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动机余热回收换热器都是管壳式设计,且材质大部分为碳钢制。换热效率低,易生锈,使用寿命短。发动机缸体余热,将回收的余热利用在生产生活中,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发动机的尾气中不仅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状物质,因此需要设计出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其不仅可以有效回收发动机烟气中的余热,并且可以对烟气进行净化处理,避免了直接排除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支架和安装在支架上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螺旋缠绕的列管,所述壳体的左端设有热媒进口,所述壳体的右端设有热媒出口;所述壳体左侧的上方设有冷媒进口,所述壳体右侧的下方设有冷媒出口;所述列管的一端与冷媒进口联通,所述列管的另一端与冷媒出口联通;所述所述冷媒进口上安装有进口法兰,所述冷媒出口处安装有出口法兰;所述壳体的中部安装有排气泄压阀,所述壳体上靠近热媒出口的一侧设有排污口;所述壳体和列管由不锈钢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活性炭吸附器和催化净化器,所述的热媒出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活性炭吸附器的一端连通;所述活性炭吸附器的另一端与催化净化器的一端连通,所述催化净化器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空气检测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还设有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的进气端设在催化净化器和排放口之间的第二管道上,所述第三管道的出气端设在热媒出口和活性炭吸附器之间的第一管道上。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端和排放口之间的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螺旋列管式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空气检测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分别通过电信号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热媒进口处设有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采取螺旋缠绕管式列管,较之一般换热器可以将冷凝液出口温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保证气态介质充分冷凝。尽管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体积小巧,但由于其独特的螺旋缠绕结构,气态介质在换热管束中停留时间长,冷凝更加充分,因其冷凝效果好,无须经过二次换热。
(2)壳体上设计了排污口,可将冷凝水排出,壳体上还设计了泄压阀,防止换热器堵塞导致发动机排气背压。
(3)本实用新型在热媒进口处设有滤网,可以过滤掉发动机废气中的颗粒,并通过活性炭吸附器和催化净化器对废气进行处理,当空气检测器检测气体不达标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开启,气体通过第三管道再次经过活性炭吸附器和催化净化器,当空气检测器检测其他达标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开启,第二电磁阀关闭,气体从排放口排出,可以防止排出的废气污染环境,有利于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架;2-壳体;21-列管;22-热媒进口;221-滤网;23-热媒出口;24-冷媒进口;241-进口法兰;25-冷媒出口;251-出口法兰;26-泄压阀;27-排污口;3-活性炭吸附器;4-催化净化器;5-第一管道;6-第二管道;61-排放口;62-空气检测器;63-第一电磁阀;7-第三管道;71-进气端;72-出气端;73-第二电磁阀;8-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如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支架1和安装在支架上的壳体2;所述壳体1内设有螺旋缠绕的列管21,所述壳体2的左端设有热媒进口22,所述壳体2的右端设有热媒出口23;所述壳体2左侧的上方设有冷媒进口24,所述壳体2右侧的下方设有冷媒出口25;所述列管21的一端与冷媒进口24连通,所述列管21的另一端与冷媒出口25连通;所述冷媒进口24上安装有进口法兰241,所述冷媒出口25处安装有出口法兰251;所述壳体2的中部安装有泄压阀26,所述壳体2上靠近热媒出口25的一侧设有排污口27。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活性炭吸附器3和催化净化器4,所述热媒出口23通过第一管道5与活性炭吸附器3的一端连通;所述活性炭吸附器3的另一端与催化净化器4的一端连通,所述催化净化器4的另一端与第二管道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6的另一端设有排放口61。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道6上设有空气检测器6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5和第二管道6之间还设有第三管道7,所述第三管道7的进气端71设在催化净化器4和排放口61之间的第二管道6上,所述第三管道7的出气端72设在热媒出口23和活性炭吸附器3之间的第一管道5上。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端71和排放口61之间的第二管道6上设有第一电磁阀63;所述第三管道7上设有第二电磁阀73,所述螺旋列管式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控制器8,所述空气检测器62、第一电磁阀和63第二电磁阀73分别通过电信号与控制器8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热媒进口22处设有滤网22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为:
发动机产生的热的废气经过滤网221过滤通过热媒进口22进入到壳体2内,冷水从冷媒进口24通过列管21进入壳体2内,废气和冷水经过换热后,水从冷媒出口25排出,气体通过热媒出口23通过第一管道5依次经过活性炭吸附器3和催化净化器4从第二管道排出,空气检测器62对第二管道6内的气体进行检测,当空气检测器62检测气体不达标时,控制器8控制第一电磁阀63关闭,第二电磁阀73开启,气体通过第三管道7再次经过活性炭吸附器3和催化净化器4,当空气检测器62检测气体达标时,控制器8控制第一电磁阀63开启,第二电磁阀73关闭,气体从排放口61排出。壳体2上设置了泄压阀26,防止了换热器堵塞导致发动机排气背压,壳体2上还设置了排污口27,可以将壳体2内的冷凝水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