)同样的方式下行驱动后动力臂(42),并拉起前动力臂(25),如此循环运转,便可实现周而复始作功的目的。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活塞(128)和前驱动活塞(20)的行程均为二行程,即:作功与排气。

本系统中后驱动活塞加油管上部永磁n极(2)、后驱动活塞加油管上部永磁s极(51)、后气门支架上部永磁s极(59)、后气门支架上部永磁n极(60)、后气门支架套管下部永磁n极(139)、后气门支架套管下部永磁s极(140)、后驱动活塞永磁n极(124)、后驱动活塞永磁s极(138)和前驱动活塞加油管上部永磁n极(7)、前驱动活塞加油管上部永磁s极(8)、前气门支架上部永磁s极(9)、前气门支架上部永磁(10)、前气门支架套管下部永磁s极(157)、前气门支架套管下部永磁n极(158)前驱动活塞永磁n极(14)、前驱动活塞永磁s极(159)的作用是,既可控制各自的进气门和排气门,又不会直接撞击,并且因为是弱磁和有一定的距离,在两个驱动气缸之间不会相互干扰。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活塞双气环(125)和前驱动活塞双气环(17)的作用是,既可密封各自气缸内的气体,又可防止缸体内的机油上溢;后驱动活塞渗油孔(126)和前驱动活塞渗油孔(18)的作用是,渗出机油润滑各自的气缸内壁;后驱动活塞双油环(127)和前驱动活塞双油环(19)的作用是,防止各自气缸内的机油下漏;后驱动活塞机油室海绵(129)和前驱动活塞机油室海绵(147)的作用是,吸含各自机油室的机油,避免机油过多渗出;后驱动活塞机油室(130)和前驱动活塞机油室(149)的作用是,为各自的活塞储放机油;后驱动活塞机油室机油(131)和前驱动活塞机油室机油(148)的作用是,润滑各自的气缸内壁和活塞;后驱动活塞双气环槽(136)和前驱动活塞双气环槽(160)的作用是,安装各自的气环;后驱动活塞双油环槽(135)和前驱动活塞双油环槽(161)的作用是,安装各自的油环。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活塞加油管(58)和前驱动活塞加油管(13)的作用是,可在各自的气门支架套管中滑动、方便添加机油和安装永磁体。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活塞加油管盖子(1)和前驱动活塞加油管盖子(5)的作用是,防止掉进异物。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活塞带齿连杆(134)和前驱动活塞带齿连杆(21)的作用是,向各自的动力臂上的扇形齿轮传输动力。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气缸方形滑套(132)和前驱动气缸方形滑套(22)的作用是,引导各自的方形带齿连杆作往复运动。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气缸槽(41)和前驱动气缸槽(40)的作用是,便于与之相应的动力臂上下运动。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气缸座(27)和前驱动气缸座(28)的作用是,便于安装各自的驱动气缸。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气缸盖(51)和前驱动气缸盖(12)的作用是,封闭各自的气缸上端、安装各自的气门支架、进气管、排气管、进气门座、排气门座、进气门滑套、排气门滑套和气缸盖滑套。

本系统中的后气门支架(61)和前气门支架(48)的作用是,安装各自的进气门、排气门、进气门挺杆、排气门挺杆和永磁体。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气缸排气门(122)和前驱动气缸排气门(144)的作用是,排放掉各自气缸内作过功的废气,减少各自活塞回复的压力。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气缸进气门(142)和前驱动气缸进气门(156)的作用是,有规律地打开和关闭输入各自气缸中的气体。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气缸排气门挺杆(3)、前驱动气缸排气门挺杆(151)、后驱动气缸进气门挺杆(56)和前驱动气缸进气门挺杆(153)的作用是,连接各自排气门、进气门和气门支架。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气缸排气门座(121)、前驱动气缸排气门座(143)、后驱动气缸进气门座(141)和前驱动气缸进气门座(155)的作用是,配合各自的气门密闭进出各自气缸的气体。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气缸盖螺钉(35)和前驱动气缸盖螺钉(49)的作用是,将各自的气缸盖固定于各自的气缸上端。

本系统中的后驱动活塞盖螺钉(137)和前驱动活塞盖螺钉(15)的作用是,将各自的活塞盖固定于各自的活塞上端。

参照图1、图2、图4、图5和图6:在双杠杆系统中,前动力臂(25)和前阻力臂(81)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上向右偏离中心位置处设有气动杠杆轴(78),并且还在此位置上面设有前扇形齿轮(79),在前动力臂(25)的左端设有前动力臂扇形齿轮(26),在距离前动力臂扇形齿轮(26)不远处的右边还设有前动力臂滑槽(24),在前阻力臂(81)的右端设有前阻力臂扇形齿轮(112)。

