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50863发布日期:2021-03-19 12:36阅读:86来源:国知局
副罐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容纳在车辆中使用的热输送介质的副罐。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中,设置有容纳冷却水的副罐,该冷却水用于对水冷中冷器进行冷却。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被连接于散热器罐的副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4-698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副罐例如为长方体形状的情况下,产生了难以将设备(例如,软管或布线等)配置于副罐附近这样的问题。此外,例如,在使副罐变小的情况下,产生了难以确保冷却水的容量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公开鉴于这些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确保冷却水的容量,又会提高布局的自由度的副罐。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公开的第1方案中,提供一种副罐,该副罐容纳在车辆中使用的热输送介质;该副罐的特征在于,包括容纳部、第1流入部、第1流出部、以及第2流出部,该容纳部容纳热输送介质,该热输送介质包含对车辆的单元中的至少1个进行冷却的液体,该第1流入部使从所述单元中的至少1个流出的所述热输送介质流入到所述容纳部中,该第1流出部使从所述第1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容纳部的所述热输送介质从所述容纳部流出,该第2流出部在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被设置于所述第1流入部的上方,且使所述热输送介质所包含的气体从所述容纳部流出;所述容纳部具有第1容纳部、以及第2容纳部,该第1容纳部具有所述第1流入部和所述第1流出部,该第2容纳部在所述副罐被安装于所述车辆的状态下,在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容纳部的上方,且具有比所述副罐被安装于所述车辆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的所述第1容纳部的截面积更小的截面积。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第2流出部被设置于比所述第1流入部及所述第1流出部更高的位置。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车辆的单元为水冷中冷器,从所述水冷中冷器流出的所述热输送介质流入到所述第1流入部中,从所述第1流入部流入的所述热输送介质从所述第1流出部流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会起到在副罐中,既确保冷却水的容量,又会提高布局的自由度这样的效果。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副罐被设置于车辆的状态。

图2是图1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3是冷却水路径的示意图。

图4表示副罐的构成。

图5表示从c方向观察在图4中示出的副罐而得到的构成。

图6表示从d方向观察在图4中示出的副罐而得到的构成。

图7表示从e方向观察在图4中示出的副罐而得到的构成。

图8表示以往的副罐的构成。

图9表示从f方向观察在图8中示出的副罐而得到的构成。

图10表示从g方向观察在图8中示出的副罐而得到的构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副罐2被设置于车辆的状态]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副罐2被设置于车辆的状态的图。图2是图1的区域a的放大图。图3是冷却水路径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副罐2的构成的图。另外,图4是表示从b方向观察在图2中示出的副罐2而得到的构成的图。图5是表示从c方向观察在图4中示出的副罐2而得到的构成的图。图6是表示从d方向观察在图4中示出的副罐2而得到的构成的图。图7是表示从e方向观察在图4中示出的副罐2而得到的构成的图。

车辆具有水冷中冷器1、副罐2、散热器3、泵4、储存罐5、以及软管6。如图3所示,水冷中冷器1、副罐2、散热器3、泵4、储存罐5、以及软管6构成冷却水路径。

水冷中冷器1通过将热输送介质与从涡轮增压器循环过来的空气(以下,称为“燃烧用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燃烧用空气进行冷却。热输送介质包含对车辆的单元中的至少1个进行冷却的液体。热输送介质例如为冷却水。车辆的单元例如为水冷中冷器1。涡轮增压器具有如下功能:利用从引擎排出的排气气体的流动来使流入到引擎中的燃烧用空气的密度提高。由于会与燃烧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燃烧用空气中夺走热量,因而水冷中冷器1的出口处的热输送介质的温度比水冷中冷器1的入口处的热输送介质的温度更高。

副罐2是容纳热输送介质的容器。副罐2例如被设置于水冷中冷器1的下游。副罐2的详情会在后面叙述。

散热器3通过将由行驶风或风扇送出的空气与从副罐2循环过来的热输送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对热输送介质进行冷却。散热器3例如被设置于副罐2的下游。由于会与由行驶风或风扇送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由行驶风或风扇送出的空气夺去热量,因而散热器3的出口处的热输送介质的温度比散热器3的入口处的热输送介质的温度更低。

