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油供给系统,特别是一种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燃油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缺乏适应性强,操作简单,方便控制燃油供给系统油路通断的装置。且现有的油开关在发动机内部结构复杂的情况下,无法随意变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燃油供给系统及其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安装在燃油供给系统的下盖上,其中,包括:
密封上盖,与所述下盖密封连接,所述密封上盖内设置有密封油针,所述密封油针与所述下盖的进油孔适配,所述密封油针相对于所述进油孔分别具有一密封位置和一打开位置;以及
拉线机构,包括拉线固定板和拉线接头,所述拉线固定板安装在所述下盖上,所述拉线接头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油针连接,所述拉线接头的另一端通过拉线弹簧与所述拉线固定板抵接,外接拉线安装在所述拉线接头上,并通过所述拉线接头带动所述密封油针在所述密封位置与所述打开位置之间切换。
上述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其中,所述拉线机构还包括拉线接头支架,所述拉线接头通过所述拉线接头支架与所述密封油针连接。
上述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其中,所述拉线接头支架为u形架,所述u形架上分别设置有油针连接孔和拉线头安装孔,所述拉线接头支架通过所述油针连接孔与所述密封油针连接,所述拉线接头支架通过所述拉线头安装孔与所述拉线接头连接。
上述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其中,所述拉线接头支架与所述密封油针及所述拉线接头均通过开口挡圈固定连接。
上述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其中,所述油针连接孔与所述拉线头安装孔分别位于所述u形架相对的两平面上,且所述油针连接孔与所述拉线头安装孔同轴设置。
上述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其中,所述拉线接头包括接头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接头本体上的支架固定槽、拉线安装孔和拉线固定孔,所述拉线固定孔与所述拉线安装孔连通,所述支架固定槽位于所述接头本体的一端,所述接头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弹簧安装部。
上述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其中,所述拉线安装孔为贯通所述接头本体的通孔,所述拉线固定孔的轴线与所述拉线安装孔的轴线垂直。
上述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其中,所述接头本体的中部为棱柱体结构,所述拉线固定孔设置在所述棱柱体的一个平面上。
上述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其中,所述拉线固定板包括顺序连接的固定板、连接板和拉线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固定板安装孔,所述拉线板上设置有拉线板固定孔,所述固定板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拉线板固定孔的轴线互相平行,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还设置有护板且向所述下盖方向延伸。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燃油供给系统,包括本体和安装在所述本体上的下盖,其中,还包括上述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拉线控制该燃油供给系统油路的通与断,操作简单。且拉线属于可随意变向的材料,在发动机内部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可随意变向,适应性强。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油供给系统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的剖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线接头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线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线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本体
2下盖
21进油孔
3密封油针
4油针弹簧
5拉线接头支架
51油针连接孔
52拉线头安装孔
6开口挡圈
7拉线固定板
71固定板安装孔
72拉线板固定孔
73连接板
74护板
8拉线弹簧
9密封上盖
10上盖固定螺钉
11拉线固定板螺钉
12拉线接头
121支架固定槽
122拉线安装孔
123拉线固定孔
124接头本体
125弹簧安装部
13拉线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油供给系统立体结构图。本实用新型燃油供给系统,包括本体1和安装在所述本体1上的下盖2,还包括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安装在燃油供给系统的下盖2上。该燃油供给系统其他部分的组成、结构、相互位置关系、连接关系及其功用等均为较成熟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对本实用新型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予以详细说明。
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的剖示图。本实用新型的手动拉线式进油装置包括:密封上盖9,可通过上盖固定螺钉10与所述下盖2密封连接,所述密封上盖9内设置有密封油针3,所述密封油针3与所述下盖2的进油孔21适配,密封油针3与密封上盖9之间可设置油针弹簧4,所述密封油针3相对于所述进油孔21分别具有一密封位置和一打开位置;以及拉线机构,包括拉线固定板7和拉线接头12,所述拉线固定板7可通过拉线固定板螺钉11安装在所述下盖2上,所述拉线接头12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油针3连接,所述拉线接头12的另一端通过拉线弹簧8与所述拉线固定板7抵接,外接拉线安装在所述拉线接头12上,并通过所述拉线接头12带动所述密封油针3在所述密封位置与所述打开位置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拉线机构还包括拉线接头支架5,所述拉线接头12通过所述拉线接头支架5与所述密封油针3连接。
参见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线接头支架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所述拉线接头支架5优选为u形架,所述u形架上分别设置有油针连接孔51和拉线头安装孔52,所述拉线接头支架5通过所述油针连接孔51与所述密封油针3连接,所述拉线接头支架5通过所述拉线头安装孔52与所述拉线接头12连接。所述拉线接头支架5与所述密封油针3及所述拉线接头12均通过开口挡圈6固定连接。所述油针连接孔51与所述拉线头安装孔52分别位于所述u形架相对的两平面上,且所述油针连接孔51与所述拉线头安装孔52同轴设置。
参见图4及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线接头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剖视图。所述拉线接头12包括接头本体124和设置在所述接头本体124上的支架固定槽121、拉线安装孔122和拉线固定孔123,所述拉线固定孔123与所述拉线安装孔122连通,所述支架固定槽121位于所述接头本体124的一端,所述接头本体124的另一端设置有弹簧安装部125。其中,所述拉线安装孔122优选为贯通所述接头本体124的通孔,所述拉线固定孔123的轴线与所述拉线安装孔122的轴线垂直。所述接头本体124的中部优选为棱柱体结构,所述拉线固定孔123设置在所述棱柱体的一个平面上。拉线穿过拉线固定孔123和拉线安装孔122,靠锁紧拉线螺钉13将拉线固定在拉线接头12上,实现拉线控制。
参见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线固定板结构示意图。所述拉线固定板7包括顺序连接的固定板、连接板73和拉线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固定板安装孔71,所述拉线板上设置有拉线板固定孔72,所述固定板安装孔71的轴线与所述拉线板固定孔72的轴线互相平行,所述连接板73的一侧还设置有护板74且向所述下盖2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拉线控制该燃油供给系统油路的通与断,操作简单。且拉线属于可随意变向的柔性材料,在发动机内部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可随意变向,适应性强。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