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金属片温控结构的内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4790发布日期:2019-07-06 11:34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双金属片温控结构的内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具有双金属片温控结构的内油底壳。



背景技术:

随着油耗、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各汽车企业纷纷在发动机上采用新技术,以满足法规要求,如在经济性方面,采用了egr技术、阿特金森-米勒循环或全map控制pcj技术等。众所周知,在汽车冷启动的时候,由于机油的粘度较高,发动机运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大,导致发动机经济性较差,而运行一段时间,待机油温度升高至80℃左右后,燃油消耗才会好转。

公开号为cn10913917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可变油量油底壳,汽车冷启动时,润滑系统基本仅使用内油底壳中的机油,达到类似快速暖机的效果,当机油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内、外油底壳中的全部机油再参与到润滑循环中。该专利中内油底壳底部侧壁上设有节温阀,当机油达到设定温度时节温阀开启,机油流入外油底壳。但现有的节温阀是利用石蜡体积膨胀进行开启,具有以下缺点:结构复杂易损坏,成本高;石蜡装在壳体内,机油热量传导至石蜡内部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对机油温度变化反应不够及时,开启滞后。

双金属片也称热双金属片,由于各组元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变化时,主动层的形变要大于被动层的形变,从而双金属片的整体就会向被动层一侧弯曲,则这种复合材料的曲率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形变。其中,膨胀系数较高的称为主动层;膨胀系数较低的称为被动层。双金属片被广泛用在继电器,开关,控制器等方面,但现有技术双金属片仅能位于阀体内安装于介质管道中,结构复杂且无法直接应用于敞开式的内油底壳上。

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结构简单、反应迅速的具有双金属片温控结构的内油底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反应迅速的具有双金属片温控结构的内油底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双金属片温控结构的内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双金属片组件,

所述壳体上开设泄油孔,所述双金属片组件常温下将泄油孔关闭且遇热时弯曲形变将泄油孔开启。

优选的,所述双金属片组件包括卡爪和遇热沿长度方向发生弯曲形变的双金属片,所述卡爪将双金属片固定于壳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有内凹的安装槽,泄油孔开设于安装槽槽底上,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卡接结构配合卡爪将双金属片首端固定。

更进一步的,所述卡接结构为沿双金属片宽度方向均匀延伸的y型支架,所述y型支架包括安装槽槽底延伸形成基板,以及基板在临近壳体一侧设置的叉板,所述叉板两端设有连接片与壳体连接。

更进一步的,卡爪包括爪体以及在爪体与双金属片首端对应的一端弯折形成的卡钩,所述爪体朝双金属片尾端延伸并逐渐远离泄油孔,所述卡钩端部设有第一卡齿。

更进一步的,双金属片首端弯折至与基板端面贴合,所述卡钩压紧双金属片的首端且第一卡齿与叉板临近壳体一侧卡接,所述卡钩两侧与连接片配合限位。

更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的槽壁相对外凸形成安装凹槽,所述爪体安装于安装凹槽内且底部与安装凹槽卡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爪体上开设有与泄油孔对应的泄露孔,所述爪体沿双金属片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第一翻边与安装凹槽的侧壁配合。

更进一步的,所述爪体底部设有第二翻边,所述安装凹槽内设有限位杆,所述第二翻边上设有第二卡齿与限位杆配合卡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泄油孔为朝壳体内部弯曲的曲面孔,所述双金属片为常温下与泄油孔贴合的弧形片,所述双金属片遇热时尾端朝卡爪弯曲形变至与卡爪贴合。

优选的,所述双金属片中临近泄油孔金属元层的热膨胀系数大于远离泄油孔金属元层的热膨胀系数。

以上方案中双金属片首端、尾端指长度方向的两端,任意一端为首端,另一端即为尾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双金属片直接与机油接触,常温下贴合泄油孔关闭,当机油升温至预设温度时双金属片能迅速感温,自身弯曲形变将泄油孔及时开启。

2.仅通过壳体上的安装槽和卡爪将双金属片安装,无需其他安装部件,卡爪不仅将双金属片首端卡接固定,而且朝尾端延伸远离泄油孔,与安装槽间形成供双金属片尾端弯曲活动的空间,并对双金属片弯曲变形状态进行限位。

3.部件少,安装快速,成本低,当机油温度升高至预设温度时,双金属片将泄油孔开启,内外油底壳机油互通,全部机油参与循环,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行驶,防止过快机油裂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内油底壳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零件图

图3为安装槽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4为双金属片与安装槽连接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5为双金属片与安装槽连接结构示意图(外侧视图)