泵4具有压送热输送介质的功能。泵4例如被设置在散热器3的下游,即散热器3与水冷中冷器1之间。

热输送介质以水冷中冷器1、副罐2、散热器3、以及泵4的顺序循环流动。热输送介质因从水冷中冷器1通过而温度上升,因从散热器3通过而温度降低。

储存罐5为容纳在未图示的引擎与散热器之间进行循环的热输送介质的容器。如后所述,副罐2介由第5软管65而与储存罐5连接。

软管6为在车辆内的多个设备之间使热输送介质流动的介质输送部件。作为软管6,具有第1软管61、第2软管62、第3软管63、第4软管64、第5软管65、以及第6软管66。第1软管61使热输送介质从水冷中冷器1流向副罐2。第2软管62使热输送介质从副罐2流向散热器3。第3软管63使热输送介质从散热器3流向泵4。第4软管64使热输送介质从泵4流向水冷中冷器1。第5软管65例如使热输送介质从副罐2流向储存罐5。第6软管66例如使热输送介质从副罐2流向散热器3。

[副罐2的详细构成]

副罐2具有容纳部21、第1流入部22、第1流出部23、第2流入部24、第2流出部25、供给部26、以及盖部27。

容纳部21容纳热输送介质。容纳部21具有倾斜部211、第1容纳部212、以及第2容纳部213。倾斜部211朝向第2流出部25地向上方倾斜。具体而言,倾斜部211被形成为:随着靠近第2流出部25,在容纳部21被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距离通过第1流入部22的水平面的长度会逐渐变大。

倾斜部211例如像在图4~图7中示出的虚线的箭头那样,被形成为:容纳部21的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上表面的内侧面朝向第2流出部25地与和车辆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具有预定角度的坡度。预定的角度例如为4°,但也可以为其它任意角度。

倾斜部211也可以为平面,或者,也可以为曲面。倾斜部211例如以如下方式具有曲率连续变化的曲面:随着朝向第2流出部25,与和车辆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形成的预定角度逐渐变大。

由于容纳部21像这样地具有倾斜部211,因而容纳部21的内侧的热输送介质所包含的气体易于沿倾斜部211的内侧面而流向第2流出部25。

第1容纳部212具有第1流入部22和第1流出部23。第2容纳部213在副罐2被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与第1容纳部212相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位于上方,且具有比副罐2被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的第1容纳部212的截面积更小的截面积。

容纳部21通过像这样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位于第1容纳部212的上方,且具有比副罐2被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的第1容纳部212的截面积更小的截面积,因而例如与长方体形状的副罐2相比,既会确保热输送介质的容量,又会提高布局的自由度。即,由于容纳部21具有这样的形状,因而即使在需要将其他设备配置在副罐2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使副罐2的容量变小地,将其他设备配置在副罐2的附近。

此外,副罐2中,在位于比第2容纳部213靠下方处的第1容纳部212上,设置有第1流入部22和第1流出部23。因此,因为能够将使热输送介质流入到容纳部21中的位置设为靠近底面的位置,所以副罐2中,从第1流入部22流入到容纳部21中的热输送介质难以相对于被容纳于容纳部21的热输送介质的液面而从上方流入。结果,副罐2中,在容纳部21中,难以因从第1流入部22流入的热输送介质而产生气泡。

第1流入部22使从单元中的至少1个流出的热输送介质流入到容纳部21中。具体而言,第1流入部22使从水冷中冷器1流出的热输送介质流入到容纳部21中。更具体而言,第1流入部22具有用于使热输送介质流入到容纳部21中的开口。第1流入部22例如为安装第1软管61的圆筒形状的部位。

第1流出部23使从第1流入部22流入到容纳部21的热输送介质从容纳部21流出。具体而言,第1流出部23使从容纳部21流出的热输送介质向散热器3流出。更具体而言,第1流出部23具有用于使热输送介质从容纳部21流出的开口。第1流出部23例如为安装第2软管62的圆筒形状的部位。

第2流入部24使从散热器3流出的热输送介质所包含的气体流入到容纳部21中。具体而言,第2流入部24使从散热器3流出的空气流入到容纳部21中。更具体而言,第2流入部24具有用于使热输送介质所包含的气体流入到容纳部21中的开口。第2流入部24例如为安装第6软管66的圆筒形状的部位。

第2流出部25与第1流入部22相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被设置于上方。第2流出部25例如被设置在比第1流入部22及第1流出部23更高的位置。此外,第2流出部25使热输送介质所包含的气体从容纳部21流出。热输送介质所包含的气体例如为空气。具体而言,第2流出部25使从容纳部21流出的热输送介质向储存罐5流出。更具体而言,第2流出部25具有用于使热输送介质从容纳部21流出的开口。第2流出部25例如为安装第5软管65的圆筒形状的部位。