参照图1、图2、图4、图5和图6;在双杠杆系统中,后动力臂(42)和后阻力臂(83)也是一个整体,并且与前气动杠杆并排装在气动杠杆轴(78)上,在后动力臂(42)的左端设有后动力臂扇形齿轮(133),在距离后动力臂扇形齿轮(133)不远处的右边还设有后动力臂滑槽(43),在气动杠杆轴(78)位置上面设有后扇形齿轮(82),在后动力臂(83)的右边设有后阻力臂扇形齿轮(171)。

参照图1和图6:在双杠杆系统中,滑轮支架(44)的上部设有上滑轮轴(45)和上滑轮(46),下部设有下滑轮(34)、下滑轮轴(36)、滑轮支架螺钉(37)和滑轮支架底座(38)。在上滑轮(46)和下滑轮(34)上设有滑轮带(39),在滑轮带(39)前后的中间位置上,分别设有前动力臂滚动挑(23)和后动力臂滚动挑(192)。

下面说明双杠杆系统的作用。

参照图1、图2、图4、图5和图6:本系统中的双气动杠杆,并排安装在气动杠杆支架前立柱(70)和气动杠杆支架后立柱(196)上,前后两根立柱是双气动杠杆的支点,双气动杠杆可绕着该支点转动,双气动杠杆的动力臂比阻力臂长,是省力杠杆。双气动杠杆的作用是:将来自双驱动气缸的动力,分别传递给相应的供气气缸。

本系统中的前动力臂扇形齿轮(26)和后动力臂扇形齿轮(133)的作用是,分别与各自的带齿连杆上的排齿啮合,并且,既可以分别承接来自两条带齿连杆的动力,又可以变直线运动为弧线运动。

本系统中的上滑轮(46)和下滑轮(34)的作用是,承载滑轮带(39),并且还可以来回转动。

本系统中的前动力臂滚动挑(23)和后动力臂滚动挑(192)的作用是,在两个驱动活塞驱动下,可交替挑起各自的动力臂往上返回。

本系统中的滑轮带(39)的作用是,安装前动力臂滚动挑(23)和后动力臂滚动挑(192)。

本系统中的滑轮支架的作用是,安装上滑轮轴(45)和下滑轮轴(36)。

本系统中的上滑轮轴(45)和下滑轮轴(36)的作用是,分别安装各自的滑轮。

本系统中的前动力臂滑槽(24)和后前动力臂滑槽(43)的作用是,既可伸进各自的滚动挑,又可避免滑轮带(39)的直线运动与两根动力臂的弧线运动产生干扰。

本系统中的滑轮支架底座(38)的作用是,便于安装滑轮支架(44)。

本系统中的滑轮支架螺钉(37)的作用是,固定滑轮支架底座(38)。

本系统中的前扇形齿轮(79)和后扇形齿轮(84)的作用是,分别驱动与之啮合的前传动齿轮(77)和后传动齿轮(74)。

本系统中的前阻力臂扇形齿轮(112)和后阻力臂扇形齿轮(171)的作用是,分别与各自的带齿连杆上的排齿啮合,并且,既可以分别为相应的供气活塞传递动力,又可以变弧线运动为直线运动。

参照图1和图7:在双储气罐系统中,前储气罐(66)和后储气罐(68)用储气罐接头(193)连接,彼此不相通,在后储气罐(68)的后端设有后储气罐螺杆(195)和后储气罐螺帽(194);在前储气罐(66)的前端设有前储气罐螺杆(72)和前储气罐螺帽(71)。在前储气罐(66)和后储气罐(68)上面,分别设有前储气罐气压表(67)、前储气罐自动排气口(85)、后储气罐气压表(69)和后储气罐自动排气口(84);在前储气罐(66)和后储气罐(68)的左侧分别与各的前驱动气缸进气管(50)和后驱动气缸进气管(54)连通;在前储气罐(66)和后储气罐(68)的右侧,分别与各自的后供气气缸输气管(86)和前供气气缸输气管(89)连通。

此外,在前驱动气缸进气管(50)和后驱动气缸进气管(54)上设有与之相应的前进气管开关(64)和后进气管开关(62)。前进气管开关(64)和后进气管开关(62)之间设有连接轴(63),此轴的前端设有进气管开关把手(65)。