图6为卡爪结构示意图

图7为卡爪与安装槽连接结构示意图(省略双金属片)

图8为安装槽、卡爪、双金属片连接剖面图(泄油孔关闭)

图9为安装槽、卡爪、双金属片连接剖面图(泄油孔开启)

其中:1-壳体2-双金属片3-安装槽4-泄油孔5-卡爪6-爪体7-卡钩8-y型支架9-安装凹槽10-限位杆6.1-第一翻边6.2-第二翻边6.3-第二卡齿6.4-泄露孔7.1-第一卡齿7.2-观察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双金属片温控结构的内油底壳,包括壳体1和双金属片组件,双金属片组件包括卡爪5和遇热沿长度方向发生弯曲形变的双金属片2,壳体1从侧面朝下内凹形成两侧槽壁将双金属片2在宽度方向限位的安装槽3,安装槽3槽底开设泄油孔4且双金属片2常温下贴合槽底将泄油孔4关闭;安装槽3内还设有将双金属片2顶端固定的卡爪5,卡爪5朝双金属片2尾端延伸并逐渐远离泄油孔4,双金属片2遇热时尾端朝卡爪5弯曲形变将泄油孔4开启。

本实施例中,泄油孔4为向下朝油底壳内部弯曲的曲面孔,双金属片2为常温下尾部朝向泄油孔4弯曲贴合的弧形片,双金属片2的首端和尾端即长度方向的上下端。

卡爪5包括向下朝远离泄油孔4方向(朝外)弯曲的爪体6以及爪体6顶端朝泄油孔4的方向(朝内)弯折形成的卡钩7,安装槽3在泄油孔4上方处设有卡接结构,卡钩7将双金属片2首端固定于卡接结构上。

卡接结构为沿双金属片2宽度方向延伸、开口朝上的y型支架8,双金属片2首端紧贴y型支架8外侧弯折进入开口内,卡钩7压紧双金属片2的首端并绕过y型支架8开口处与其内侧卡接。

本实施例中,y型支架8包括安装槽3槽底在泄油孔4上方朝上延伸形成超出壳体1侧面的基板8.1,基板8.1上端内侧(临近壳体1的一侧)设置叉板8.2,基板8.1与叉板8.2共同形成y型结构,叉板8.2沿双金属片2宽度方向的两端设有连接片8.3与安装槽3侧壁连接。双金属片2的首端紧贴基板8.1外侧(远离壳体1的一侧)并弯折至基板8.1上端面上,卡钩7压紧双金属片2的首端。

卡钩7上设有观察孔7.2,观察孔7.2在临近卡钩7端部的边缘上设有卡接面朝外的第一卡齿7.1,第一卡齿7.1与y型支架8内侧配合卡接。本实施例中,卡钩7上的观察孔7.2将y型支架8上基板8.1与叉板8.2的上端面露出,第一卡齿7.1与叉板8.2内侧卡接,连接片8.3将卡钩7沿双金属片2宽度方向的两端进行限位。

爪体6为宽度方向与双金属片2宽度方向平行的板状结构,安装槽3的两侧槽壁从泄油孔4顶部起相对外凹形成安装凹槽9,爪体6安装于安装凹槽9内且底部与安装凹槽9卡接。爪体6上开设有与泄油孔4对应的泄露孔6.4,爪体6在宽度方向两侧设有第一翻边6.1与安装凹槽9的两侧壁配合。爪体6在底部设有第二翻边6.2,安装凹槽9内设有限位杆10,第二翻边6.2上设有卡接面朝外的第二卡齿6.3,第二翻边6.2与限位杆10的上端面配合且第二卡齿6.3与限位杆10内侧面配合卡接。

遇热时双金属片2尾端朝卡爪5弯曲形变至与卡爪5贴合,本实施例中双金属片2遇热形变温度为80℃。双金属片2包括两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元层,其中临近泄油孔4一侧金属元层的热膨胀系数大于远离泄油孔4一侧金属元层的热膨胀系数。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如图8所示,双金属片2位于安装槽3内,双金属片2上端通过卡爪5上的卡钩7贴合固定于y型支架8上,卡钩7与y型支架8卡接,爪体6底部与限位杆10卡接固定,常温下双金属片2下端朝内贴合泄油孔4将其关闭。

如图9所示,当机油温度上升至预设温度时,双金属片2上端固定,下端朝外弯曲至与爪体6贴合,泄油孔4开启,内外油底壳机油互通。

本实施例中,内侧指水平临近壳体1的一侧,如图8-9中右侧;外侧至水平远离壳体1的一侧,如图8-9中左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