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发明涉及消防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及消防机器人。
背景技术:[0002]
在各种火灾事故中,往往伴随大量的易燃、易爆及有毒气体和烟雾,对现场人员及周围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并给火灾扑救及现场救援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风险。在火灾发生时将现场的烟雾迅速排出、保持现场空气安全质量对于救援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0003]
传统排烟设备,一般使用电动机或使用高压消防水作为动力装置,在使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源时,供电设备、电控系统和电动机均无法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故传统的排烟机器人或排烟风扇过程只能是在现场周边区域放置,无法深入火场,使排烟效率无法提升;而使用高压消防水做为动力源时,虽然可以不依赖于供电设备,但消防水一般依赖于流体管路的传输,现场需要水源及增压设备,即使有消防车进行供水,流体管路也会限制风扇布置的快捷性和便利性。
技术实现要素:[0004]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及消防机器人,在火场内部或高温环境下能正常进行灭火排烟工作,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深入火场内部排烟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包括,外壳、风扇组件、发动机、冷源,以及热开关,其中,所述发动机、所述冷源,以及所述热开关位于所述外壳内部腔体中;所述发动机安装在所述热开关的一端,并通过所述热开关的控制与所述外壳进行热交换,所述热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相连接;所述风扇组件与所述发动机相连接,在所述发动机带动下进行排烟;所述冷源,其为所述发动机冷端提供低温环境,并防止内部结构过热。
[0006]
进一步地,包括,连接所述风扇组件与所述发动机的万向联轴器和输出曲轴。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还包括,热置换气缸、移动活塞、动力气缸、动力活塞,以及冷端翅片,其中,所述热置换气缸,其与所述壳体连接,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所述移动活塞通过连杆与所述输出曲轴连接;所述动力气缸,其安装在所述热开关上;所述动力活塞通过连杆与所述输出曲轴连接;所述冷端翅片,其底部位于所述冷源内;所述输出曲轴通过所述万向联轴器与风扇组件相连接。
[0008]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还包括,导热层、支撑结构和隔热层,其中,导热层、支撑结构和隔热层从外至内依次设置;所述导热层将所述壳体在受到高温中吸收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发动机;所述隔热层,其
防止外部热量进入所述壳体内部。
[0009]
进一步地,所述热置换气缸的一端穿过所述隔热层,并与所述支撑结构或导热层接触连接。
[0010]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组件,包括,扇叶和风扇转轴,其中,所述扇叶通过所述风扇转轴与所述万向联轴器一端相连接。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热开关为热膨胀块,当所述外壳内部温度变化时,控制所述发动机的移动及所述热置换气缸与外界的热量交换。
[0012]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层为金属导热材料或石墨材料;所述支撑结构为耐高温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所述隔热层为陶瓷纤维隔热材料、气凝胶隔热材料、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
进一步地,所述冷源,为水、冰、干冰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消防机器人,所述消防机器人包括上述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
[0015]
本发明的一种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及消防机器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及消防机器人采用发动机作为动力源,与传统电动设备相比,在高温火场中无需电池、电缆等,提高设备工作的安全性能。
[0016]
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及消防机器人,能够深入火场内部进行工作,解决传统设备只能在现场周边区域放置的问题,提高了排烟救援效率。
[0017]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附图说明
[0018]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外部立体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结构原理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俯视剖面视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内部为低温时的工作状态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内部为高温时的工作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0]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外部立体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包括,发动机1、风扇组件2、壳体3、冷源4、万向连轴器5、热开关6,以及输出曲轴7,其中,壳体3,为腔体结构,发动机1、冷源4、万向连轴器5、热开关6,以及输出曲轴7分别设置在壳体3的内部腔体中;