下面说明双储气罐系统的作用。

参照图1和图7:本系统中的前储气罐(66)和后储气罐(68)的作用是,一面分别储存来自各自供气气缸的气体,一面分别向各自的驱动气缸输出气体。

本系统中的前储气罐气压表(67)和后储气罐气压表(69)的作用是,指示各自的储气罐内的气压数值。

本系统中的前储气罐自动排气口(85)和后储气罐自动排气口(84)的作用是,在必要时可自动排放各自储气罐内的气体,避免发生事故。

本系统中的前储气罐螺杆(72)、前储气罐螺帽(71)、后储气罐螺杆(195)和后储气罐螺帽(194)的作用是,便于安装或拆卸前储气罐(66)和后储气罐(68)。

本系统中的前进气管开关(64)和后进气管开关(62)的作用是,打开或关闭各自储气罐内的气体。

本系统中的连接轴(63)的作用是,可同时控制前进气管开关(64)和后进气管开关(62)。

本系统中的进气管开关把手(65)的作用是,便于操作。

参照图1:在双传动系统中,前从动齿轮(77)中装有前单向轴承(75),后从动齿轮(74)中装有后单向轴承(73);前单向轴承(75)和后单向轴承(73)中装有共用的从动齿轮轴(76);从动齿轮轴(76)的前端装在气动杠杆支架前立柱(70)的中部,其后端装在气动杠杆支架后立柱(196)的中部;在从动齿轮轴的后端还依次装有飞轮(88)和皮带盘(87)。

下面说明双传动系统的作用。

参照图1:本系统中的前从动齿轮(77)的作用是,与前扇形齿轮(79)啮合,将来自前动力臂(25)的动力,通过前单向轴承(75)传递给从动齿轮轴(76)。

本系统中的后从动齿轮(74)的作用是,与后从动齿轮(82)啮合,将来自后动力臂(42)的动力,通过后单向轴承(73)传递给共用的从动齿轮轴(76)。

同时,因为前从动齿轮(77)和后从动齿轮(74)的半径,比前扇形齿轮(79)和后扇形齿轮(82)的半径小,所以前从动齿轮(77)和后从动齿轮(74)还可起到增速的作用。

本系统中的前单向轴承(75)和后单向轴承(73)的作用是,可使从动齿轮轴(76)始终朝顺时针方向转动。

本系统中的从动齿轮轴(76)的作用是,承载前从动齿(77)、后从动齿轮(74)、飞轮(88)和皮带盘(87)。

本系统中的飞轮(88)的作用是,贮存和放出动能,促使从动齿轮轴(76)连续而平稳运转。

本系统中的皮带盘(87)的作用是,对外输出动力。

参照图1和图4:在双供气气缸系统中,后供气气缸(111)呈圆筒形状,在其下部设有后供气气缸座(114),在其上端设有后供气气缸盖(95),在其缸体上设有后供气气缸槽(169);在后供气气缸盖(95)上设有后供气气缸输气管(86)、后供气气缸注气门(162)、后供气气缸盖滑套(93)、后供气气缸进气管(94)、后供气气缸进气门(181)和后空气滤清器(97);后空气滤清器(97)由后空气滤清器进气口(178)、后空气滤清器进气口面板(179)和后空气滤清器滤网(180)组成。

在后供气气缸(111)内设有后供气活塞(168),在该活塞上端设有后供气活塞盖(163)、后供气活塞螺钉(164)和后供气活塞加油管(92);在后供气活塞加油管(92)的上端设有后供气活塞加油管盖子(91),其下端与后供气活塞机油室(175)相通。

在后供气活塞(168)的圆柱面上,依次设有后供气活塞双气环(165)、后供气活塞渗油孔(166)、后供气活塞双油环(167)、后供气活塞双油环槽(176)和后供气活塞双油环槽(177)。

在后供气活塞(168)的中心,设有后供气活塞机油室(175)、后供气活塞机油(174)和后供气活塞机油室海绵(173)。

在后供气活塞(168)的下端设有后供气活塞带齿连杆(170)。

在后供气活塞带齿连杆(170)的下部设有与之配套的后供气气缸方形滑套(172)。

参照图1和图5:在双供气系统中,前供气气缸(109)呈圆筒形状,在其下部设有前供气气缸座(115);在其上部设有前供气气缸盖(99);在其缸体上设有前供气气缸槽(116);在前供气气缸盖(99)上设有前供气气缸输气管(89)、前供气气缸注气门(182)、前供气气缸盖滑套(100)、前供气气缸进气管(101)、前供气气缸进气门(191)和前空气滤清器(102);前空气滤清器(102)由前空气滤清器进气口(188)、前空气滤清器面板(189)和前空气滤清器滤网(190)组成。