第2流出部25被形成在比第1流出部23更靠近第1流入部22的位置。具体而言,第2流出部25被形成在第2流出部25与第1流入部22之间的长度比第2流出部25与第1流出部23之间的长度更小的位置。由于像这样地设置有第2流出部25,因而副罐2中,从第1流入部22流入到容纳部21的热输送介质所包含的气体易于从容纳部21的内侧通过第2流出部25而流出。

供给部26使热输送介质供给到容纳部21。具体而言,供给部26具有用于使热输送介质流入到容纳部21中的开口。供给部26例如为圆筒形状的部位。盖部27为覆盖供给部26所具有的开口的构件。用户从供给部26上取下盖部27,并使热输送介质从供给部26的开口流入到容纳部21的内侧。

(比较例)

图8是表示以往的副罐9的构成的图。图9是表示从f方向观察在图8中示出的副罐9而得到的构成的图。图10是表示从g方向观察在图8中示出的副罐9而得到的构成的图。

如图8~图10所示,副罐9的容纳部91的上表面的内侧面具有水平的面。因此,如图8所示,例如会存在以下风险:空气会积存在以图中的区域h表示的区域中。并且,积存在区域h中的空气会从第1流出部93流出。结果,因为空气会进入到冷却水路径中,所以水冷中冷器1的冷却性能会降低。

与此不同,如前所述,由于副罐2具有倾斜部211,因而空气难以积存在容纳部21的内侧。结果,能够防止如下情况:空气流过冷却水路径的内侧,水冷中冷器1的冷却性能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副罐2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副罐2为容纳在车辆中使用的热输送介质的副罐,包括:容纳部21,其容纳热输送介质,该热输送介质包含对车辆的单元中的至少1个进行冷却的液体;第1流入部22,其使从单元中的至少1个流出的热输送介质流入到容纳部21中;第1流出部23,其使从第1流入部22流入到容纳部21中的热输送介质从容纳部21流出;以及第2流出部25,其与第1流入部22相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被设置在上方,且使热输送介质所包含的气体从容纳部21流出。并且,容纳部21具有:第1容纳部212,其具有第1流入部22和第1流出部23;以及第2容纳部213,其在副罐2被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与第1容纳部212相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位于上方,且具有比副罐2被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的第1容纳部212的截面积更小的截面积。

本实施方式的副罐2中,像这样地,容纳部21具有:第1容纳部212,其具有第1流入部22和第1流出部23;以及第2容纳部213,其在副罐2被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与第1容纳部212相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位于上方,且具有比副罐2被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的第1容纳部212的截面积更小的截面积。因此,副罐2既会确保冷却水的容量,又会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此外,副罐2中,在位于比第2容纳部213靠下方处的第1容纳部212,设置有第1流入部22和第1流出部23。因此,因为副罐2中,能够将使热输送介质流入到容纳部21中的位置设为靠近底面的位置,所以从第1流入部22流入到容纳部21中的热输送介质难以相对于被容纳于容纳部21的热输送介质的液面而从上方流入。结果,副罐2中,变得难以在容纳部21中因从第1流入部22流入的热输送介质而产生气泡,由此,能够防止水冷中冷器1的冷却性能降低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副罐2中,假设为从水冷中冷器1流出的热输送介质会流入,但不被限定于此。副罐2为在车辆中容纳热输送介质的罐即可。副罐2中,从以热输送介质来冷却对象物的设备中流出的热输送介质会流入即可,该副罐2例如也可以是从引擎流出的热输送介质会流入的构造。

以上,虽然用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范围,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例如,装置的分散、整合的具体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针对其全部或一部分,能够以用任意单位功能性地或物理地进行分散、整合的方式构成。此外,通过多个实施方式的任意组合产生的新的实施方式也被包含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组合产生的新实施方式的效果兼具原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申请基于2018年8月3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8-146474),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工业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会提供一种既会确保冷却水的容量,又会提高布局的自由度的副罐,因此在可提高水冷中冷器的冷却性能这一点上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水冷中冷器

2···副罐

21···容纳部

211、211a~211f···倾斜部

212···第1容纳部

213···第2容纳部

22···第1流入部

23···第1流出部

24···第2流入部

25···第2流出部

26···供给部

27···盖部

3···散热器

4···泵

5···储存罐

6···软管

61···第1软管

62···第2软管

63···第3软管

64···第4软管

65···第5软管

66···第6软管

9···以往的副罐

91···容纳部

92···第1流入部

93···第1流出部

94···第2流入部

95···第2流出部

96···供给部

97···盖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