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中,润滑系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系统,润滑系统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台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目前,发动机的润滑油路大多采用外接过渡的方式,以实现整台发动机润滑油的合理调配。其中,润滑油路外接主要有机油泵前置设计和机油泵后置设计,当机油泵前置时,曲轴连杆颈润滑油路线路较长,需要绕过机体与侧盖,以将润滑油引入曲轴润滑油路。当润滑油路较长时,不仅对油压的损耗量较大,而且对润滑油管的过渡连接质量要求较高,为了保证润滑油量的正常供应,大多数发动机设计厂家采用加大机油泵流量以及提高润滑油油压等方式,以起到充分润滑效果。但是,增大机油泵流量以及提高润滑油油压,会使发动机存在突然爆管的失油风险,对整台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构成较大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发动机,可缩短润滑油道线路,使得无需增大机油泵流量及油压,以降低爆管概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
曲轴箱,所述曲轴箱内设有曲轴,所述曲轴内设有曲轴主油道;
侧盖,设置于所述曲轴箱的一侧,所述侧盖内设有暗油道,所述暗油道的出口与所述曲轴主油道的入口对应设置并具有间隙;
桥接机构,所述桥接机构包括套管和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固设于所述套管的外侧壁上,所述套管的一端插入所述暗油道的出口,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暗油道的出口外侧;
当发动机工作时,所述套管在所述暗油道内的油压作用下朝向所述曲轴主油道的入口移动,使所述密封部压紧在所述曲轴主油道的入口端面,以密封连接所述暗油道的出口与所述曲轴主油道的入口,并使所述暗油道内的高压油通过所述套管进入所述曲轴主油道。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套管的一端插入所述暗油道的出口;
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套管的另一端的端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套管的两端部之间;
所述套管的一端插入所述暗油道的出口;
所述套管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曲轴主油道的入口。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
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套管的外壁与所述暗油道的内壁之间。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
机油泵,设置于所述侧盖上,所述机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暗油道的入口连通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
机油过滤器,设置于所述侧盖上,所述机油过滤器的入口用于与油底壳连通设置,所述机油过滤器的出口与所述机油泵的进油口连通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机油过滤器设置于所述机油泵的下方;
所述侧盖上还设有连通所述机油过滤器的出口与所述机油泵的进油口的暗油道。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暗油道包括竖直油道和第一水平油道;
所述曲轴主油道包括第二水平油道;
所述竖直油道的入口与所述机油泵的出油口连通设置;
所述竖直油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水平油道的入口连通设置;
所述第一水平油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水平油道的入口通过所述桥接机构连通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曲轴连杆颈油道;
所述曲轴主油道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水平油道成角度设置的斜油道;
所述曲轴连杆颈油道通过所述斜油道与所述第二水平油道的出口连通设置。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发动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侧盖内部加工暗油道,可避免绕过侧盖和机体,以缩短润滑线路;暗油道的出口与曲轴主油道的入口相对设置,且在暗油道的出口与曲轴主油道的入口之间创新性地设置桥接机构,桥接机构设置巧妙,可通过桥接机构将暗油道内的高压油引入曲轴主油道,实现对曲轴连杆轴颈的润滑;通道内置油道和桥接机构的合理设置不仅在结构简洁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曲轴连杆轴颈的润滑,而且缩短了润滑油道线路,减少了泄油点的数量,降低了漏油风险;同时无需增大机油泵流量以及油压,降低了爆管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发动机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是发动机未工作时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是发动机工作时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是发动机未工作时图4中b处放大图;
图6是发动机工作时图4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曲轴箱;2、侧盖;21、暗油道;211、竖直油道;212、第一水平油道;3、曲轴;31、曲轴主油道;311、第二水平油道;312、斜油道;41、套管;42、密封部;5、密封圈;6、机油泵;7、机油过滤器;8、曲轴连杆颈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述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高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请参阅图1和图4,该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曲轴箱1、侧盖2和桥接机构。曲轴箱1内设有曲轴3,曲轴3内设有曲轴主油道31,曲轴主油道31内的润滑油流向曲轴连杆润滑连杆轴颈。
侧盖2设置于曲轴箱1的一侧,由于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曲轴3一直处于旋转状态,因此在装配侧盖2时,侧盖2与曲轴3之间具有间隙。侧盖2内设有暗油道21,暗油道21的出口与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对应设置并具有间隙。
桥接机构包括套管41和密封部42,密封部42固设于套管41的外侧壁上,套管41的一端插入暗油道21的出口且相对暗油道21可滑动设置,密封部42位于暗油道21的出口外侧。