在前供气气缸(109)内设有前供气活塞(108),在该活塞上端设有前供气活塞盖(103)、前供气活塞盖螺钉(104)和前供气活塞加油管(98);在前供气活塞加油管(98)的上端设有前供气活塞加油管盖子(90),其下端与前供气活塞机油室(185)相通。

在前供气活塞(108)的圆柱面上,依次设有前供气活塞双气环(105)、前供气活塞渗油孔(106)、前供气活塞双油环(107)、前供气活塞双油环槽(186)和前供气活塞双气环槽(187)。

在前供气活塞(108)的中心,设有前供气活塞机油室(185)、前供气活塞机油(184)和前供气活塞机油室海绵(183)。

在前供气活塞(108)的下端设有前供气活塞带齿连杆(110)。

在前供气活塞带齿连杆(110)的下部设有与之配套的前供气气缸方形滑套(113)。

前供气气缸方形滑套(113)用前供气气缸方形滑套螺钉(119)安装在供气气缸底板(118)上。

下面说明双供气系统的作用。

参照图1、图4和图5: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气缸(111)和前供气气缸(109)并排装在供气气缸底板(118)上,而供气气缸底板(118)又装在气动机底板(32)的右边平面上。供气气缸底板(118)可连同后供气气缸(111)和前供气气缸(109)一起移动或拆卸,这样方便调整和更换。后供气气缸(111)和前供气气缸(109)的作用是,相互配合交替给各自的储气罐注入气体。例如:当后供气活塞(168)下行时,前供气活塞(108)就上行,后供气气缸进气门(181)打开,后供气气缸注气门(162)关闭,气体吸入后供气气缸(111;而与此同时,前供气气缸进气门(191)关闭,前供气气缸注气门(99)打开,气体注入前储气罐(66);当前供气活塞(108)完成注气动作后,后供气活塞(168)又以同样的方式给后储气罐(68)注入气体。如此交替配合动作,便可实现循环作功的目的。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气缸(111)与前供气气缸(109)的构造和功能相同,活塞行程均为二行程,即:进气与注气。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活塞双气环(165)和前气活塞双气环(105)的作用是,密封各自的气缸内的气体,同时还能防止机油上溢;后供气活塞渗油孔(166)和前供气活塞渗油孔(106)的作用是,渗出机油润滑各自的气缸内壁;后供气活塞双油环(167)和前供气活塞双油环(107)的作用是,防止各自的气缸内的机油下漏和刮匀气缸内壁的机油。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活塞双油环槽(176)和前供气活塞双油环槽(186)的作用是,安装各自的油环。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活塞双气环槽(177)和前供气活塞双气环槽(187)的作用是,安装各自的气环。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活塞机油室(175)和前供气活塞机油室(185)的作用是,储放机油。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活塞机油(174)和前供气活塞机油(184)的作用是,润滑各自的气缸内壁和活塞。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活塞机油室海绵(173)和前供气活塞机油室海绵(183)的作用是,吸含各自的机油室的机油,避免机油过多渗出。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活塞加油管(92)和前供气活塞加油管(98)的作用是,既可以在各自的滑套中滑动,又可以方便添加机油。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活塞加油管盖子(91)和前供气活塞加油管盖子(90)的作用是,防止异物掉进各自的机油室内。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活塞带齿连杆(170)和前供气活塞带齿连杆(110)的作用是,承接来自各自的扇形齿轮的动力,传递给各自的供气活塞。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气缸方形滑套(172)和前供气气缸方形滑滑套(113)的作用是,引导各自的方形带齿连杆作功。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气缸方形滑套通用螺钉(119)的作用是,固定各自的方形滑滑套。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气缸槽(169)和前供气气缸槽(116)的作用是,便于各自的阻力臂上下运动。

本系统中的后供气气缸底板(118)的作用是,安装后驱动气缸(111)和前供气气缸(109)。

本系统中的供气气缸底板螺钉(117)的作用是,固定供气缸底板(118)。

系统中的后空气滤清器(97)和前空气滤清器(102)的作用是,过滤进入各自的供气气的气体。

参照图1:本发明中的气动机底板(32)的作用是,承载本发明的全部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