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配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端封闭式发动机的机油泵机构。
背景技术:[0002]
近年来,汽车排放的各项法律法规越来越严格,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各大厂商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如何使发动机轻量化、小型化成了可减轻排放的重要解决方式之一。
[0003]
在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曲轴的前端会伸出正时罩盖外,机油泵安装在正时罩盖的外侧,导致发动机前端尺寸增大,从而导致发动机整体尺寸增加,影响发动机的排放。
[0004]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能够降低发动机整体尺寸的前端封闭式发动机的机油泵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0005]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端封闭式发动机的机油泵机构。
[0006]
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7]
一种前端封闭式发动机的机油泵机构,包括轴套、正时罩盖、机油泵驱动齿轮、机油泵从动齿轮、机油泵壳体、曲轴、曲轴链轮和轴套固定螺栓,所述轴套的一端插入所述正时罩盖内,且所述轴套内开设有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所述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之间通过凸块分隔,所述凸块上开设有连通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的第一螺栓孔;所述机油泵驱动齿轮和机油泵从动齿轮分别插入所述正时罩盖内,且机油泵从动齿轮套接于机油泵驱动齿轮外侧,所述机油泵驱动齿轮套接于轴套的外侧,所述机油泵壳体通过连接螺钉与正时罩盖连接,且机油泵壳体将机油泵驱动齿轮和机油泵从动齿轮压紧在正时罩盖内;所述曲轴的前端开设有第二螺栓孔,并且曲轴的前端插入轴套的第一内孔内与凸块抵接,所述曲轴链轮套接于曲轴的外侧,所述轴套固定螺栓连接所述轴套和曲轴,所述轴套固定螺栓的头部位于第二内孔内与凸块抵接,所述轴套固定螺栓的螺杆依次穿过第一螺栓孔、第一内孔和第二螺栓孔。通过轴套固定螺栓依次穿过轴套的第一螺栓孔和第一内孔以及曲轴的第二螺栓孔对轴套和曲轴进行连接,将机油泵驱动齿轮套接于轴套的外侧,并通过机油泵壳体将机油泵驱动齿轮压紧在正时罩盖内,一方面使得机油泵、轴套和曲轴能够与正时罩盖连接牢固,结构紧凑,保证曲轴和机油泵工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机油泵和曲轴通过轴套连接,减少了复杂的连接机构,曲轴通过轴套直接驱动机油泵转动,结构简单并且减小了发动机的整体尺寸。
[0008]
进一步的,所述曲轴上设有曲轴轴肩,所述曲轴链轮的一端与曲轴轴肩的端面贴合,曲轴链轮的另一端与轴套的端面贴合。将曲轴链轮的一端与曲轴轴肩的端面贴合,另一端与轴套的端面贴合,通过曲轴和轴套可以实现曲轴轴肩的紧固,并且锁紧轴套固定螺栓
时能够对曲轴链轮一并进行锁紧。
[0009]
进一步的,所述曲轴通过平键与曲轴链轮连接。通过平键连接曲轴和曲轴链轮,实现曲轴与曲轴链轮之间的传动。
[0010]
进一步的,所述曲轴包括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的外径小于第二轴段的外径,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之间形成轴套轴肩。
[0011]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轴段的外侧形成互相平行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沿轴套的轴心对称,所述机油泵驱动齿轮内侧的形状与第二轴段外侧的形状相应且机油泵驱动齿轮套接在第二轴段的外侧。通过第二轴段与机油泵驱动齿轮的结构配合,一方面保证轴套与机油泵之间的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保证曲轴与机油泵之间的传动。
[0012]
进一步的,机油泵驱动齿轮与机油泵从动齿轮为偏心设置。
[0013]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孔内径与第一螺纹孔孔径的差值与曲轴前端的壁厚相等。使曲轴、轴套固定螺栓以及轴套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
[0014]
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端封闭式发动机的机油泵机构,将轴套插入正时罩盖内,并通过轴套固定螺栓依次穿过轴套的第一螺栓孔、第一内孔和第二螺栓孔对轴套和曲轴进行连接,通过机油泵壳体将机油泵驱动齿轮压紧在正时罩盖内,并且将机油泵驱动齿轮套接在轴套外侧,上述结构一方面使得机油泵、轴套和曲轴能够与正时罩盖连接牢固,结构紧凑,保证曲轴和机油泵工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机油泵和曲轴通过轴套连接,减少了复杂的连接机构,曲轴通过轴套直接驱动机油泵转动,结构简单并且减小了发动机的整体尺寸。
[0015]
2.将曲轴链轮设置在曲轴与轴套之间,并且曲轴链轮的一端与曲轴的轴肩端面贴合,另一端与轴套端面贴合,实现曲轴链轮、曲轴和轴套之间的紧装配,并且锁紧轴套固定螺栓时能够对曲轴链轮一并进行锁紧。
[0016]
