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机液压变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59319发布日期:2020-09-01 17:36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机液压变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风机液压变桨装置。



背景技术:

变桨系统作为大型风电机组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对机组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稳定的变桨控制已成为当前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变桨控制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调节桨叶的节距角,改变气流对桨叶的攻角,进而控制风轮捕获的气动转矩和气动功率,虽然现有的风机可以桨叶的转动,但存在风机液压变桨装置结构复杂,内部损坏,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且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且存在现有的风机桨叶与电机为固定状态,若某一桨叶损坏,需将全部桨叶进行更换,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液压变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虽然现有的风机可以桨叶的转动,但存在风机液压变桨装置结构复杂,内部损坏,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且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机液压变桨装置,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顶部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箱体的顶部固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箱体的底部固接有第二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设有调节机构;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液压电机、圆杆、第一伞型齿轮、第二伞型齿轮、筒体和橡胶套;

所述液压电机固接于第一箱体的内部,所述液压电机的输出轴固接有圆杆,所述圆杆的外壁通过轴承转动相连于第二箱体的顶部并贯穿至第二箱体的内部,所述圆杆的底部固接有第一伞型齿轮,所述第一伞型齿轮的左右两侧均啮合相连有第二伞型齿轮,两个所述第二伞型齿轮的外侧均固接有筒体,两个所述筒体分别通过轴承转动相连于第二箱体的内壁左右两侧,两个所述筒体的内壁均套接有橡胶套。

优选的,所述电机固接于第一箱体的顶部中点处。

优选的,两个所述筒体的内部设有转动机构;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杆体、凹槽和桨叶;

两个所述杆体的外壁分别间隙配合于两个筒体的内壁,所述杆体的外壁与橡胶套的内壁过盈配合,两个所述杆体的顶部均固接有两个凹槽,两个所述杆体的外侧固接有桨叶。

优选的,两个所述筒体的内壁设有定位机构;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竖板、卡杆、弹簧和卡块;

两个所述竖板分别固接于两个筒体的内壁内侧,所述竖板的外侧上方与下方均通过销轴转动相连有两个卡杆,两个所述卡杆的内侧均卡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内侧卡接于竖板的外侧,两个所述卡杆卡接有卡块,两个所述卡块分别固接于两个杆体的内侧。

优选的,两个所述筒体的顶部均设有固定机构;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三箱体、滑杆、滑套、横板、竖杆、螺杆和把手;

两个所述第三箱体分别固接于两个筒体的顶部,所述第三箱体的内壁顶部左右两侧均固接有滑杆,两个所述滑杆的外壁均滑动相连有滑套,两个所述滑套的内侧固接有横板,所述横板的底部左右两侧均固接有竖杆,两个所述竖杆的外壁贯穿于筒体和橡胶套的顶部并延伸至筒体的内部,两个所述竖杆的外壁分别与两个凹槽的内壁相贴合,所述横板的内部螺纹相连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外壁通过轴承与第三箱体的顶部转动相连,所述螺杆的顶部固接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把手的表面加工有纹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

该风机液压变桨装置通过第一伞型齿轮、第二伞型齿轮和液压电机之间的配合,使得通过液压电机的转动,使得第一伞型齿轮转动,进而使得第一伞型齿轮带动第二伞型齿轮转动,进而使得桨叶进行转动调节,结构简单便于维修,避免存在风机液压变桨装置结构复杂,内部损坏,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且生产成本高。