当发动机工作时,套管41在暗油道21内的高压油的压力作用下朝向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移动,使密封部42压紧在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端面,以密封连接暗油道21的出口与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并使暗油道21内的高压油通过套管41进入曲轴主油道31。曲轴3在旋转时,桥接机构在曲轴3的带动下跟随曲轴3一起旋转,密封部42与曲轴3之间不存在相对移动,可减少磨损。
套管41插入暗油道21的一端的端面为承压面,当高压油通过暗油道21时,高压油会作用在套管41的承压面上,使套管41在高压机油压力的作用下向高压油的流动方向滑动,即朝向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移动,并使密封部42压紧在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端面上,以增加桥接机构与曲轴3的密封性,防止高压油向前流动时的泄露。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侧盖2内部加工暗油道21,可避免绕过侧盖2和机体,以缩短润滑线路;暗油道21的出口与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相对设置,且在暗油道21的出口与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之间设置桥接机构,可通过桥接机构将暗油道21内的高压油引入曲轴主油道31,实现对曲轴连杆轴颈的润滑;通道内置油道和桥接机构的合理设置不仅实现了对曲轴连杆轴颈的润滑,而且缩短了润滑油道线路,减少了泄油点的数量,降低了漏油风险;同时无需增大机油泵流量以及油压,降低了爆管的概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3,套管41的一端插入暗油道21的出口;密封部42位于套管41的另一端的端部。套管41插入暗油道21的一端在高压油的作用下使套管41的另一端上的密封部42抵住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的端部,以通过套管41和密封部42实现暗油道21与曲轴主油道31之间的密封连接,并使暗油道21内的高压油通过桥接机构进入曲轴主油道31,实现对曲轴连杆轴颈的润滑。
套管41的外壁与暗油道21的内壁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圈5。当套管41外侧壁上的密封部42压紧在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端面上时,密封部42与暗油道21的出口端面之间具有间隙,没法通过密封部42实现桥接机构与暗油道21之间的密封,因此,通过在套管41的外壁与暗油道21的内壁之间设置密封圈5,可防止高压油从套管41的外壁与暗油道21的内壁之间泄露。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4至图6,密封部42位于套管41的两端部之间;套管41的一端插入暗油道21的出口;套管41的另一端插入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套管41的一端插入暗油道21内,套管41的另一端插入曲轴主油道31,可防止套管41卡滞无法移动时,套管41仍能起到桥接作用,以使暗油道21内的高压油经过套管41进入曲轴主油道31内,并防止出现漏油现象。
套管41位于暗油道21内的外壁与暗油道21的内壁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圈5。当套管41外侧壁上的密封部42压紧在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端面上时,密封部42与暗油道21的出口端面之间具有间隙,没法通过密封部42实现桥接机构与暗油道21之间的密封,因此,通过在套管41的外壁与暗油道21的内壁之间设置密封圈5,可防止高压油从套管41的外壁与暗油道21的内壁之间泄露。
套管41位于曲轴主油道31内的外壁与曲轴主油道31的内壁之间也设有一密封圈,当套管41卡滞无法在高压油的压力作用下朝向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移动,进而无法通过密封部42压紧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端部而起到密封作用时,可通过密封圈起到密封作用,防止出现漏油现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和图4,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于侧盖2上的机油泵6,机油泵6的出油口与暗油道21的入口连通设置。将机油泵6设置于侧盖2上,且暗油道21也设置于侧盖2内,可进一步缩短润滑油线路。
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于侧盖2上的机油过滤器7,机油过滤器7的入口用于与油底壳连通设置,机油过滤器7的出口与机油泵6的进油口连通设置。机油过滤器7用于对油底壳中的润滑油进行过滤,以保证润滑油的清洁。机油过滤器7和机油泵6都设置于侧盖2上,可缩短润滑油线路。
机油过滤器7设置于机油泵6的下方;侧盖2上还设有连通机油过滤器7的出口与机油泵6的进油口的暗油道。直接在侧盖2上设置连通机油过滤器7的出口与机油泵6的进油口的暗油道,无需外接过渡油管,不仅减少了泄油点的数量,而且降低了漏油风险。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和图4,暗油道21包括竖直油道211和第一水平油道212;曲轴主油道31包括第二水平油道311;竖直油道211的入口与机油泵6的出油口连通设置;竖直油道211的出口与第一水平油道212的入口连通设置;第一水平油道212的出口与第二水平油道311的入口通过桥接机构连通设置。
暗油道21包括竖直油道211和第一水平油道212,且第一水平油道212与第二水平油道311通过桥接机构连通设置,即将水平油道与水平油道进行桥接,且第一水平油道212的出口与第二水平油道311的入口相对设置,即第一水平油道212的出口与第二水平油道311的入口处于同一高度,在通过桥接机构桥接时,可降低油道桥接的难度。
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曲轴连杆颈油道8,曲轴主油道31包括第二水平油道311及与第二水平油道311成角度设置的斜油道312;曲轴连杆颈油道8通过斜油道312与第二水平油道311的出口连通设置。曲轴主油道31内的润滑油通过斜油道312进入曲轴连杆颈油道8后以对曲轴连杆轴颈进行润滑。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发动机,请参阅图1至图6,包括上述任一种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润滑系统。该发动机润滑系统通过在侧盖2内部加工暗油道21,可避免绕过侧盖2和机体,以缩短润滑线路;暗油道21的出口与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相对设置,且在暗油道21的出口与曲轴主油道31的入口之间设置桥接机构,可通过桥接机构将暗油道21内的高压油引入曲轴主油道31,实现对曲轴连杆轴颈的润滑;通道内置油道和桥接机构的合理设置不仅实现了对曲轴连杆轴颈的润滑,而且缩短了润滑线路,减少了泄油点的数量,降低了漏油风险;同时无需增大机油泵6流量以及油压,降低了爆管的概率。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