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式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97504发布日期:2020-12-25 07:56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能式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储能式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的发动机基本会采用内燃机形式的设计。

传统内燃机即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在机体中设有活塞缸、活塞、连杆以及曲轴,活塞滑动安装在活塞缸内,且活塞通过连杆与曲柄连接。燃料进入活塞缸和活塞组成的燃烧室并燃烧膨胀,从而推动活塞动作,通过连杆驱动曲轴转动。曲轴与变速箱传动连接,经变速箱输出转动动能至车轮,从而实现驱动整车行驶。

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通常处于持续工作状态,而车辆的离合器使发动机的动能断续传递至车轮,即车辆的发动机存在空载运行时间,持续消耗燃料但动能并未完全得到利用。

即使多数车辆采用了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通过减少发动机的空载运行时间来减少能量的浪费。但是,依然无法保证发动机输出的瞬时动能完全用于驱动车辆,依然存在发动机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式动力装置,以解决现有发动机输出的瞬时动能无法完全用于驱动,存在发动机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储能式动力装置的技术方案为:

储能式动力装置包括气缸、空气压缩结构和储气罐,所述气缸中滑动安装有活塞,所述活塞连接有传动连杆;所述空气压缩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储气罐上的筒体、滑动安装在筒体中的推杆,所述推杆与所述筒体之间滑动密封有滑塞,所述滑塞上设有第一单向阀;

所述推杆与所述传动连杆连接,所述储气罐与所述筒体连通,所述储气罐还连接有输气管路,所述输气管路的末端连接有叶轮机构;所述叶轮机构包括壳体、转动安装在壳体中的叶轮本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输气管路的末端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排气孔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叶轮本体布置在所述气流通道中。

有益效果:气缸的活塞与传动连接连接,气缸燃烧工作推动活塞动作,活塞带动传动连杆进行动作;空气压缩结构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打气筒,空气压缩结构仅可向储气罐中单向充入压缩空气,随着气缸的持续工作,使储气罐中的气压不断增强,并实现对气缸产生的动能转为储气罐中的气体内能;储气罐中的高压空气进入输气管路中,从输气管路的末端喷出流经气流通道,带动叶轮本体高速转动,从而实现将储气罐中的气体内能转为叶轮机构的转动动能,解决了现有发动机输出的瞬时动能无法完全用于驱动的问题,提高了动力装置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储气罐的中部设有容置槽,所述气缸安装在所述容置槽中,且气缸的缸体外壁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壁相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气缸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气缸的缸体延伸方向呈平行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气缸设有两个,两个气缸分别为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的缸体延伸方向呈同轴布置,所述传动连杆连接于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与第二气缸的活塞之间,且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工作行程异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缸的缸体外壁贴设有第一储气罐,所述第一储气罐上安装有第一空气压缩结构;所述第二气缸的缸体外壁贴设有第二储气罐,所述第二储气罐上安装有第二空气压缩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空气压缩结构包括两组并列布置的筒体和推杆,所述筒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气缸的缸体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二空气压缩结构与第一空气压缩结构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气罐、第二储气罐上分别连接有输气支路,所述输气支路与所述输气管路汇接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连杆与储气罐之间还连接有复位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输气管路上设有气体流量阀。

进一步的,所述气缸上还设有进气单向阀、排气阀和火花塞,所述储气罐与所述气缸之间连接有进气管路,所述进气单向阀串接在所述进气管路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储能式动力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中储能式动力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储能式动力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中储能式动力装置(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储能式动力装置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4为储能式动力装置中第二储气罐和第二气缸的横剖示意图;

图5为叶轮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第一气缸、100-进气管路、101-进气单向阀、102-排气阀、103-火花塞、11-第二气缸、12-传动连杆、13-活塞、14-复位弹簧、15-横杆、20-第一储气罐、21-第二储气罐、30-第一空气压缩结构、300-筒体、301-推杆、302-滑塞、303-第一单向阀、31-第二空气压缩结构、4-叶轮机构、40-壳体、41-叶轮本体、42-进气口、43-出气口、44-输出轴、45-气体流量阀、5-输气管路、50-输气支路、6-点火系统、60-蓄电池、61-分电器、62-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储能式动力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至图5所示,储能式动力装置包括气缸、空气压缩结构和储气罐,其中,气缸与现有车辆发动机的气缸结构基本相同,即气缸中滑动安装有活塞13,活塞13连接有传动连杆12。在本实施例中,气缸设有两个,两个气缸分别为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11,第一气缸10与第二气缸11的缸体延伸方向呈同轴布置,传动连杆12连接于第一气缸10的活塞13与第二气缸11的活塞13之间,且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11的工作行程异步。

具体的,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11的结构相同,以第二气缸11为例,第二气缸11远离活塞13的端部还设有进气单向阀101、排气阀102和火花塞103。其中,储气罐与气缸之间连接有进气管路100,进气单向阀101串接在进气管路100上,进气单向阀101供储气罐中的少量压缩空气进入气缸中,供油系统(图中未示出)将燃料充入气缸中,并形成气体-燃料混合物;排气阀102与排气系统连接,以供燃烧后的尾气得以处理排放。