该风机液压变桨装置通过卡杆、卡块和弹簧之间的配合,使得桨叶安装在筒体内时,可进行定位,避免桨叶未与筒体的圆心相对应,使得桨叶在转动时,转动不稳定。

该风机液压变桨装置通过竖杆、凹槽和螺杆之间的配合,使得单一桨叶损坏后,可进行单一进行更换,避免存在风机液压变桨装置结构复杂,内部损坏,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且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且存在现有的风机桨叶与电机为固定状态,若某一桨叶损坏,需将全部桨叶进行更换,造成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圆杆、第一伞型齿轮和第二伞型齿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卡杆、弹簧和杆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桨叶、滑杆和滑套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第一箱体,2、电机,3、第二箱体,4、调节机构,401、液压电机,402、圆杆,403、第一伞型齿轮,404、第二伞型齿轮,405、筒体,406、橡胶套,5、转动机构,501、杆体,502、凹槽,503、桨叶,6、定位机构,601、竖板,602、卡杆,603、弹簧,604、卡块,7、固定机构,701、第三箱体,702、滑杆,703、滑套,704、横板,705、竖杆,706、螺杆,707、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风机液压变桨装置,包括第一箱体1,第一箱体1的顶部设有电机2,电机2的型号为ki2,电机2的输出轴与第一箱体1的顶部固接在一起,使得电机2可带动第一箱体1进行转动,第一箱体1的底部固接有第二箱体3,使得第一箱体1可带动第二箱体3进行转动,第一箱体1的内部设有调节机构4,调节机构4包括液压电机401、圆杆402、第一伞型齿轮403、第二伞型齿轮404、筒体405和橡胶套406,液压电机401固接于第一箱体1的内部,液压电机401的型号为bm4-603,液压电机401的输出轴固接有圆杆402,圆杆402的外壁通过轴承转动相连于第二箱体3的顶部并贯穿至第二箱体3的内部,使得圆杆402可在第二箱体3的顶部进行转动,圆杆402的底部固接有第一伞型齿轮403,第一伞型齿轮403的左右两侧均啮合相连有第二伞型齿轮404,两个第二伞型齿轮404的外侧均固接有筒体405,两个筒体405分别通过轴承转动相连于第二箱体3的内壁左右两侧,使得第一伞型齿轮403转动时,可带动两个第二伞型齿轮404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二伞型齿轮404带动筒体405进行转动调节,两个筒体405的内壁均套接有橡胶套406,电机2固接于第一箱体1的顶部中点处,使得电机2可带动第一箱体1进行均匀转动。

两个筒体405的内部设有转动机构5,转动机构5包括杆体501、凹槽502和桨叶503,两个杆体501的外壁分别间隙配合于两个筒体405的内壁,使得杆体501可在筒体405的内壁进行左右滑动,杆体501的外壁与橡胶套406的内壁过盈配合,使得杆体501可放置在筒体405的内部,两个杆体501的顶部均固接有两个凹槽502,两个杆体501的外侧固接有桨叶503,桨叶503通过筒体405的转动进行转动调节,桨叶503通过电机2的转动,使得桨叶503通过第二箱体3的转动进行转动。

两个筒体405的内壁设有定位机构6,定位机构6包括竖板601、卡杆602、弹簧603和卡块604,两个竖板601分别固接于两个筒体405的内壁内侧,竖板601的外侧上方与下方均通过销轴转动相连有两个卡杆602,两个卡杆602的内侧均卡接有弹簧603,弹簧603的弹力系数为4500-6500n\m,弹簧603的内侧卡接于竖板601的外侧,弹簧603给予卡杆602垂直的力,两个卡杆602卡接有卡块604,两个卡块604分别固接于两个杆体501的内侧,使得杆体501可固定在筒体405的内部。

两个筒体405的顶部均设有固定机构7,固定机构7包括第三箱体701、滑杆702、滑套703、横板704、竖杆705、螺杆706和把手707,两个第三箱体701分别固接于两个筒体405的顶部,第三箱体701的内壁顶部左右两侧均固接有滑杆702,两个滑杆702的外壁均滑动相连有滑套703,使得滑套703可在滑杆702的外壁进行升降运动,两个滑套703的内侧固接有横板704,使得横板704可与滑套703进行同步的升降运动,横板704的底部左右两侧均固接有竖杆705,两个竖杆705的外壁贯穿于筒体405和橡胶套406的顶部并延伸至筒体405的内部,使得竖杆705可在筒体405和橡胶套406的顶部进行升降运动,两个竖杆705的外壁分别与两个凹槽502的内壁相贴合,使得杆体501可固定在筒体405的内部,横板704的内部螺纹相连有螺杆706,螺杆706的外壁通过轴承与第三箱体701的顶部转动相连,使得螺杆706转动时可带动横板704进行升降运动,螺杆706的顶部固接有把手707,把手707用于带动螺杆706进行转动,把手707的表面加工有纹路,纹路用于增加把手707与手之间的摩擦力。

当使用该风机液压变桨装置时,当需进行变桨调节时,使用者将液压电机401接通外界液压装置,使得液压电机401带动第一伞型齿轮403转动,第一伞型齿轮403带动两侧的第二伞型齿轮404转动,第二伞型齿轮404带动筒体405转动调节,进而使得筒体405带动桨叶503进行变桨调节,当需使用桨叶503转动时,使用者将电机2接通外接电源,使得电机2带动第一箱体1转动,第一箱体1带动第二箱体3转动,第二箱体3带动两侧的桨叶503进行转动,当某个桨叶503损坏需进行拆卸更换时,使用者转动把手707,把手707带动螺杆706转动,螺杆706带动横板704向上移动,使得横板704带动竖杆705移出凹槽502,使得竖杆705取消对杆体501的固定,取消固定后,使用者拽动损坏的桨叶503,使得损坏的桨叶503移出筒体405的内壁,在损坏的桨叶503移出筒体405的内壁时,卡块604移出卡杆602,使得卡块604与卡杆602取消卡接,取消卡接后,使得筒体405与杆体501取消连接,进而使得损坏的桨叶503完成拆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