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片避雷接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96380发布日期:2021-06-18 16:05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叶片避雷接闪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雷技术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叶片避雷接闪器。



背景技术:

在风电叶片行业,风机安装后一般都形成了相对大地的突出部位,如在山脊安装、空旷区域装机等,这就带来会遭受雷击的问题。为了防止叶片被雷电击中,传统的避雷方式是在叶片内部内置一条避雷导线,在叶片的表面设计一些接闪器,接闪器通过与避雷导线连接,再通过轮毂与大地相连,通过此方式期望叶片在遭受雷电时,能够将雷电导入大地,然而,随着叶片长度的逐渐增加,叶尖处的最高点位置和运行速度增加,在雷雨天气时,叶尖受到电场的影响,在叶尖后缘区域聚集大量的负电荷,形成了额外的接闪点,因此,这个区域很容易遭受到雷电的袭击,从而造成叶片的损坏,并且叶片的表面也不会完全分布有接闪器,设置过多的接闪器会使叶片运转时受到的限制增加,影响风机的工作,从而导致叶片表面的一些部位还是会受到雷电的影响;一般的接闪器大多是通过螺丝直接将接闪器与叶片的尖部固定连接,螺丝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出现松动,从而导致接闪器有脱落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叶片避雷接闪器,通过接闪器和固定机构之间的卡接配合,使接闪器的固定效果更好;并且第一金属网片和第二金属网片与固定机构和连接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叶片的外表面能够被更好的保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叶片避雷接闪器,包括叶片、固定位于叶片内部的避雷导线、固定位于叶片尾部且与避雷导线一端固定连接的地线接口,所述叶片的尖部嵌套连接有接闪器;

所述接闪器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套接于叶片外表面的固定机构;

所述叶片中部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连接机构;

所述固定机构和连接机构之间固定连接有位于叶片外侧的第一金属网片;

所述连接机构和地线接口之间固定连接有位于叶片外侧的第二金属网片。

优选的,所述接闪器的底面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侧壁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第一金属导线,所述空腔侧壁的内部均匀分布有若干个触头,每个触头均与第一金属导线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接闪器的底面固定设置有位于空腔两侧的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卡位口。

优选的,所述接闪器的底面固定设置有位于连接条一侧的卡口,所述卡口内固定设置有插入头,所述第一金属导线的一端与插入头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为中空结构,所述固定机构的一端侧壁内开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容腔,所述容腔内固定设置有弹簧条,所述弹簧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嵌入容腔内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端伸入连接口内。

优选的,所述连接口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尾端设置有与接闪器相匹配的接入口。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侧壁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与接入口电性连接的第二金属导线。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的另一端开设有位于内侧壁上的第一凹口,所述第一凹口内固定设置有导电板,所述第二金属导线的一端与导电板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为中空结构,所述连接机构内侧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凹口,所述连接机构侧壁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与第二凹口电性连接的第三金属导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叶尖部位套设接闪器,使叶尖受到雷击损坏的几率大大减小,并且连接条和连接口卡接配合将接闪器与固定机构连接,使接闪器在叶片上的连接更加稳固,不易掉落;

2.本实用新型通过接闪器、第一金属网片、第二金属网片对叶片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使得叶片的任何部位遭受雷击都会被保护层接收,并通过地线接口接入的导线将雷电导入大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叶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所述接闪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所述接闪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固定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所述固定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所述连接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叶片、2避雷导线、3地线接口、4接闪器、41第一金属导线、42连接条、421卡位口、43卡口、431插入头、44触头、5固定机构、51连接口、52容腔、521弹簧条、522限位块、53连接块、531接入口、54第二金属导线、55第一凹口、551导电板、6连接机构、61第二凹口、62第三金属导线、7第一金属网片、8第二金属网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叶片避雷接闪器,包括叶片1、固定位于叶片1内部的避雷导线2、固定位于叶片1尾部且与避雷导线2一端固定连接的地线接口3,叶片1的尖部嵌套连接有接闪器4,接闪器4的底面设置有空腔,空腔的形状与叶片1的尖端造型相匹配,使接闪器4可快速定位、组装于叶片1上。通过空腔41将接闪器4套于叶片1的叶尖上,再通过螺丝将接闪器4和叶片1进行固定。