3.在轴套外侧设置互相平行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使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沿轴套的轴心对称,同时使机油泵驱动齿轮内侧的形状与第二轴段外侧的形状相应,使机油泵驱动齿轮与轴套套接时,一方面保证轴套与机油泵之间的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保证曲轴与机油泵之间的传动。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套的主视图;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轴套从纵向中心面剖开的剖视图;
[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油泵机构的装配剖视图;
[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油泵基友的装配整体示意图;
[0021]
图5为本实用新型机油泵齿轮的装配示意图。
[0022]
附图标记:1-轴套;2-第一轴段;3-第二轴段;4-第一平面;5-第二平面;6-第一内孔; 7-第二内孔;8-第一螺栓孔;9-曲轴;10-平键;11-曲轴链轮;12-机油泵壳体;13-连接螺钉;14-机油泵从动齿轮;15-机油泵驱动齿轮;16-正时罩盖;17-轴套固定螺栓;18-凸块; 19-第二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4]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横向”、“竖向”、“上”、“下”与附图本身的横向、竖向、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0025]
一种前端封闭式发动机的机油泵机构,包括轴套1、正时罩盖16、机油泵驱动齿轮15、机油泵从动齿轮14、机油泵壳体12、曲轴9、曲轴链轮11和轴套固定螺栓17,所述轴套1 的一端插入所述正时罩盖16内,且所述轴套1内开设有第一内孔6和第二内孔7,所述第一内孔6和第二内孔7之间通过凸块18分隔,所述凸块18上开设有连通第一内孔6和第二内孔7的第一螺栓孔8;所述机油泵驱动齿轮15和机油泵从动齿轮14分别插入所述正时罩盖16内,且机油泵从动齿轮14套接于机油泵驱动齿轮15外侧,所述机油泵驱动齿轮15套接于轴套1的外侧,所述机油泵壳体12通过连接螺钉13与正时罩盖16连接,且机油泵壳体12将机油泵驱动齿轮15和机油泵从动齿轮14压紧在正时罩盖16内;所述曲轴9的前端开设有第二螺栓孔19,并且曲轴9的前端插入轴套1的第一内孔6内与凸块18抵接,所述曲轴链轮11套接于曲轴9的外侧,所述轴套固定螺栓17连接所述轴套1和曲轴9,所述轴套固定螺栓17的头部位于第二内孔7内与凸块18抵接,所述轴套固定螺栓17的螺杆依次穿过第一螺栓孔8、第一内孔6和第二螺栓孔19。
[0026]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轴套1插入正时罩盖16内,并通过轴套固定螺栓17依次穿过轴套1的第一螺栓孔8、第一内孔6和第二螺栓孔19对轴套1和曲轴9进行连接,通过机油泵壳体12将机油泵驱动齿轮15压紧在正时罩盖16内,并且将机油泵驱动齿轮15套接在轴套1外侧,上述结构一方面使得机油泵、轴套1和曲轴9能够与正时罩盖16连接牢固,结构紧凑,保证曲轴9和机油泵工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机油泵和曲轴9通过轴套1连接,减少了复杂的连接机构,曲轴9通过轴套1直接驱动机油泵转动,结构简单并且减小了发动机的整体尺寸。
[0027]
在本实施例中,轴套固定螺栓17穿过第一螺栓孔8、第一内孔6和第二螺栓孔19后分别与第一螺栓孔8和第二螺栓孔19螺纹连接。
[0028]
在本实施例中,将机油泵驱动齿轮15套接于轴套1的外侧,使机油泵驱动齿轮15与轴套1之间传动连接。
[002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曲轴9上设有曲轴轴肩,所述曲轴链轮11的一端与曲轴轴肩的端面贴合,曲轴链轮11的另一端与轴套1的端面贴合。将曲轴链轮11的一端与曲轴轴肩的端面贴合,另一端与轴套1的端面贴合,通过曲轴9和轴套1可以实现曲轴轴肩的紧固,并且锁紧轴套固定螺栓17时能够对曲轴链轮11一并进行锁紧。
[003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曲轴9通过平键10与曲轴链轮11连接。通过平键10连接曲轴9 和曲轴链轮11,实现曲轴9与曲轴链轮11之间的传动。
[003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曲轴9包括第一轴段2和第二轴段3,所述第一轴段2的外径小于第二轴段3的外径,第一轴段2与第二轴段3之间形成轴套轴肩。
[003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孔6位于所述第一轴段2内,所述第二内孔7位于所述第二轴段3内。
[003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段3的外侧形成互相平行的第一平面4和第二平面5,所述第一平面4和第二平面5沿轴套1的轴心对称,所述机油泵驱动齿轮15内侧的形状与第二轴段3外侧的形状相应且机油泵驱动齿轮15套接在第二轴段3的外侧。通过第二轴段3与机油泵驱动齿轮15的结构配合,一方面保证轴套1与机油泵之间的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保证曲轴9与机油泵之间的传动。
[0034]
具体来说,第二轴段3的外侧壁包括沿轴套1轴心互相对称的两个弧形面,以及沿轴套 1轴心互相对称的第一平面4和第二平面5,第一平面4和平面分别与两个弧形面连接。
[0035]
在本实施例中,机油泵驱动齿轮15与机油泵从动齿轮14为偏心设置。
[003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孔6内径与第一螺纹孔孔径的差值与曲轴9前端的壁厚相等。使曲轴9、轴套固定螺栓17以及轴套1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
[0037]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