火花塞103与点火系统6连接,点火系统6包括蓄电池60、点火线圈、点火器和分电器61,分电器61与火花塞103之间连接有导线62,根据设定程序将气缸的燃烧室中的气体-燃料混合物点燃,燃料燃烧发生剧烈膨胀驱动活塞13顶推传动连杆12。并且,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11的工作行程异步,即当第二气缸11处于燃烧状态时,第一气缸10正处于排气状态,此时第二气缸11驱动活塞13和传动连杆12水平正向动作;然后,在活塞13移动至喷气位置时,横杆15顶压排气阀杆,使排气阀102关闭,并启动喷气和喷油压缩混合,最后点火燃烧。当第一气缸10处于燃烧状态时,第二气缸11正处于排气状态,此时第一气缸10驱动活塞13和传动连杆12水平反向动作。通过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11的异步交替工作,从而驱动传动连杆12进行水平往复动作。

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可将气缸设置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气缸的缸体延伸方向呈平行布置,且传动连杆连接与两个以上气缸的活塞之间,两个以上气缸能够为传动连杆提高更大的驱动力,保证传动连杆稳定地进行水平往复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储气罐的中部设有容置槽,气缸安装在容置槽中,且气缸的缸体外壁与储气罐的容置槽的槽壁相贴合。具体的,第一气缸10的缸体外壁贴设有第一储气罐20,第一储气罐20上安装有第一空气压缩结构30;第二气缸11的缸体外壁贴设有第二储气罐21,第二储气罐21上安装有第二空气压缩结构31。由于第一气缸10位于左侧、第二气缸11位于右侧,二者呈水平对置,故第一储气罐20和第二储气罐21也呈左右对称布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储气罐20和第一气缸10之间连接有进气管路100,如图1、图2所示,与之对称的是,第二储气罐21和第二气缸11之间也设有进气管路100,但为了清楚显示出进气单向阀101、排气阀102和火花塞103,则将第二储气罐21和第二气缸11之间的进气管路100省去。

第一气缸10安装在第一储气罐20的容置槽中,传动连杆12与第一气缸10的活塞13连接,并悬伸出第一气缸10的右侧端面;第二气缸11安装在第二储气罐21的容置槽中,传动连杆12与第二气缸11的活塞13连接,并悬伸出第二气缸11的左侧端面。通过将气缸的缸体与储气罐之间贴合设置,使燃烧室燃烧产生的高温热量,能够通过缸体传递至储气罐,有效利用了气缸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储气罐中存储的压缩空气进行加热升温,增大储气罐的内部气体压强,提高了空气喷出的动能。

其中,第一空气压缩结构30和第二空气压缩结构31统称为空气压缩结构,空气压缩结构包括固定在储气罐上的筒体300、滑动安装在筒体300中的推杆301,推杆301与筒体300之间滑动密封有滑塞302,推杆301与传动连杆12连接,滑塞302上设有第一单向阀303,筒体300与储气罐连通。当推杆301向外拉动滑塞302时,第一单向阀303开启,外界空气被顺利吸入筒体300中,当推杆300向内推压滑塞302时,第一单向阀303关闭,仅可通过筒体300与储气罐之间的压气管路进入储气罐中(图中为示出)。其工作原理类似于打气筒,保证了空气压缩结构仅可向储气罐中单向充入压缩空气,随着气缸的持续工作使储气罐中的气压不断增强,并实现对气缸产生的动能转为储气罐中的气体内能。另外,活塞式的空气压缩结构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空气压缩装置,结构简单且能够产生更大压强的压缩气体,其产生的气压是其他类型空气压缩装置的数倍。

第一空气压缩结构30与第二空气压缩结构31的结构相同,以第一空气压缩结构30为例,第一空气压缩结构30包括两组并列布置的筒体300和推杆301,并且第一空气压缩结构30的筒体300的延伸方向与气缸的缸体延伸方向平行。第一空气压缩结构30的推杆301、第二空气压缩结构31的推杆301通过横杆15分别与传动连杆12固定连接,当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11驱动传动连杆12水平往复动作时,传动连杆12同步带动第一空气压缩结构30和第二空气压缩结构31进行充气工作,活塞13的直动动作经传动连杆12、横杆15直接传递至空气压缩结构的推杆301上,实现滑塞302与活塞13的同步动作,动能传递更直接、能量损耗更小。此外,在横杆15和第二储气罐21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14,通过复位弹簧14对横杆15、传动连杆12施加较小的弹性作用力,防止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11卡在死点位置,保证了传动连杆12的持续往复动作。

储气罐还连接有输气管路5,输气管路5的末端连接有叶轮机构4;叶轮机构4包括壳体40、转动安装在壳体40中的叶轮本体41,壳体40上设有与输气管路5的末端连通的进气口42和排气口43,进气口42和排气口43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叶轮本体41布置在进气口42和排气口43之间的气流通道中。具体的,第一储气罐20和第二储气罐21上分别连接有输气支路50,两个输气支路50与输气管路5汇接连通,即第一储气罐20和第二储气罐21的高压空气经输气支路50流通至输气管路5中,从输气管路5的末端喷出流经气流通道,带动壳体40中的叶轮本体41高速转动,从而实现将储气罐中的气体内能转为叶轮本体41的转动动能,解决了现有发动机输出的瞬时动能无法完全用于驱动的问题,提高了动力装置的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叶轮本体41止转连接在叶轮轴上,与叶轮轴一体连接有输出轴44,叶轮本体41转动带动叶轮轴、输出轴44转动,通过减速齿轮组和传动系统将转动动能输出。在本实施例中,叶轮机构4的壳体40为鸭嘴型,进气口42设计在壳体40的大径端,排气口43设计在壳体40收窄段,进气口42与排气口43相对布置,确保了气流通道的通畅性,提高了动能的转化效率。另外,在输气管路50上设有气体流量阀45,控制电路与气体流量阀45电连接,可控制气体喷出的流量大小,进而调节叶轮机构4的输出动能大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