空腔侧壁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第一金属导线41,空腔41侧壁的内部均匀分布有若干个触头44,每个触头44均与第一金属导线41电性连接。当雷电与叶尖接触时,接闪器4上的触头44会将雷电吸收至第一金属导线41上,第一金属导线41与避雷导线2电性连接,第一金属导线41会通过避雷导线2将雷电导入地线接口3,通过地线接口3连接的地线将雷电导入大地。

接闪器4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套接于叶片1外表面的固定机构5。如图5和图6所示,固定机构5为绝缘材质制成的中空壳体结构,其内部空腔轮廓也与叶片1相应部位的外形相匹配。固定机构5套设于叶片1的外表面,并通过螺丝进行固定。固定机构5靠近接闪器4一端侧壁内开设有连接口51,连接口51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容腔52,容腔52内固定设置有弹簧条521,弹簧条5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522,限位块522活动嵌装在容腔52内,且其一端伸入连接口51内。

接闪器4的底面固定设置有位于空腔41两侧的连接条42,连接条4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卡位口421。接闪器4在与叶尖固定的同时,连接条42会对应地插入连接口51内,并且连接条42将限位块522挤入容腔52内,直至弹簧条521将限位块522推入卡位口421内,使固定机构5与接闪器4固定连接,插接组装快捷方便,且减小接闪器4在叶片1转动时出现脱落的风险。

如图7所示,叶片1中部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连接机构6。连接机构6也为绝缘材料制成的中空壳体结构,其内部腔体形状与叶片1的中部外形相匹配。连接机构6套接在叶片1的中部位置后,通过螺丝将与叶片1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机构5和连接机构6之间固定连接有位于叶片1外侧的第一金属网片7,连接机构6和地线接口3之间固定连接有位于叶片1外侧的第二金属网片8。第一金属网片7和第二金属网片8可对叶片1的外表面进行保护,当遭受雷击时,雷电会通过第一金属网片7和第二金属网片8直接传入地线接口3,再通过地线接口3将雷电导入大地,使叶片1的外表面避免遭受雷击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优选的,接闪器4的底面固定设置有位于连接条42一侧的卡口43,卡口43内固定设置有插入头431,第一金属导线41的一端与插入头431电性连接,连接口5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接块53,连接块53的尾端设置有与插入头431相匹配的接入口531,固定机构5侧壁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与接入口531电性连接的第二金属导线54。接闪器4与固定机构5固定连接后,连接块53会插入卡口43内,并且卡口43内的插入头431也会插入连接块53内的接入口531中,使插入头431与接入口531电性连接,从而使接闪器4内的第一金属导线41与固定机构5内的第二金属导线54电连接,接闪器4被雷电击中时,雷电也会通过第一金属导线41传入固定机构5内。

优选的,固定机构5的远离接闪器4的一端开设有位于内侧壁上的第一凹口55,第一凹口55内固定设置有导电板551,第二金属导线54的一端与导电板551电性连接。连接机构6内侧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凹口61,连接机构6侧壁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与第二凹口61电性连接的第三金属导线62。第一金属网片7的一端通过螺丝配合与第一凹口55固定连接,并且第一金属网片7与导电板551电性连接,第一金属网片7的另一端与连接机构6一端的第二凹口61通过螺丝配合固定并且电性连接,连接机构6另一端的第二凹口61与第二金属网片8的一端通过螺丝配合固定且电性连接,第二金属网片8的另一端与地线接口3电性连接,接闪器4接收的雷电会通过第一金属导线41、第二金属导线54和第三金属导线62依次传入固定及机构5、第一金属网片7、连接机构6、第二金属网片8、地线接口3中,再通过地线接口3连接的地线导入大地中,使得接闪器4不仅仅靠避雷导线2将雷电导入大地,大大提高了避雷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为:

当出现雷电时,叶片1尖部的接闪器4会对叶尖进行保护,叶尖所受到的雷击会被接闪器4吸收,接闪器4通过侧壁上的触头44将雷电导入第一金属导线41内,再依次通过第二金属导线54、第一金属网片7、第三金属导线62、第二金属网片8将雷电导入地线接口3内,最后通过地线接口3连接的地线将雷电导入大地,第一金属网片7和第二金属网片8也会对叶片1的外表面进行保护,使叶片1受到雷击而出现损坏的概率大大降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