风扇组件2位于壳体3的外部,并通过万向连轴器5、输出曲轴7与发动机1相连接,发动机1安装在热开关6上,作为动力源,在高温环境中为设备提供动力,不需要使用电池、电缆等供电系统。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可视情况安装一个或多个发动机。
[0021]
冷源4,其为发动机1的冷端提供低温环境,并防止内部结构过热,可以使用冰、水、干冰等一种或多种蓄冷剂作为冷源,使用时打开壳体盖子从外侧加入。
[0022]
热开关6为使用热膨胀系数高的材料制作的热膨胀块,其一端与壳体3相连接,另一端与发动机1相连接。
[0023]
万向联轴器5,其分别与风扇组件2和输出曲轴7相连接,保证当发动机1位置移动时,风扇组件2的转轴与输出曲轴7仍然可以能够有效的连接。
[0024]
风扇组件2作为排烟工作的执行机构,发动机1运转时通过万向联轴器5带动风扇组件2转动。
[0025]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结构原理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发动机1,包括,热置换气缸101、冷端翅片102、移气活塞104、动力气缸105、动力活塞106、第一连杆107、第二连杆108、第一偏心结构109,以及第二偏心结构110,其中,热置换气缸101的一端与壳体3接触连接,与外界换热,作为发动机1的热端;冷端翅片102,与置换气缸另一端固定连接,其底部位于冷源4中,作为发动机1的冷端;第一偏心结构109,以及第二偏心结构110分别安装在输出曲轴7上,并与曲轴中心连线互相垂直;第一偏心结构109通过第一连杆107与热置换气缸101中的移气活塞104连接,第二偏心结构110通过第二连杆108与动力气缸105中的的动力活塞106连接,热置换气缸101与动力气缸105联通。气体在热端受热膨胀,推动动力活塞106向外运动,动力活塞106运动带动输出曲轴7转动,输出曲轴7转动又带动移气活塞104向内运动,将热置换气缸101内气体排挤到冷端,此时气体受冷收缩,吸引动力活塞106向内运动,继续带动输出曲轴7转动,此时输出曲轴7转动带动移气活塞104向外运动,将热置换气缸101内气体排挤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动力活塞106就向外输出了动力,带动输出曲轴7转动,从而通过万向联轴器5带动风扇组件2转动。
[0026]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俯视剖面视图,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外壳3,包括导热层301、支撑结构302和隔热层;本发明的风扇组件2,包括,扇叶201和风扇转轴202。
[0027]
本发明的外壳3,其导热层301为外壳3的最外层,使用高导热率的材料制作,使壳体3任一位置受到高温时都能将热量传递给发动机1的热置换气缸101;支撑结构302为壳体3的中间层,使用耐高温的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制作,可在高温环境下保证壳体3完整且有一定强度;隔热层303为壳体3最内层,其具有一定厚度,防止外部热量进入壳体3内部。
[0028]
本发明实施例中,热置换气缸101的一端穿过壳体3的隔热层303,并与支撑结构302接触连接。
[0029]
本发明的风扇组件2,扇叶201位于外壳3的外部,通过风扇转轴202与万向联轴器5一端相连接,万向联轴器5的另一端与输出曲轴7相连接。
[0030]
热开关6,为使用热膨胀系数高的材料制作的热膨胀块,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安装有发动机1。当外壳3内部温度低时,热开关6体积较小,发动机1热置换气缸101可以与壳体3的导热层301连接,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当外壳3内部温度升高时,热开关6尺寸增加,推动发动机1移动,使热置换气缸101离开壳体3的导热层301,在热置换气缸101与壳体3
之间形成有空隙8,禁止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减少传递到壳体3内部的热量,起到保护排烟风扇的作用。
[0031]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内部为低温时的工作状态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内部为低温时,发动机1热置换气缸101的一端与壳体3的导热层301连接,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0032]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内部为高温时的工作状态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内部为高温时,发动机1移动,使热置换气缸101离开壳体3的导热层301,禁止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减少传递到壳体3内部的热量,起到保护排烟风扇的作用。
[0033]
本发明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耐高温消防排烟风扇,在火场内部可以单独进行排烟工作,也可以安装在消防机器人中,当消防机器人进入火场内部时进行侦察、灭火排烟工作。
[0034]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